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者必读的10本好书

 王冠亚 2022-11-18 发布于湖北

这是我的第274篇原创文章

11月17日,应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之邀,我和出版社小野老师做了一场直播连线,分享自己读过的10本关于投资的经典书籍。关于这些好书的读书笔记,我基本上都在公众号上发过。这次直播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每本书大约就讲了10分钟。以下是分享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王冠亚,今天非常荣幸和小野老师连线,跟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读者朋友们一起聊聊关于投资的话题。我是一名基金经理,出版过《巴菲特的嘉年华》《比尔·米勒投资之道》等两本译著。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价值投资者必读的10本好书。话不多说,让我们赶快进入正题吧!

1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提到价值投资,“股神”沃伦·巴菲特是一个根本绕不过的话题。巴菲特创造了投资史上的很多记录,比如说投资年限最长、积累财富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等等。致合伙人/股东的信,巴菲特从1957年开始写,一直写到2022年,每年一封,从不间断。大家想想,一件事能够坚持做65年,极其不易。

早年间,巴菲特给合伙人/股东写信,主要是为了向他们披露巴菲特合伙基金、伯克希尔的投资和运营信息,但是到后来,随着巴菲特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的阅读群体,已经远远超出了股东的层面,它已经成为了全球数以千万计的价值投资者的必读书目。我们手上的这本《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是由巴菲特“御用编辑”坎宁安教授整理、杨天南老师翻译出来的精品。

巴菲特在开篇就给大家解释说,为什么他要召开股东大会,为什么他要写致股东的信,是因为“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是对时间的滥用”。大家想想,巴菲特日理万机,他不可能抽出时间和每位股东、每位投资者单独交流,所以写信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这样既突破了人数的限制,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就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活动,如果是线下的方式,大家都要来武汉或是北京,现场容纳人数也有限,但我们在线上直播,来自五湖四海的上万名朋友都可以收看。

这本《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总共有9章,我根据它的话题,重新分类为4个方面:一是公司治理。巴菲特不仅仅是伟大的投资家,他还是非常杰出的管理者,这部分内容主要就是阐述他的管理思想;二是股票投资。巴菲特以“股神”而著称,主要就是归功于他在股票投资方面的杰出表现;三是股权投资。涉及到企业的兼并与收购,这也是伯克希尔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财务会计。相对于投资理念,关于财务和会计处理的阐述相对更微观、更具体。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内涵深刻,字字珠玑,几乎每字每句都价值千金。其中让我受益最深的是,巴菲特说要想做好投资,只需要学好两门课,一门叫如何面对市场波动,一门叫如何评估企业价值。相信大多数朋友,对于这些理念,都早已烂熟于胸。就要这样的效果,当我们把巴菲特投资理念融入于自己的血液里,我们就在骨子里种下了价值投资的基因。

千万不要小看信仰的力量。如果你信仰价值投资,在市场风平浪静的时候,你和其他投资者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一旦到了市场疾风骤雨的时候,你有没有真知,有没有信念,就会顷刻间反映得淋漓尽致。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主要取决于如何面对“危”与“机”。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也最终会得到什么。

2

《巴菲特之道》

《巴菲特之道》是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第一本书,也是杨天南老师翻译的第一本书。初读《巴菲特之道》时,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杨天南老师译者序里对这本书的介绍:

“这种股市中浑浑噩噩的摸索直到1995年,一本有关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书首次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如同黑屋中忽然射进一道灿烂日光,又如茫茫暗夜中的航船发现了指路明灯,令我懂得了投资的真正意义。”

若干年后,当我读到杨天南老师的这段文字时,一如当年杨天南老师读到这本书的感受,内心充满了拍案叫绝的震撼感。这正是文字的力量——穿越时光,跨过山海,让志同道合者最终心神相交。

巴菲特不仅仅是满腹经纶的投资理论家,更是举世无双的投资实践家。《巴菲特之道》选取了9个案例,尽管绝大多数案例都集中体现了前文所述的12项选股准则,但我认为具体到每个案例,还是各有千秋,以下试举三例:

(一)华盛顿邮报公司(关键词:长期主义)

