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正道、释疑惑、知行止--by@沧海云舒

 仇宝廷图书馆 2021-06-14
读了唐朝所著的《巴芒演义》,掩卷沉思,一幅价值投资百年演化史浮现眼前,各路英豪纷纷亮相,或璀璨夺目,或黯然离场,或品行高洁,或人品耗尽...... 
书中有投资故事、投资思想,亦有人物生平、八卦轶事,通过老唐活灵活现的描述,这些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大佬,嬉笑怒骂地走下神坛,成了咱们胡同口那个可以近距离观察的“二大爷”。 
老唐的《巴芒演义》,生动地展示、剖析了这些“封神”的“二大爷”们投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他们是人,不是神,也当过“韭菜”,也犯过错;我们无法成为他们,但可以学习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从我个人来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可以用9个字来概括:明正道、释疑惑、知行止。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我自己读完书的感受,写出来只是为了和大家交流。不对之处,还请大家见谅。 
一、明正道 
明正道,就是为我们从事价值投资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咱们老百姓有句更直白的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巴芒演义》通过展示华尔街近百年的投资历史,告诉了我们,在投资方面,什么才是正道,“先做正确的事,然后才是正确的做事”。方向错了,越努力越悲伤。 
近百年的投资史,已经用实实在在的实践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前人走过的坑,我们可以不必再走;前人总结的好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借鉴。这就是读书的意义之所在。 
一是要投资、不要投机。 
1934年,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共同出版了《证券分析》,将股票的交易从一项投机活动变成了可以进行深入分析的投资活动。 
在《证券分析》中,格雷厄姆指出,“投资是根据深入的分析、承诺本金安全以及回报率令人满意的操作。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操作则是投机。”好严谨的逻辑呀,大师果然是大师! 
可是,通过阅读《巴芒演义》,我们发现,这些认识的得来,并不容易。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美国股市,既有通过投机大富大贵的金融大佬,也发生了更多因投机而倾家荡产、甚至堵上性命的悲惨故事。 
“股票大作手”利弗莫尔,尽管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但最终几经沉浮,饮弹自杀;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也是因为投机,曾经阔过、享受过,但最终成功输光所有资产并欠下一屁股债。 
格雷厄姆自己也有亲身的惨痛教训,他的母亲在1907年的股市大跌中亏得分文不剩;他自己也在1917年股市大跌中,无法按照经纪公司的要求追加保证金,被迫斩仑而一度想过自杀。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 
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无论是利弗莫尔、马克·吐温、还是早期的格雷厄姆,进行股票投机活动,更多是时代的原因,因为在当时,投机是天经地义的,无论是当时的法治环境、信息披露等,是的股票交易并不具备价值投资的条件,投机、操纵、内幕才是行业常态。 
但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价值投资理论不断完善、信息披露更加充分、法制环境更加完善,投资者、尤其是没有信息和组织优势的个人投资者,再走“投机”的道路,甚至因此而亏损严重、付出巨大的代价,就怨不得时代了,更多需要从自己的选择上找原因,“点背不能怨社会”。 
当我们走上投资这条路是,就要时刻拿格雷厄姆对投资的定义,对照一下自己是在投资,还是在投机。 
二是关注那些由优秀的人掌控的优秀企业,远离垃圾企业和烂人。
巴菲特一生视名誉如生命。终其一生,在他心中“声誉就像一个精致的瓷器,价值昂贵却很容易破碎”。 
建立一个好名声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而毁掉它可能只需要5分钟。巴非特对合作伙伴和员工一直有种要求:失去多少金钱都可以接受,但绝对不允许损失声誉。 
