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彰德记忆】北方的岳麓书院——黄华书院造就了林县人才辈出的局面

 爱旅游的寒江 2021-06-13
是谁造就了林县晚清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黄华书院在提振林县文风方面效用之管窥
林县,晚清,不仅仅出能工巧匠,而且出文人举子,那时,可以说,整个河南,文风,就县域来说,“风景这边独好”!
文峰塔,不可不提;“彰德四才子”,不可不提。
文峰塔。
在林县(今林州市)城东的龙头山顶,矗立着一座高约20米的7层古塔,这就是文峰塔。
文峰,一般在甲,戌,巽等罗盘字位上,或罗城穴场地势低陷豁阙方位,意在增势补益,平衡气场,优化环境,提振文风,倡扬进取。这是个很玄很玄的话题,不需要太多的低层次的喋喋哓哓,“道不可言”,只能从最终的效验上去“实证”。
你说也是,明崇祯丁丑(1637)到清康熙丁未(1667)的30年间,林县先后有杨汝经,刘远芳,牛应征,阎鹤升,王辅远,牛君藩,王鼐,刘泽博8人考中了进士,相当于每隔三四年,就有一名林县人金榜题名。然而,自刘泽博之后的140余年间,林县却再也没有出过一个进士。
难怪林县官民宁愿相信建文峰(文风)塔,可以启智昌文;不是不出人,而是一时沉寂太久,林县人没有了坚定的信念和进取的锐气,急需“事治效显”地做点儿什么了!
这不,建了座“文峰(文风)塔”。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但,山雨更相信:(涉县名举张岸登语录)“功在此,效在彼”,“势所必然也”。自建塔以后的清道光戊申(1848)至光绪癸卯(1903)的55年中,从林县即今林州这块土地上,有走出了申逢吉,刘曦,田景瀛,李诗濂,吕慎修,董应遴,李祖光,李仲鵉,逯懿,李见荃,吕慰增,张家骏等12位进士和50多名举人。
其中,1853,1860,1862都是一年双进士,三个年头出了6位,有的还是一门三进士,一门双进士。
彰德四才子。
指清乾隆以降,彰德域内四位知县,皆以才名,多互交游。尤以涉县知县(曾兼林县事的)浙东举子戚鹤泉戚学标文名为盛。
一、戚学标(1742—1823?1824?),浙江太平人,字鹤泉,一字翰芳。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官河南涉县知县。一度兼理林县事。
二、赵渭川(?—?),名希璜,字子璞,一字渭川。长宁(今广东新丰)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官河南安阳县知县。
三、钱竹西(?—?),即钱清履,字庆征,号竹西。浙江嘉善人。以才俊入值武英殿,校录群籍。得官不仼,益发求进。乾隆五十九年(1796)举京兆试,历任林县等县知县、同知等职。
四、邹蔚祖(?—?),字霞城,湖北蕲州人。嘉庆八年(1803)知林县事,与后任及邑人醵金购地建筑文化学堂,名曰:黄花(华)书院,兼作试场及射圃之用。情系林城,清正廉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尊师重教,功劳不朽。
可以看得出来,
彰德四才子,三位直接任过林县事,另一以林为邻,其中,邹蔚祖重建黄华书院,为后任树立了尊师重教,昌文启智的施政榜样。
真的,晚清,林县的文化教育,在河南省的100来个县中,“风景这边独好”。
这里,山雨认为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遂拿先祖张岸登的《清嘉庆己卯科河南乡试同年录》说话。
该《同年录》,5页,正榜76人(缺失第31,42,61,72,74,75名信息;实录70人);副榜17人(“副榜”字眼前有4人,没有榜次,算作副榜人数)。
山雨发现,林县中举人数远远超出了人们能够想象的想象,就有意识地做了以下的粗略统计:当年,即清末,河南省共有9个府,1个直隶厅,5个直隶州,5个州,96个县。核算《同年录》上中举人数,人数与本府中县的个数比,开封府(2:11),陈州1(5:7),彰德(11:7),卫辉(8:9),怀庆(6:8),河南(10:10),南阳(5:12),汝宁(4:9),陕州直隶州1(1:1),汝州直隶州1(2:4),光州直隶州(6:4),郑州直隶州1(3:3),淅川直隶厅(1:1),驻防(蒙古族)(1:1),驻防(满族)(1:1)。
唯有彰德府人数超过了本府中县的个数。什么概念?只有彰德府,平均一个县中举人数超过了1,是1.57个。
大家还是急着关心林县中举的人数和名次吧?
别忙,先看中举人数较多的县份:淮宁3,鹿邑3,安阳4,林县5,新乡3,河内3,洛阳4,罗山3。
不低于4个的,安阳,林县,洛阳。
林县,在河南100多个县级行政区域中,拔了头筹。
彰德府7个县中,安阳4,汤阴1,临漳0,林县5,武安0,涉县1,内黄0。
即便在彰德府7个县内,林县也高第二名安阳一个人头。
真正的“出人头地”!!!
