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遵远:光辉人生照千秋 /记血洒泉城的徐海珊烈士

 开心明智 2021-06-13

光辉人生照千秋

记血洒泉城的徐海珊烈士

胡遵远

 人物简介:徐海珊(1910—1948)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8年4月,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到红一军政治部工作,任少共团委会委员。1931年5月转为中共党员。1938年1月任新四军第四支队九团秘书、四支队七团二营副营长。1939年1月任新四军七团政治处主任。3月带领一个营的兵力,在淮河击沉一日军汽艇,消灭日军几十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5月任七团政治委员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四旅十二团政治委员。同年5月调二师任组织部副部长。 1945年8月任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政治部主任。10月北上鲁南,率部向日伪占领区进攻。 1946年12月,任山东野战军二纵政治部副主任。1948年2月调任十三纵队三十七师政治委员。 兖州战役胜利后,率部参加济南战役1948年9月23日,济南战役进入最后决战阶段,三十七师担任突破坤顺门的主攻任务,经过城头反复争夺战, 突破口被三十七师打开。9月24日,设在趵突泉西侧的三十七师指挥所被国民党军轰炸机炸弹击中,指挥作战的徐海珊光荣牺牲。


徐海珊同志,湖北省黄安县二程区华河会徐屋榨村(今红安县赵河公社徐屋榨大队)人。一九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生。幼年时父母双亡,跟叔父、兄嫂度生。从九岁起在本村私塾读书三年,后辍学在家种田。

一九二五年和一九二六年连续闹灾荒,收成极少,在北伐军攻占武汉的大好形势下,黄(安)麻(城)地区的贫苦农民掀起了抗租、抗粮、抗债、抗捐、抗税的高潮。十六岁的徐海珊,亲眼目堵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心灵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一九二七年二月下旬,黄安农民协会正式成立。海珊的哥哥寿珊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家乡办起了农民协会。海珊经常从哥哥那里看到党的传单、画报、书刊,受到了革命影响。“四·一二”、“七·一五”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判变革命,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黄麻地区的人民惨死在敌人屠刀之下的不计其数。海珊家里的三间房屋被烧光、叔公被烧死。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黄麻地区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武装起义,黄安县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当时,海珊在村子里担任青年队长,他带领大家贴标语、撒传单,发动群众,开仓分粮。

一九二八年五月,海珊同志由董志林、董志兴同志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义义青年团。随后,他担任了村苏维埃主席兼赤卫队长,在团内担任支部委员、后任支部书记。

一九二九年二月,海珊被调到赤卫军任连政治指导员。九月又调到桃花区任少共区委会组织部长。一九三○年三月,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成立,并建立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和红一军,海珊调红一军政治部任少共团委会委员、做青年工作。一九三一年二月,又调到中共河口县委任宣传干事。这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大规模反“围剿”斗争已接近胜利,红军主力处处打胜仗。海珊同志带领地方武装,摸岗哨、割电线、除奸细,截捕敌人零散出入人员,缴获马匹辎重。五月,海珊同志在中共河口县委员会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一名无产阶段先锋队战士。

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第三次“围剿”期间,敌人占领了河口。河口县委机关率领地方武装转移到孝感地区,并立即组织了一个二十余人的手枪队,返回河口打游击,海珊同志任党支部书记。手枪队回到河口后,一面将部队转移时存下的一千多支枪收藏好,一面发动群众、镇压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

一九三二年六月,蒋介石纠集六十三万兵马向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军事“围剿”,首先扑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十月间,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向陕南川北地区转移,只留下一部分红军和少量的地方武装,坚持老区斗争。国民党匪军在“驻尽山头,宰尽猪羊,见影就打,鸡犬不留”的反动口号下,对鄂豫皖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烧杀,到处狼烟滚滚,房舍为墟,尸横遍野,妇孺号啕,甚至有的地方竟成了无人区。海珊同志的手枪队在河口难以坚持下去,遂于年底撤到老君山天台山、凌云寺一带,在狭小的山区打游击。

一九三三年三月,鄂豫皖特委指示,要坚持原地斗争,恢复苏区。为此,将河口县委改为河口特委,董志兴任书记、海珊同志任组织部长兼便衣队政治指导员。在特委的领导下,海珊同志和便衣队员们隐蔽在河口县境内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积极组织镇压反动的土豪劣绅。但由于当时的环境恶劣,便衣队不能集体活动,只好采取时来时去、时分时合的游击方式。特委决定由徐海珊、李世焱、钱运华三人组成一个便衣组,由海珊同志负责,以河口附近的龙王山、佛塔山为基地开展工作。他们的任务是:做群众工作,保持红军与群众的联系,收集情报,掌握地主、土豪劣绅等反动分子的情况,捕杀反革命首恶分子,震慑敌人,散发宣传品,以党的政策教育群众,瓦解敌军。