1973年是美股熊市,道琼斯指数连创历史新低。而此时华盛顿邮报自身也负面缠身:与白宫的关系日益恶化,电视台经营许可证申领悬而未决,工会发起大罢工……在市场和个股都表现惨淡的情况下,巴菲特开始买入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并不具备所谓“精准抄底”的能力。他一边买入,股价一边下跌,整个买入过程持续了近一年之久。巴菲特完成建仓之后,持仓市值最低缩水至800万美元左右,浮亏30%。一直到1976年,他在华盛顿邮报上的投入才开始盈利。长期主义的报偿就是,巴菲特在华盛顿邮报上的最终投资回报累计超过百倍。

(二)盖可保险公司(关键词:独立思考)

1951年,巴菲特首次买入盖可保险时,当时保险业界专家普遍认为这家公司存在估值过高、市场份额较低、销售队伍薄弱等一系列问题。1976-1980年,巴菲特再次介入盖可保险时,当时公司因为放松承保政策和降低保单价格等原因,已经连续多年经营不善,导致股价暴跌,一时人心惶惶。

巴菲特两次入手盖可保险时,都与当时主流和权威意见相左。但巴菲特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始终牢记老师格雷厄姆告诉他的一条原则:你既不会因为大众同意你而正确,也不会因为大众反对你而错误。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大众的看法。

(三)可口可乐公司(关键词:一击必中)

巴菲特曾以棒球运动来比喻投资:“等待完美的抛球,等待完美一击的机会,将意味着步入名人堂的旅途。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挥棒乱击,将意味着失去成功的入场券。”一言以蔽之,在投资目标落入理想价格区域之前,不轻易挥棒,不降格以求。

巴菲特从孩提时代就与可口可乐结下不解之缘,他喜欢喝可乐,也做过贩卖可乐的小生意,可以说对可口可乐非常熟悉。但在巴菲特正式投资之前,他甚至研究了可口可乐100多年以来的经营历史。1988年巴菲特开始买入可口可乐时,他已经关注这家公司超过半个世纪了,才终于找到一击必中的机会。

还有美国运通、富国银行、IBM、亨氏食品等经典投资案例,虽各具特色,但始终贯穿着一个理念:持有企业好过持有现金。人们常说的“落袋为安”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相当于把可以盈利的股权资产换成了无法生息的现金资产。

巴菲特说他“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如果优秀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一直保持,且股价没有极度高估,又有什么理由卖出呢?同样的道理,我认为一份好的工作,也是无须退休的。喜欢并热爱着手头上的事业,并且可以一直做下去,这才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3

《巴芒演义》

《巴芒演义》是知名投资人、著名财经作家唐朝老师的第四本投资专著。唐朝老师在自序里提到《巴芒演义》的三重价值,概括起来就是:还原历史、树立标杆、易于阅读。窃以为,唐朝老师的自我评价,还是有意无意地充满自谦之辞。唐朝老师博览群书,仅文后列明的参考文献就有72本,其真实阅读量还远远不止于此。在我看来,《巴芒演义》既是一本融会贯通、采百家之长凝练出来的心血之作,也是一本集价值投资之大成的传世之作。

顾名思义,《巴芒演义》的主角是巴菲特和芒格。市面上关于巴菲特和芒格的书籍不下百本,其中不乏滥竽充数、千篇一律之作。《巴芒演义》的特色在于,她从就事论事的狭小空间里跳脱出来,以更广袤的视野、更系统的思维、更宏伟的格局,对价值投资诞生、发展、裂变、分化、演进的整体历程,进行了脉络清晰的全景式描写。

唐朝老师这本书以《巴芒演义》为名,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众所周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先秦散文、汉赋、六朝志怪小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章回小说,都是代表着当时文学的巅峰之作。《巴芒演义》别出心裁,演义与投资交相融汇、互为表里,以这样的形式来呈现,在投资类书籍当中堪称首创。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巴芒演义》虽名为“演义”,但所有内容、数据均有权威出处,“正史”的成分远远大于“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芒演义》可以被视为一部“披着小说外衣、富有投资内涵、深藏智慧底蕴”的长篇纪实文学。同时,这种写法又与民间评书相类,与四川人喜欢摆龙门阵的气质相得益彰。

演义类小说通常以“且说”开篇,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收尾。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巴芒演义》也采取类似的手法,娓娓道来,环环相扣,并在每一回的结尾,都留下一个精彩的悬念,让人欲罢不能。事实上,我已经听到不少读者反映,都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

鲁迅先生曾评价《红楼梦》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满足了不同时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需求,这可能也是她能够流传百世的原因之一吧!