芒格的人品也很令人敬佩,书中有个例子,芒格和他的朋友古瑞恩一起收购过一家名叫K&W的汽车化学用品公司,一段时间后,古瑞恩有事要用钱,想以20万美元的价格把股份卖给芒格,结果芒格说合理价值应该是30万美元,支付了30万美元。 
读《巴芒演义》过程,我时常能感受到优秀的品格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熟悉巴菲特的朋友经常会读到这样的场景,巴菲特的进行得很多并购,有好多是在没有投行协助、没有进行细致查证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早期对B夫人的内布拉斯家具城的并购是这样,在2012年对杰伊家族的马尔蒙集团的收购也是这样,尽管后者的总金额高达90亿美元,这就是与好人打交道的好处。 
他们知道,以对方的品行,不会做出坑合作伙伴的事情。许多优秀的、为后人敬仰的投资家,大多很长寿。
我想,这与他们良好的品行有关,也与他们尽量选择与好人、好企业打交道有关。 
巴菲特今年90岁,芒格96岁,依然活跃的投资的舞台上,为股东源源不断的创造着巨额利润,这就是善良的复利。 
可以说,除了早期捡烟头的投资阶段,不断寻找由优秀的人掌控的优秀企业,并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奠定了巴菲特和芒格辉煌的一生。 
但这个认识的得来并不容易,巴菲特说:相信我,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却是烂公司的敌人。或许你会认为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不过我却不得不付出惨痛的代价才摘懂它。 
好人、好企业不断用自身努力制造惊喜,而烂人、烂企业则经常给我们制造惊吓。芒格也表示:买下那些由优秀的人掌控的优秀企业则不同。优秀企业和优秀的人一样,因为优秀所以更优秀,反而经常挑战成就的上限。 
投资者买下优秀企业后,往往并不需要再做什么,只要坐着享受优秀者努力的成果就好。 
尽管道理如此浅显,但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你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要深入研究企业和理解企业、以所有者而不是炒股者的心态看待企业,就像老唐说的,只有“真知”,才能“行不难”。 
但也只有如此,投资者才能远离那些品行不端的管理者管理的烂企业,才能避免“被忽悠、被收割”的命运。 
 二、释疑惑 
释疑惑,是说通过读老唐的这本书,解决了我心中的几个疑问,也在阅读本书中,感触比较深的三个方面: 
一是如何看待巴菲特各个时期的投资思想的变化。
老唐以1972年为界,把巴菲特投资思想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之前是捡烟头投资方式阶段,后者是陪伴优秀企业成长阶段。 
其中后一个阶段又以2000年为界,分为上下半场,并提出:真正值得投资者学习的是1972-1999年的巴非特,学习2000年之后的巴菲特是误区。 
伯克希尔2000年后的投资案例对绝大部分投资者而言,几乎没有观摩和学习价值。绝大部分投资者既没有钱太多的烦恼,也没有不能秘密买入的痛点。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就我的阅读而言,老唐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对于价值投资的学习者而言,意义重大,不但会提升投资者学习效率,而且保证了投资者学习方向的正确性。 
二是作为一个投资者,如何看待保险业。
了解巴菲特及其执掌的伯克希尔帝国,保险业务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人买保险股,理由之一就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就投资了很多保险公司,之前我也有类似的想法。 
在《巴芒演义》中,我看到了老唐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保险业务对于巴菲特而言,其实是一个低成本的长期资本的融资工具,以这个观点看待伯克希尔公司保险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关系,一切疑问就烟消云散了。 
另外,书中对于盖可公司改变销售模式后造成的突然衰落、通用再保险带来的巨大麻烦等的分析,也说明,保险行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也是一个需要高人经营的行业。 
格雷厄姆在盖可亏损和衰落前,没有从财务报表上发现蛛丝马迹。以保险专家著称、一生只投保险股、创造投资界著名术语“戴维斯双击”、当时盖可保险最大的个人股东、盖可保险董事会成员、投资大帅谢尔比·戴维斯也没有提前看出衰落。 
这也提醒我们,如何看待保险股的投资,不能因为巴菲特投资保险业务,就贸然投资保险股,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是关于如何看待巴菲尔的“持股到永远”。 