龙王山、佛塔山一带白色恐怖特别严重,土豪劣绅,地主恶霸进行反攻倒算,成立了反动民团,配合白匪用剖腹、活埋等残酷手段镇压革命,许多党员、红军亲属和积极分子惨遭杀戮,敌人还强迫组织了联庄会,推行了保甲制度,并实行五家连座,一家“通共”,五家全杀。群众被迫白天搜山,夜晚打更放哨。民团在主要路口都有埋伏,一发现情况就敲锣打枪。一天夜晚,海珊等三人到一个村子去,刚摸到村,忽然从草丛中钻出一个人来,喊问口令,海珊还没来得及答话,那家伙就敲起锣,还喊着要抓人。接着,民团们放着枪向他们涌来。海珊一看,急中生智,一枪打死那个民团团丁,夺过锣来,一边敲一边喊“共军跑了!”等敌人走远了,他把锣一扔,三人飞步钻进山林里,敌人未找到他们。他们白天躲进山林或沟壑里,夜晚出来活动,顾不得蚊子叮、蚂蟥蛟,碰上下雨,只好挨淋,有时几天吃不上一点粮食,只好摘野果充饥。一天夜里,他们三人摸到一个小村子里,好不容易才叫开一家的门,起初房东不了解他们是什么人,表现很冷淡。当知道他们是红军便衣时,就热情起来,立即把民团杀害红军家属和镇压群众的情况告诉了他们,并悄悄地招待了他们吃晚饭。

海珊三人决定在这一带开展工作,发动群众,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屠杀和反动宣传,群众不敢接近他们,工作也开展不起来。海珊同志很着急,就李世焱、钱运华分析了当地情况,决定先建立一个立足点,然后再镇压一批首恶反动分子,以便打开局面。

一天夜里,海珊三人摸到龙王寺。龙王寺在龙王山半山腰,离白匪据点较远,寺里的和尚是个大地主,苏维埃政权曾经没收了他家的财产,他儿子在民团里当团丁。和尚一见是海珊三人,不禁心里一惊,但又随即强作笑脸打招呼。海珊同志向和尚交待了党的政策,警告他不要与共产党为敌,教育他要为红军办事,争取立功,和尚连连点头。从此,他们三人就吃住在和尚那里,秘密进行活动。几天后,和尚的儿子从民团回来向海珊提供了附近据点民团的人数和活动情况。海珊同志立即向特委汇报,特委集中了全体便衣队员五十多人,化装成民团,由海珊和李世焱,钱运华同志率领,混入敌巢消灭了那个据点的敌人,枪决了几个首恶分子。

狡猾的民团打听到海珊在便衣队,于是就把海珊的哥哥、妻子和四岁的男孩抓到湛家寺据点,宣称要斩草除根,以此威胁海珊叛变自首。海珊同志坚不屈节,敌人很快就害死了他四岁的男孩。海珊同志非常气愤,他向特委表示:坚决革命,誓不投降。

为了坚持斗争,和敌人周旋,河口便衣队更加活跃起来,经常钻到敌人“鼻子”底下活动,有时就在芷在通往河口镇的公路旁一家酒店的小竹楼上,及时地把观察到的敌情汇报上级,从而在对敌斗争中取得了主动。

后来,张学良的东北军到河口驻防。为了瓦解敌军,河口特委印制了《告奉军书》和传单、标语。海珊他们也经常沿着通往河口的公路,往敌人的据点里散发,瓦解敌军,威慑敌人。

河口便衣队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打开了局面,许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传递情报,掩护伤病员。便衣队也扩大改编为河口特务营。一九三四年二月,海珊同志调任特务营党支部书记。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斗争的红二十五军主力,奉党中央命令,在军长程子华(后为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鄂东出发,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部队和地方武装打游击,坚持斗争。河口县特务营和黄安五区便衣队编入了鄂东北独立团。一九三五年五月,鄂东北独立团在孝感编入了红二十八军,海珊同志被分配到手枪团任文书。后部队向陕南开拔,打算去找红二十五军。不料,走到河南桐柏山地区和国民党匪军遭遇,海珊同志的胳膊负了伤。于是,红二十八军高敬亭政委决定组织十几个人的便衣队,由海珊同志任队长,负责掩护安置伤员,海珊同志很快地完成了任务,回到鄂东原部队。