在我看来,《巴芒演义》也是一本非常考验读者眼光的皇皇巨著。这本书有着百科全书般的包罗万象,从中你可以读到巴菲特的投资思想,也可以窥见芒格的人格魅力;可以学到投资的真本事,也可以看到格雷厄姆、凯恩斯等一代宗师的狗血八卦;可以体会到巴菲特等人坚持价值投资的光明正道,也可以领略到蔡至勇等人各显才华的精彩旁门......

4

《价值投资实战手册2》

巴菲特曾说:“学习投资的学生,只需要学好两门功课就足够了——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以及如何对待市场价格。”作为巴菲特和价值投资的忠实践行者,《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没有太多寒暄,而是直奔主题。

纵览全书,其结构非常清晰,定位极其明确,多一分太肥,减一分则太瘦。其主要内容就是聚焦三大主线,讨论三大话题:一、如何面对股价波动?二、如何估算内在价值?三、如何开展实战分析?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企业分析。这里做个声明,我们只是探讨企业,并不荐股。

如何理解腾讯的业务?唐朝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腾讯是这样一家企业,它以QQ和微信形成的消费者黏性为土壤,支撑着社交、游戏、广告、金融、支付、云等业务的运营;

同时,它利用自身信用优势,以极低的成本获取资金,然后投资有潜力的互联网企业,堪称互联网领域的伯克希尔。在我看来,只要微信等社交产品仍然是我们的高频需求,腾讯的“护城河”就依然清晰可见,这可以说是投资腾讯的核心因素。

最近这一两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互联网监管收紧、大股东巨额减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腾讯从高点下跌已经超过50%。2022年3月15日,腾讯甚至跌破300港元/股。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腾讯的主营业务,目前受冲击的主要是游戏和广告,这些利空的影响都是短期的。不是土壤的盐碱化,而是遇到了“收成不好的年份”。

唐朝老师投资茅台的经历,是一段激动人心的财富故事。贵州茅台的市值,从2014年年初的1330亿元,增长至2021年年初的近3万亿元,7年间的涨幅约22倍。哪怕最近十年只有这一笔投资,我认为都可以称得上是绝对的成功。

真正的高手,比如巴菲特,从2016年才开始买入苹果公司,而这笔投资给他创造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投资收益,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单笔浮盈。吐槽大神靠单笔投资赚大钱的那些言论,只能说是浅薄又无知。

赚钱固然开心,但知道自己赚的是什么钱更重要。茅台7年22倍的股价增长,如果拆解来看,净利润增长3.5倍,市盈率从低估到合理增长3.5倍,从合理到高估增长1.8倍。如果按照性质划分,企业增长贡献了3.5倍,估值抬升贡献了6.3倍。

两者相乘,就是让投资者梦寐以求的“戴维斯双击”。在我看来,价值投资者也是会赚估值的钱的,只不过他们赚的是从低估到高估的这一段,而不是高估到极度高估的那一段。

5

《巴菲特的嘉年华》

《巴菲特的嘉年华》是我的第一本译著。2019年5月初,我飞赴美国奥马哈参加了当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为了能占到内场比较靠近舞台的位置,我和朋友顶着凛冽的寒风,深夜两点就起床排队。到了凌晨四五点,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前来的人群络绎不绝。到年会正式开幕时,偌大的一个体育馆,全场座无虚席。据统计,来自全球各地的“粉丝”已经超过4万人。为什么巴菲特和他的股东大会,会产生如此强大的向心力?我认为核心原因有三。

