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个合格的父母:该如何告诉孩子,你的故乡在哪里?

 彤话晓说 2021-06-11

“老师,我妈不会说普通话,我教她,她不学。怎么办?”

9岁女孩儿的话,像支利箭直击心脏,久久不能平复。

在埃里克森的成长八阶段中,9岁处于学龄期,是获得勤奋感,战胜自卑感的重要结点。

小小女生竟然困扰于母亲的口音,而这,正是于几十年人口流动停滞后,大流动、大迁徙过程中,诞生的新生代们共同的困扰。

细究之,女孩儿的苦恼在于:

  1. 妈妈让我好好学习,为什么我主动教她普通话她都不愿意学?

2.大家都说普通话,为什么我妈不说,这很丢人。

这也值得痛苦?
值得!

女孩儿的母亲自幼生长在老家,对自我身份高度认同,她并不觉得说家乡话有什么不好,甚至有自豪感。

因此,她希望女儿会说家乡话,在家里亲人沟通时,能够讲得像她一样骄傲。出门和家人说话,也是要讲家乡话,那样才证明是一家人。

妈妈还认为,女孩儿要求家人说普通话是不接受自己的家乡,是不爱自己的家乡,出于这种担忧,妈妈坚决拒绝配合女儿学说普通话。

女孩儿呢,出生在这座城市,自幼与小朋友交流都讲普通话,她陷入了深深的身份困局,难道不讲别人听不懂的老家话,就是坏孩子吗?妈妈为什么要我学习,却自己讨厌学习?

我到底是哪里人?

根文化,在全世界都是不可避免的话题,不然也就不会出现种族分歧,地域对立等问题了。

当这些问题缩小到一个家庭,投射到一个孩子身上,成年人的不理解,不正视,很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陷入自卑的陷阱。

曾有位同事,出生在跨国家庭,父亲中国人,母亲日本人,保姆菲律宾人,自幼在几个国家间转换居住。对于家乡,父母对陷入困扰的她说:“你喜欢哪里,哪里就是,你多牛,有好几个老家。”

他们还会陪孩子学习第三第四语言,告诉她世界很大,语言很丰富,女孩儿很快从身份困局中走出来。

工作中,她遇到不同地方来的人,会爽朗地用共同的语言聊天,告诉他们“咱们是老乡”。

有人问她,你觉得你是哪里人,她回答:“地球人。”

好奇地和她交流,发现她对多变的语言环境,漂泊的居住环境,都高度接纳。

原因在于,她的父母时常夸赞她的应变能力,谁也不主观表示哪里更好,哪个国家更应该是你的家乡。

现在的社会,正逐步从小的地域身份走向大的国家身份,从各个国家、种族分界迈进世界属性,可以说是个地球村。

只有父母学会不把地域分界放在首位,自己先摆脱身份困局,孩子自然减轻地域困扰,也更容易走出身份困局。

9岁女孩儿的困扰,恰恰反应了时代变化中,被裹挟的新生代共同面对的问题。

这不是说什么语言,有什么口音,来自哪里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孩子自我识别,自我接纳,战胜自卑,走向勤奋成长的过程。

父母弱化地域判别,配合孩子去接受他们的所处环境,融入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是当务之急。

是否讲家乡话,和爱不爱家乡没有直接关系,多少海外游子的后代,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了,但他们依然热爱自己的故乡。

更重要的是,不给孩子绑上枷锁,他们更自由地生长,才会真正懂得对家乡的眷恋。

如同那个中日混血女孩儿,不管两国关系如何风吹雨打,不管自己如何被推动,她都骄傲于“我的两个故乡”,在多种语言间自由切换,说出哪一种都倍感骄傲。

文:晓彤
图:网络
—— E N D ——
如果你觉得好看,请帮我点在看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