一九三六年三月,海珊同志被调到皖西舒城为便衣队队长。四月,部队到达潜山活动,又被敌人包围,海珊同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子弹从下颚穿过,打掉半边牙齿。他在潜山便衣队的掩护下藏在山洞里养伤。九月伤好后被调到鹞落坪便衣队二分队任副队长。他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镇压反动的首恶分子,分化瓦解当地反动势力,争取敌人一部分人员为我便衣队做事,获得了很多情报和药物、医疗器材,解决了红军游击队的医疗困难问题。

一九三七年春,国民党白匪军对坚持在大别山区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三个月残酷的“清剿”。敌人放火烧光了小村庄,把老百姓统统赶进大村庄,并在周围修筑了很多碉堡,老百姓进山都要搜身。并且不断地放火烧山,妄图困死、饿死、烧死红军游击队。他们抓到红军便衣队员时,竟施行残无人道地剥皮挖心等手段杀害战士。更严重的是便衣队员没有吃的,经常以野菜、山果充饥。海珊和战友们克服种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敌后斗争,在三个月的反“围剿”斗争中,战胜了敌人,为党保存了力量。

七月间,海珊同志接到西安办事处捎来的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的运动《告全党同志书》和《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族共同国的决议》两个文件,他立即向特委作了汇报。不久,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同志到鹞落坪便衣队检查工作,徐海珊同志将文件交给了他。至此,高敬亭同志代表在大别山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和地方游击队,在安徽岳西与国民党进行了谈判。


一九三七年八月,在国共两党谈判合作一致抗战的形势下,特委决定,由徐海珊同志负责,将活动在皖西一带的冬便衣队集合到鹞落坪,然后开到黄安县七里坪整训。海珊同志被调到党训班学习。当时,有些同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理解,对国共两党全作,红军改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思想不通,特别是摘下红五星换上国民党帽徽时,很多同志都哭了。海珊同志就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说明抗日战争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党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不会错的,听党中央的话,和一切爱国的人们团结抗日,一定会取得胜利。[2] 

一九三八年一月,集中在黄安县七里坪和宣化地区的红二十八军奉党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海珊同志任四支队九团秘书,七月又调任四支队七团二营副营长,十月改任团政治处宣传股长。

一九三九年一月,海珊同志任七团政治处主任,并为团党委委员。三月,七团东进到安微凤阳一带。当时,由于日寇不断进攻抗日根据地,我军给养报端缺乏,又加连日作战,处境十分艰难。当时,海珊同志正带领一个营在离凤阳不远的吴家围子活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率部队返回团部。他豪不犹豫地和团参谋长秦贤安同志(一九四七年在鲁南南麻战斗中光荣牺牲,时任二纵五师政委)采取果断措施稳定部队。海珊等同志分头下到连队,加强部队的思想工作和管理教育。并想方设法解决部队的给养。为了鼓舞士气,海珊和同志们研究,决定打一个胜仗。经过侦察,他亲自带领了一个营的兵力,在淮河边打沉一艘日本汽艇,消灭了几十名日军,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给养干部战士情绪空前高涨。五月,上级任海珊同志担任七团政委并为团党委书记。不久,海珊同志又被调到新四军江北干校学习。毕业后,他参加了九月间新四军四支队在安徽定远一带抗日根据地第一次反“扫荡”。

一九四一年一月上旬,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二十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在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二十八日,新四军新的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并立即将部队统一整编为七个师、一个独立旅。原四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海珊同志任四旅十二团政治委员。为了接应一部分在皖南事变突围时冲散的部队,师部命令十二团去占领八里桥、十二里岔两个渡口。海珊同志分析了两个渡口敌人的情况,决定以教育争取和军事强攻两手对付敌人。十二里岔渡口顽军一个连进行顽抗,我十二团立即将其消灭,占领了渡口。八里桥渡口的顽军,经过教育,把渡口让给了我们,就这样,接应了五百多名台北渡长江的新四军战士,十二团受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表扬。

一九四一年三月,日军从高邮天长、扬州、仪征各处向淮南根据地吞食。新四军部分部队,在罗炳辉将军下,进行了有名的仪征战斗(金牛山战斗),海珊同志带领十二团也参加了这次战斗。