第一,推心置腹的坦诚。这种对投资者掏心掏肺的坦诚,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投资心法倾囊相授。无论是在股东大会上回答投资者的提问,还是每年撰写致股东的信,巴菲特从不吝于传授自己的投资秘诀,毫无保留、和盘托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二是对投资失误毫不掩饰。尽管被外界奉为“股神”,巴菲特却从不讳言自己在投资上所犯过的错误:德克斯特鞋业、美国航空、康菲石油、爱尔兰银行、特易购……巴菲特并不是从不犯错,而是直面、总结、反思所犯的错误,确保“不贰过”。

第二,无与伦比的专注。巴菲特曾引用菲利普·费雪的观点,来描述公司和股东之间的关系:“一家公司吸引股东的方式,就如同餐厅招揽潜在的顾客。一家具有特色口味的餐厅,可以轻易吸引到相应的顾客。但如果餐厅时常变换其固有的特色,必将导致顾客不停地变化并最终都将带着困惑与不满离去。”巴菲特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公司,想要什么样的股东,所以他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注重企业长期经营成果的价值投资,从不因外界评价或市场波动而改弦更张,保持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思想定力。

第三,一视同仁的平等。在这本书里,有一个细节让人动容:在有一年的股东大会上,一位女士站起来怯生生地问巴菲特,我只持有伯克希尔的B股,请问我可以提问吗?巴菲特报以一笑,欣然应允。事实上,无论A股还是B股投资者,无论是持有1股还是1000股,在巴菲特眼里,都是伯克希尔的股东,都应当被平等对待。股东利益至上,这也是巴菲特一贯奉行的价值观。巴菲特通常会换位思考,设想自己处在股东的位置,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信息。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同样难能可贵。

坦诚对话、专注做事、平等待人,让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尔获得了股东们的长期信赖和支持。股东们也用实际行动给予了巴菲特充分的回应:很多股东将自己的大部分身家,都放在了伯克希尔的股票上;在美国市场的大型上市公司中,伯克希尔的长期股东所占比例名列第一。伯克希尔吸引了越来越多三观一致的长期股东,而长期股东又反过来影响着伯克希尔的企业文化,两者相得益彰,形成了共荣共生的良性循环。

6

《比尔·米勒投资之道》

《巴菲特的嘉年华》是我的第二本译著。与“股神”沃伦·巴菲特相比,比尔·米勒似乎并不为普罗大众所熟知。但在投资界,提起比尔·米勒的大名,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比尔·米勒曾经创造了投资界一项空前绝后的“神话”——连续15年跑赢标准普尔指数。

1991-2005年,比尔·米勒管理的美盛价值信托基金,取得了980.45%的总回报,年均复合收益率约16.44%,且任意一年投资收益均高于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在此期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513.59%,年均复合收益率约11.53%。

在此之前,战胜指数的最高记录是由彼得·林奇创造的,他曾经保持了连续8年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辉煌战绩。而比尔·米勒连胜指数的年限几乎是彼得·林奇的两倍。正是由于比尔·米勒的出色表现,他所管理的美盛价值信托基金,其管理规模从1990年的7.5亿美元一路增长至2006年的200亿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米勒逆势押注,基金净值遭遇腰斩。本以为他会就此退出江湖,但他很快东山再起,创办了自己的基金,凭借对金融市场及创新商业模式的超前研判,近年来他的基金再次位列前1%的位置,近一年更斩获超过200%的回报。

天才的背后,是无以伦比的寂寞。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投资战绩,背后是米勒付出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米勒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每周工作7天,心无旁骛,专注投资。除了读书和工作之外,米勒几乎没有什么其他兴趣。有时甚至在观看体育赛事的中场休息时段,他还在阅读企业的研究报告。专注、勤奋、聪明,浇铸了米勒辉煌的投资成就,也让他跻身美国共同基金“三剑客”之列。

比尔·米勒的十大投资原则包括:

·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投资策略,但始终坚持价值导向;

·对于业绩比较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观察经济和股市,但不要预测;

·寻找商业模式优越、资本回报率高的公司;

·利用心理驱动的思维错误,而不是成为其受害者;

·以相对于企业内在价值大打折扣的价格买入企业;

·以最低的平均成本取胜;