山雨强调再一下,安阳与林县,两个相邻的县份竟然占了本府的11分之9!令人惊骇。
不过,想到了“彰德四才子”,安阳一个,林县两(三)个,涉县一个,这三个县在涉县的合漳至太仓一带漳河边上三三相凑,也真是惊人蹊跷和奇巧的很!
这绝对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更为主要的和最令人宾服的,那就是更为务实,更为现实,更为靠谱,也更为无可辩驳的:书院。
林县的黄华书院,是一个更为值得大家深入思考问题的重要线索。
黄华书院,彰德四大书院(昼锦书院,以安阳宋朝宰相韩琦私人园林昼锦堂起名的清乾隆年间创建的书院;欧阳书院,欧阳修被下放滑县两年,建画舫斋,明朝改作书院;黄华书院,金代黄华老人王庭筠创建,在林县;缑山书院,安阳元代杜瑛修建)之一;在林县,人文渊薮,学府千年。
初创:
“黄华书院”。其建院早,《重修林县志》记载,不意“中州书院此为先,大梁、百泉皆在其后”,而且它比在中国历史上久具盛名的濂溪书院、紫阳书院、横渠书院还建院要早。
说到黄华书院,就不得不说金代学士王庭筠,因为黄华书院最早就是其读书授徒的地方。
王庭筠,金代文学家、书画家。一说为辽东人,一说是山西人。金世宗大定十六年中进士(公元1176年),先任恩州(今山东武城县城)军事判官,后任馆陶主簿,再后两任翰林修撰。因爱林州天平、黄华山水,任馆陶主簿期满后,“径只(直)”来林买田读书,自号“黄华老人”,在林居住近十年。他“擅画山水,枯木石竹”:“诗文亦佳,古近各体俱备”,老年“诗律深严,七言长诗尤工险韵”。元好问称赞他“诗文有诗法,高出时辈之右”:其书法宗米芾,行笔疾速,气韵萧散,富于变化。因其自号“黄华老人”,故在其读书徒之地建起的书院称之为“黄华书院”
黄华书院原在“县治西南黄华坊街南”,县城西门内即现在的城郊乡政府门前,原党校处。王庭筑有读书台和几间讲学的“号房”。
修缮:
明嘉靖间(1522-1566)毁天下书院,黄华书院虽因地处偏僻之地幸免,但至万历十五年(1587),也已荒废。此时彰德府推官张应登莅任林州,经请示上级,修复黄华书院,建正学堂3间、东西房各3间、堂后楼(万卷楼)3间。修建后,黄华书院格局为:正学堂前为读书台,台上是桂香阁,台下有小池,池上有小桥一座:东西房30间:东边有学士馆,祀学士王庭筠,西边(志书记为“堂东”)为张应登祠。张应登当时也还洋洋洒洒地写了《重修黄华书院碑》,文笔好得很。
后几经兵火,至清康熙十年,黄华书院又面目全非,“正学堂、万卷楼悉倾地殆尽,读书台一若土垒然,讲习东西房仅有址在”。知县陈斌如、徐岱先后重加整,乾隆间又塌废几尽”。
重建:
嘉庆八年(1796),知县邹蔚祖在县治东德化坊街(现法院一带)购田氏宅一处,(重)新建黄华书院。
建讲堂3间、东西斋房12间、南斋房6间,大门一座。
注意:前文山雨拿以说话的《同年录》即清嘉庆己卯科河南乡试为此后16年即嘉庆二十四年(1819)。立竿见影!重建黄华书院16年后,林县同科出了5名举人,全河南县份总数第一。
扩建:
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县周百顺又从书院后购丁氏民宅一处,修上房3间、东西斋房8间、屏门一座、西北书房3间、东西厨房3间,并在二门外修东西考棚20间、点名厅一座、大门三、南考棚10间。
此时,黄华书院兼具考院性质。
道光八年(1828),知县周起滨又购书院西阎氏、莫氏民房12间,修演武厅3间、东西斋房6、东西考棚20间、石桌石凳600个,西南角小院一所、南屋6间所余资金购地128亩,再加上贡生金天培捐赠书院20亩,以及书院原有70亩,黄华书院共有学田210亩,租于人耕,所收租金为书院经费。
此时,黄华书院不仅可以举办文童考试,也可举办武童考试。
余话:
清末废除科举,黄华书院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全部财产归入当时的高等小学。山雨认为,作为精神财富,黄华书院及林县晚清人才辈出的盛况,永远值得林涉安阳人和彰德人反复说道和倍加珍视。黄华,永远!黄华,万岁!
山雨  辛丑槐序廿一  于古沙阳分所
(主要引用资料:一言《志海拾贝--黄华书院几兴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