在开辟仪(征)扬(州)新区斗争中,部队给养奇缺,天天吃煮黄豆。南方战士吃惯了大米,吃不服白水煮黄豆,很多人胀肚子,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有人提出通过关系到敌占区用黄豆和商人换大米。海珊同志同意并支持这样做,但有人却认为这是帮敌人的忙。这件事反映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同志发电报给十二团,命海珊和裴先白同志连夜前去汇报情况。海珊和裴先白同志到指挥部详细汇报了战斗力下降的原因,部队的情绪以及稳定巩固部队的措施,邓子恢同志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一九四一年五月,海珊同志从十二团调到二师任组织部副部长,并为师党委委员。在二师工作三年多,他对革命事业一片忠心,时刻不忘党的原则,认真掌握方针政策,处处以身作则。他在生活上一贯艰苦朴素,一床蓝花布被盖了好多年,衣服破得不能穿了,他还是补了再补。同志们给他领了新的,他再送回去,公家发的鞋,他送给别人穿,让他爱人张杰同志粗针大线给他做一双,说是比大别山穿草鞋强的多。他对同志有一颗火热的心,关心干部,爱护干部,大胆放手地让他们去工作、去锻炼。他平时善于接近群众,平等待人,没有架子,能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因此,大家都愿意和他接近,把心里话告诉他。

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五日,组织上调海珊同志到中共华东局举办的华中党校学习,并担任校党委委员兼党支部书记,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他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他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写下了一万六千余字的“反省自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党的热爱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他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参加革命以来所取得的进步,检讨自己的思想。

一九四五年三月,海珊同志于华中党校毕业,调新四军政治部任干部科长,八月九日毛主席发表《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十日和十一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受降和配合苏军作战等命令,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军队向敌人展开全面进攻,并向日军发出通谨牒,限期投降,如果反抗,坚决予以消灭。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各解放区党政军民紧急动员,组成声势浩大的反攻大军。新四军部队向沪宁、泸杭甬、浙赣、淮南等铁路线津浦路南段及陇海路东段进军。在这种形势下,海珊同志于八月十二日调任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政治部主任。十月,新四军二师在罗炳辉将军的率领下北上鲁南,向敌占区进攻,接受日军和伪军的投降。海珊同志所在的四旅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了韩庄(徐州以北)的日伪军,保卫了鲁南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出现了一个短暂和平阶段,有些同志产生了和平麻痹思想,而海珊同志却保持着高度的政治警惕性,他对同志们说:“国民党反动派是不要和平的,我们要提高警惕。”他带领政治部的同志们深入连队,教育大家保持高昴的战斗情绪,随时准备战斗。后来的事实证明,全党在这个时期正在为自卫战争作准备。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三日,党中央决定新四军军部兼任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奉命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八日,海珊同志从四旅调到二纵队任政治部副主任。

一九四七年一月下旬,鲁南战役后,华东全军施行统一整编,撤销山东、华中野战军看号,正式组成华东军区及华东野战军。二月初,二级队向驻陇海路白塔埠的叛逆郝鹏举部出击,一举歼敌两个师,并生俘郝鹏举。接着又参加了莱芜战役。五月间,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六月间,二纵和七、九、十三纵队组成山东兵团,在谭震林、许世友同志率领下,在山东境内执行内线作战任务。八月,部队短期休整,整顿组织,补充兵员。海珊同志和同志们在一起,对部队进行革命形势和作战任务的教育,使指战员们明确认识到全国大反攻的形势,树立了保卫华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九月,二纵在谭震林同志的指挥下,一夜之间横扫胶济铁路淮县,高密段,歼敌一千五百余人。十二日,我军攻打莱阳城,二纵在水沟头一带阻敌打援。战斗酷烈,敌人把成吨的炮弹、炸弹倾泻在我军阵地上,大部分工事被敌摧,战壕也被填平。但我军指战员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一直坚持到攻克莱阳城。