·构建一个包含15-50家企业的投资组合;

·最大化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而不是选股的正确率。

·卖出股票的三种情况:1)公司股价达到合理估值水平(但估值会随时间而变化);2)找到了更便宜的投资对象;3)投资的基本逻辑发生变化。

米勒被誉为“新经济价值投资的核心人物”,他和巴菲特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价值投资者,他们的思想都闪耀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其不同之处在于,巴菲特投资的大多是吉列、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等传统行业的公司,其投资回报的特点是“高概率+低赔率”;而米勒投资的大多是微软、亚马逊、戴尔等代表新经济的科技公司,其投资回报的特点是“低概率+高赔率”。

比尔·米勒给我的启示,或者说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归纳为“三种心态”:一是永远保持好奇心。不要自我设限,在坚守能力圈的同时,尝试去拓展能力边界,探求未知事物的真理;二是永远保持敬畏心。在人生巅峰的时刻,要头脑清醒。在投资失利的时刻,要勇敢面对,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三是永远保持上进心。比尔·米勒没有像彼得·林奇那样,在人生的高光时刻急流勇退而是选择了一战到底,这种对投资的执著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

7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

学会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作为一名合格投资者的基本功。市面上有很多讲财务的书,这类书的特点是比较专业,术语很多,但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读起来可能会有点费力。唐朝老师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定位是“投资者写给投资者的排雷秘籍”、“自学者写给自学者的财报入门”,非常耐读。

这本书以贵州茅台2013年年报为蓝本,按照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顺序,给大家介绍了财报的阅读方法。其中,有很多原创性的知识点。比如说,“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读起来就有点佶屈聱牙,唐朝老师把它们简称为“瘫子”、、“笋子”、“粽子”,既风趣幽默,又易于理解。

会计是商业语言,是投资思考的起点;但是,财务分析必须要和业务分析相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商业思考。比如2018年5月小米集团披露招股说明书,因公允价值变动导致账面产生超过570亿元的巨额“损失”,但这实际上只是因为小米集团的公允价值上升,导致“可赎回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所造成的,并不是真正的亏损。

股市有一些欺诈行为,其大致路径是:美化财报→提升股价→增发或配股→现金到手→信用等级上升→获得更多贷款→继续美化财报……但我们知道,这种“自欺欺人”的行径不会“无限续杯”,是泡沫就终有破灭的那一天。这本书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财报操纵手法,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用心学习到了,可以少交很多“学费”。

8

《肖星的财务思维课》

肖星老师是清华大学会计系主任,在财务会计方面是典型的“学院派”专家。肖星老师的这本书,没有去谈会计的记账规则,而是着重从“财务思维”入手,告诉大家如何打通财务和业务之间的关系,并用财务的逻辑思考业务问题。这一点,对于投资者和企业家而言,尤其有用。

每一家企业都有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但归根结底就是三件事:经营、投资和融资。从现金流的角度看企业经营,实际上就是不断在重复“从现金到现金”的循环过程。公司开业,首先要股东或者债权人投入资金,这属于融资活动;公司拿着这笔钱去盖厂房、买设备,这属于投资活动;紧接着,公司生产和销售商品,又拿回了钱,这属于经营活动。

财报里有很多指标,都可以为衡量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提供参考。比如说,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能够反映一家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地位;再比如说,利润表中的毛利率、三项费用、净利润,能够反映一家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以及日常运营效率。培养财务思维,是财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9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1985年,苏世民与彼得·彼得森以40万美元起家,创立黑石集团。截至目前,黑石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管理规模超过5500亿美元。苏世民白手起家,一路披荆斩棘,历经千辛万苦,终成大业,其人生成长与事业发展历程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在我看来,《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是一本关于金融与创业的经典教材。

苏世民分享了他成功人生的十大信条,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是:人生有无限可能,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做成你想做的任何事。无限可能、任何人、任何事,对我来说都是极具冲击力的字眼。可以预见的是,在我以后的职业生涯里,但凡想取得一番成绩,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压力和挫折。真到那时,我该如何自处?我想,答案就在苏世民的这段话里。