可以说,“持股到永远”似乎已经成为了巴菲特的标签,甚至有些人将长期持股同价值投资等同起来,因为“巴菲特都这么做”。当然,这是对巴菲特投资的误解。 
我也在很长时间,对巴菲特的这个做法感到困惑,难道真是“死了都不卖”?老唐通过观察巴菲特在处理可口可乐上的变化,解决了我的这个疑惑。 
在《巴芒演义》中,有这样的描述:在伯克希尔2003年致股东信里,巴菲特写道,我没有在泡沫最大的时候卖掉这些持股,实在是个严重的错误。我当时到底在想什么,我自已也觉着非常奇怪。 
在2006年股东大会的交流环节,巴菲特这样答复股东的质问,“可口可乐确实曾经被荒谬地高估过,但你们不能因此责备可口可乐的CEO。你们可以责备我,因为我没有在50倍市盈率时卖掉它”。 
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对巴菲特的理解和学习,不能太机械了,而要努力理解其精神实质。 
 三、知行止 
古人云“知行知止,知止而行”,意思是说要懂得“行”,也要懂得“止”,懂得“于止中行”。
据传,李嘉诚曾经将“知止”二字作为座右铭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处。我的理解,这就是投资中的能力圈的概念。 
一是“知行”的前提是“知止”。 
在《巴芒演义》中,施洛斯的例子对我触动很大,真正的理解到:对价值投资者而言,知道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比能力圈的大小更重要。
在1996年致股东信里,巴菲特也说,能力范围的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它的边界。 
我的理解,如果说投资者的知识结构是个“T”,横向代表广度,竖向代表深度,以前我觉得应该努力扩大广度,好像是在扩大能力圈,但实际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但通过施洛斯的例子,我认知到“能力圈的边界”的重要性,真正应该做的,是在圈子内,在深度方向进行努力,并在有富余精力时,扩展广度。 
二是在“知止”的领域做到“真知行不难”。
在《巴芒演义》中,老唐用大量生动例子,说明了投资者无法做到而且也没有必要耗费精力的地方:
(1)通过预测宏观经济周期在股市获利。这方面,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凯恩斯做不到、长期资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惨败告终,巴菲特则直接说所有宏观经济预测类的文章是废纸。
(2)通过技术分析预测估价波动。在这方面,香农耗费了大量精力,最终放弃了技术分析体系。他说:我认为那些耗费很大精力研究价格图表、头肩顶、V字反转的技术人员,无非在做一种重要数据干扰重现的工作,意义不大。”
巴菲早期也是技术分析的痴迷者,但最终放弃。索普只读了一本爱德华兹写的《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后,就理解了技术分析行不通,立刻放弃。
而常说的技术分析大师、著有《笑傲股市》一书的威廉·欧奈尔,本人却并没有任何可信的投资记录。
(3)通过择时操作躲避市场波动。在这方面,施洛斯在1985年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在证券市场真正取得成功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他们没有能力知道何时进入市场和何时离开市场,所以他们几乎始终留在市场里。我们只关注超值的股票,不太关注市场怎么走。我们留在市场里,但不预测市场会怎么样,这样我们会做得更好。 
其实,看完上述这些,我们就会明白,预测经济、预测股市等这些事情,就是我们应该“知止”的事情,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关心。 
如果非要做,那就跟去研究发明“永动机”没什么区别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投资企业的内在价值的变化。 
三是在“知行”上下功夫。
在1996年致股东信里,巴菲特说,投资并不复杂,但说它很容易也不现实。投资者真正需要的是给你选中的公司估值的能力。在我看来,投资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学习两门课程就够了“如何给公司估值”和“如何面对市价波动”。
在如何学习这两门课方面,老唐为中国的价值投资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巴芒演义》的最后一章,老唐用巴菲特投资农地的案例,生动地演示了如何理解和学习这两门课程。他关于投资的六字箴言:“别瞅傻子,瞅地”,就是一个精辟的概括。 
我想,做为一个价值投资者,在常常想一想格雷厄姆笔下那个“市场先生”的故事同时,多去理解企业,看懂企业,学会对企业估值就是需要长期努力的事情了。 
看完老唐的书,一点个人理解,难免挂一漏万,如果有兴趣,建议大家去看原著,那才是原汁原味的。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