一九四八年二月春节刚过,海珊同志从二纵调到十三纵三十七师任政治委员。部队在莱阳地区休整,开展了以“诉苦”、“三查”和群众性练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使部队的政治觉悟、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五月下旬,山东兵团挺进津浦路,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海珊同志得了肺病,身体很弱,但他经常坚持工作,七月上旬,部队攻打兖州,这时,海珊同志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但他仍然坚持战前的政治运动员和组织工作。战斗打响了,他坚持在师指挥所和师长一边指挥战斗,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兖州战役后,海珊同志病情加重,夜晚饭行军时连马都不能骑了。组织上准备让他休养一段时间,他说:“济南还没有解放,我不能离开部队去休养”。八月中旬,我华东野战军开始进行济南战役的准备工作,海珊同志拖着重病的身体,带领机关干部到连队进行战前动员教育和组织工作。他和指战员们一起,举手宣誓,不惜牺牲个人生命,要坚决“打开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九月十六日二十四时整,济南战役打响了,海珊同志顾不得病痛体弱,坚持指挥战斗。九月十八日夜,部队奉命向白马山丁家山方向进攻。行进速度很快,海珊同志竞不顾危险,从师部骑上马,越过部队,直跑到先头团,参加师前进指挥所的指挥工作。从攻击丁家山,突破商埠西南角卡子门,直到攻破外城永绥门,连续六天六夜,他一直同师长高锐同志在一起,很少休息。他根据战斗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提出政治鼓动口号,鼓舞士气,激励部队克服困难。他很注意部队之间的团结及作战时互相配合,很注意战时的政策纪律,发现了问题,就帮助解决。这时部队迅速取得外围战斗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九月二十三日,济南战役进入最后决战阶段。中午十二点,兵团命令第十三阶段队从坤顺门突破,然后协助三纵九纵等攻打王耀武的指挥中心——国民党省政府。十三纵队首长把突破坤顺门的任务交给了徐海珊同志所在的三十七师。

坤顺门是济南内城西南角的一座城门,紧靠的突泉东北角,往北不远是西门,向东是南门。城上城下碉堡林立,城墙外有护城河,铁丝网等障碍物。敌人很重视这里的兵力和火力配备,妄图阻止我军进攻。

下午六时,响起了惊天动地的大炮声,攻城战开始了。我军各种枪炮齐向城上城下的敌射击,爆破英雄们手握爆破筒,怀抱炸药包,象离弦的箭,冲向爆破目标。敌人像挨打的疯狗,拼命地抵抗,手榴弹一束束,一批批地从城墙上飞落下来……我军战士们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大家只有一个信念:用鲜血和生命夺取战斗的胜利。

经过一番鏖战,反复争夺,突破口终于被我军三十七师打开了。九月二十四日下午,围攻内城的西路大军,源源不断从坤顺门突破口进入内城,会同从东南角(解放阁一带)攻入内城的东路大军一起,迅猛地向敌省府展开攻击。我军三十七师指挥所设在趵突泉西侧张家公馆西北角小楼上,正要向城内转移。突然,飞来两架“B-29”轰炸机,拼命地轰炸坤顺门附近我军阵地,一颗炸弹落到三十七师指挥所小楼西北角,整个楼房被炸翻,指挥所埋在瓦砾中。当同志们把高锐师长和几个身负重伤的同志救出以后,内城的战斗基本结束了,而我们的师政委徐海珊同志和几位参谋光荣地牺牲了。


济南战役后,参加解放济南立下战功的英雄、模范们,受到了毛主席、党中央的嘉奖,中央军委对三十七师步兵第一○九团授予“济南第二团”的光荣称号。在安葬海珊同志的大会上,三十七师全体指战员流着眼泪、举枪宣誓。原华野第十三纵队司令周志坚同志,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在纵队《进军报》上题词:“追悼徐海珊同志及诸位牺牲同志。我们应该贯彻他们坚决执行命令,完成任务,英勇顽强,积极作战的精神,并为继承他们的好作风而努力!”

  

【作者简介】胡遵远,男,1963年9月出生,中共正式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函授),1981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安徽省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遵远同志曾被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服务工业发展先进个人”称号,被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等单位分别授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和“全省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个人”称号。是金寨县第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六安市第四届政协委员会委员和金寨县第九届政协委员会委员。

胡遵远同志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字工作,先后在各级各类媒体上发表新闻报道1000余(篇)条。近两年,开始从事纪实文学写作,至今已有一大批纪实文章在全国各级各类60余家网站和《中国老区建设》、《中华魂》、《百年潮》、《中国人才》、《转业军官》、《大江南北》、《党史博览》、《铁军》、《安徽政协》、《党史纵览》、《决策》、《志苑》、《安徽档案》、《江淮时报》、《实践论坛》、《皖西日报》、《新周报》等20多种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2016年9月,在《中华文艺》组织开展的“全国最具影响力诗人、作家”评选活动中,胡遵远同志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作家(全国50名)。”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