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然!忠即良知,恕即致良知;己所不欲,是良知,勿施于人即致良知

 读原著 2022-12-04 发布于四川
   《论语》《中庸》中,所有讲“礼”的时候,本质都是在说“理”,——天理,也即良知,本心,明德。启发人去找回天理良知,依仁义行,人只要循天理而行,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易如反掌的事,身修自然天下平,比如——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
  那往至简处说,如何循理而行呢?夫子的理念也不复杂,其弟子曾子就曾试着帮夫子总结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子自己还怕人不明白“忠恕”的含义,于是进一步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再用现在的话说,则完全可以这样讲,忠即是立起不偏不倚的本心(也叫天理,良知,明德)这个大体,让私欲不能夺,也要让其他一切次要的东西都不能夺。要至诚不息的忠于本心,不违背本心,守住本心,不让本心被蒙蔽。而只要完全依着“忠”行,即是“恕”。
   那怎样通过反观自照,反求诸己来识别本心呢?遇到那些“施诸己而不愿”的事时,本心自有反应,这就是本心天理良知明德的呼唤,或是颜回的“有不善未尝不知”,这也是本心天理良知明德的发动。感知到了本心天理良知明德的呼唤和发动,并不难,难就难在能不能顺着本心天理良知明德而行,以身致其本心天理良知明德。是君子还是小人,成圣贤还是成恶魔就在这刹那之间的抉择中。王阳明先生更是直接道,“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点不得”,“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以此夫子在“施诸己而不愿”之后立马就道“亦勿施于人”,颜回“有不善未尝不知”后立马“知之未尝复行”。“施诸己而不愿”,“有不善未尝不知”即是本心天理良知明德,“亦勿施于人”,“知之未尝复行”即是尽本心,循天理,致良知,明明德。
    “学”的含义是学知识吗?从来都不是,知识只是修身进德德完成后的余事,学的根本是学在眼前事,身边事,大小事上存本心,去私欲,不让本心放失,孟子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王阳明先生更是道:“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修身进德的功夫下足了,人才能由德生慧,展现出充沛的灵感和创造力,这个功夫,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
   本质上讲,开源节流是一不是二。开源就是不能只在静时修身进德,要多种方式并进,比如多在事上磨,人情事变上磨,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更全面的“增益其所不能”,致得一事的良知,以后在这类事上就不会内耗了。
   节流是如何做的呢?
   收敛外放的情,持其志无暴其气,收敛精神,常以分定应对一切,凝聚于一,八风吹不动一般不轻易动气,不胡思乱想,只念念不忘致良知,不内耗,全面减少没有头脑的外好,以妨精神泄露,是为真正的节流。而长期至诚不息的在事上修养善正,厚德,依良知而发的品格,则可以助力节流,因为本身善正厚德,依良知而行的品格就是接受天地元炁,与天地同频的容器,德越全,品格越完善,良知越莹彻,容器自然越大,——容器廓大了,自然真元外流的就少。人的品格道德修养上去了,如天一般自强不息,如地一样厚德载物,最后自昭明德,心通于道,就可以与天地参,与天地同气相吸,天地元炁自动会融入人体,助益身心,天地人一体,一切都是养分。此时,人尽己性,自然尽物性,知天地化育。坚实的生命慧根,巨大的生命能量,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造力,跟着就全都生发出来了,这样就可以参与到天地造化中去,做什么都能有如神助,不思而得,不虑而知,无入而不自得,轻轻松松即能创造出奇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