苏世民在结语中告诫年轻人:在人的一生中,会难以避免地出现诸多困难和艰辛。面临挫折时,你必须要想方设法继续前进。能够定义你个人品质的,永远是你在逆境中展现的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永不言弃的态度,而不是逆境本身。

以我有限的人生经历来看,读书称得上是最有效率的进阶之道。如果没有读书,我断然不会接触到巴菲特、苏世民等顶级投资家的人生智慧,也无缘窥见他们对事业、投资和生活的真知与洞见。如果没有树立自己的偶像和目标,成长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10

《干法》

稻盛和夫生于1932年,在2022年以90岁的高龄谢世。稻盛和夫的一生充满坎坷而又波澜壮阔,他曾于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又于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这两家企业都曾经进入过世界500强之列。2010年,稻盛和夫又以78岁的高龄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社长,仅一年时间就使处于破产边缘的日本航空扭亏为盈,起死回生。

稻盛和夫不但是极其卓越的企业家,而且还乐于提携后进,将自己多年的企业经营和投资心法倾囊相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稻盛哲学”。稻盛和夫一生著述颇丰,其中这本《干法》主要就是讲述了他对工作的认知和理解。

本书的译者曹岫云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稻盛和夫经营之道,是稻盛哲学在中国的“传灯人”。读完这本书后,我被稻盛和夫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深深感动。我想,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能够按照《干法》去干,大概率会做得不错。

为什么要写《干法》这本书?稻盛和夫说,这是基于对日本社会现状的忧虑。二战以后,日本从废墟中崛起,经济快速增长,很快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繁荣的到来,日本的年轻人却逐渐丧失了最重要的价值观,也就是对工作的基本观念。在日本,很多年轻人不想认真干活,厌恶甚至逃避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还有很多年轻人妄图一夜暴富。

稻盛和夫认为,正是曾经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支撑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如今日本的年轻人对待工作的热情下降,劳动力人口急剧减少,长此以往,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有必要写一本书,来对劳动、对工作从根本上重新审视。稻盛和夫作为老一代的企业家,看得出来他对国家、对后辈的使命感。

稻盛和夫还特别提到,不仅仅日本如此,近年来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果中国这一代的年轻人,不能够像他们的祖辈、父辈那样,保持着对劳动、对工作的热情,那也将是非常危险的。诚如稻盛和夫所言,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80后、90后为主力军的时代,这代人从小生活条件较好,能不能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把工作看成是不得不做的“必要之恶”,怀着“上班如上坟”的心情去工作,只注重个人享受,这在富裕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群体中是非常普遍的。稻盛和夫说,很多人已经丧失了对工作的正确认知,如果只是追求个人享乐,这样的人生真的有价值么?稻盛和夫认为,只有理解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工作,你才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是由种种苦难构成的。苦难既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也不是我们招惹来的,但意想不到的苦难就是会接踵而至。面对苦难,如果无动于衷或者逆来顺受,很容易让自己心生怨恨或灰心丧气,甚至被击垮。而工作却隐藏着一种伟大的能量,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命运中的种种苦难,堪称是应对万病万难的“灵丹妙药”。

回顾稻盛和夫的人生历程,他并不是天赋异禀,也不是天生贵胄,作为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他依靠着持续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帝国,也成就了他作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美名。稻盛和夫和曾国藩、郭靖、阿甘本质上都是一类人,大智如愚,大巧若拙,最终成就大业。

冠亚说

11月15日晚,我做“冠亚讲书”第11期——《底层逻辑2》直播的时候,听从@云天 美女的建议,第一次尝试使用福袋功能。由于没有经验,我一次性发了10个福袋。

为此,我手写了10张书签,作为福袋礼物。福袋中奖的朋友,会收到微信视频号系统提示。截至目前,还有以下5位观众没有跟我取得联系:

@王世隆7099、@风清海、@金融战士、@唐国磊、@邹雪,请这5位观众看到消息后,尽快回信提供收货信息,谢谢!

因为有事错过直播的朋友,可以在我的视频号“直播回放”栏目查看历次直播节目。“冠亚讲书”第6期之后的节目,都可以找得到。谢谢大家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