分享

孩子记忆力差? 掌握这3个学习技巧, 孩子学习效果也能立竿见影

 云语禅心 2021-06-11

良好的记忆力是我们学习知识、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良好的记忆力,即便是遇到再优秀的老师,接受再好的教育,也很难把新知识灵活运用起来。

记忆力这项脑认知核心能力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和任务表现,还会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而现在的孩子,每天除了要完成学校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和作业习题,还要面对更多的拓展信息。

面对每天学到的海量信息,很多孩子往往都是第一天背下来的,第二天就忘光了,压根就记不住。

点击加载图片

为此,很多家长都会选择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辅导班,但效果总是微乎其微,很是头痛。

该如何科学提升孩子记忆力?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下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神经学家 Judy Willis 提出的提升孩子记忆力策略。

她评估了关于大脑如何有效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科学研究,然后提出了以下几点方法。

这些方法已经被用于实际教学中并证明有效,希望对孩子提升有所帮助。

多感官输入

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调用多种感官,比如听觉、视觉、触觉等等。

例如:想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电子围绕原子旋转,模仿电流流通的嗡嗡声,在头上摩擦气球让头发竖起来感受静电……

点击加载图片

除了科学原理外,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去想象历史时间,家长可以通过对各种历史事件的了解,给孩子描述其中发生的情景和细节,将这些场景越戏剧化,越令孩子难忘,记忆效果也就越好。

这个过程加强了孩子多感官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通过更加个性化的方式去记忆信息,同时刺激更多的大脑通路,构建更强的长期记忆。

工作原理:

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

在我们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会建立、加强我们最常用的记忆网络,也会对未使用的记忆回路进行适当的“修剪”。

点击加载图片

在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练习并调用信息时,大脑的一个区域就会被反复刺激,增加该记忆回路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数量和持久性。

当这些加强的联系被持续使用,那么就会形成持久的长期记忆。

此外,当我们的大脑中用来存储某个主题相关的区域越多,那么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连接就会越多,会主动帮助孩子更容易地探索到与该主题相关的存储数据。

因此,当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回想起之前学习该主题的方式时,信号就会从那个记忆存储器中发出多个相关存储区域,将所有的知识检索到活动记忆中。

点击加载图片

积极提问

孩子在阅读、学习新知识或者复习旧知识前,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提出问题。

问题可以是来自书本,也可以来自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

有了这些问题,孩子在学习或复习的过程中就有了特定的目标,在读书或者是上课的时候就能保持更集中的专注力去寻找答案,从而增强对知识的记忆

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孩子也会在达成目标后产生内在满足感,有效提升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更有利于知识点记忆。

点击加载图片

工作原理:

在孩子学习或者复习知识点前,提出知识点相关问题,会直接涉及大脑的理解和记忆策略,这些策略对孩子来说会更有趣,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大脑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

并且由于预读问题和预测答案不属于强制性的正式作业,孩子没有学习压力,孩子会更有主动性。

Judy Willis及其团队在实验中发现:花费脑力去预测、评估和解决问题,在得到答案后,大脑会更好的为信息存储做好准备。这样的做法比起相同时间内反复复习测试内容,有效记忆的保持率提升了三倍。

点击加载图片

巧用好奇心和新鲜感

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如果在学习时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就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记住他们所学习的信息。

孩子们的注意力和记忆系统在处理与记忆相关的信息时会更加开放。

比如:在和孩子周末一起出门郊游时,可以把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和一路上不寻常的新鲜事物联系在一起,激发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放学后和孩子一起看白天历史课上提到相关任务的视频,或者播放语文课提到的某个地方的歌谣。

点击加载图片

工作原理:

大脑每秒只让数十亿比特的感官信息中的一部分信息进入脑海之中。

底层的[信息过滤器]会自动过滤信息,把一些无意识的、不重要的内容自动排除。

当我们把新奇的、意外的信息与当下所学习研究的内容联系起来时,大脑的感官[信息过滤器]就会自动打开,借助新奇事物,让所学的信息成为附属物进入大脑,提升记忆。

点击加载图片

如果大家想要确切了解孩子的问题,以及对应的专业训练方法,在文章下或后台留言,专家老师免费为您提供专业指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