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己进德可为王——《论语》悟读【374】

 新用户97560OBk 2021-06-12

修己须持敬,养性当静心。

《论语》第十五篇第五章: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fú,他)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能够不做什么就使天下得到治理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庄重端正地面向南地坐在王位上罢了。”

【悟读】

成己成物,立己立人。

上句的意思是,成就了自身,方能成就万物;立了自身德才,才能影响和教化他人。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其思想核心是循道而为,依道而行,强调的是虚静不妄为;引申到治国,即以制度约束臣民。

本章夫子也提出了同一概念,本质却是迥异。其一,夫子的无为而治是指“任官得人,己不亲劳于事”;其二,夫子的无为而治的要求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恭己”,有两层意思。其一,恭敬自己,自爱自重;其二,使自己对人对事恭敬,即处世以礼。概而言之,修身以达礼“正南面”,字面意思是坐北向南临朝。其实,“正南面”在道家是指修身,在佛家是指修身养性,感悟天地万物。夫子本章想说明的是,做帝王,须注重自己的德行,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夫子所称道之明君。在夫子看来,唯有如此明君,方可“无为而治”。

因此,儒家所说的无为而治,强调的是一个领导艺术的问题,本质上是积极有为的态度,深层意思还是强调修己进德之事,这与道家之“虚无清静顺其自然”的思想是有根本区别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