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成读《春秋左氏传》第3集

 有物书斋 2021-06-15

转载请说明出处

商业合作请扫描文后二维码

每周坚持两篇原创

致力于跨界读书

用不同的经度突破思想的维度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是优秀的人做事屡做屡败的原因之一。

1/3

原文

今天我们来看“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看过《春秋左传》原文的朋友会说,这个故事前面不是还有一个鲁隐公会盟的故事吗?是的。这就是我讲春秋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不是一段段按照顺序读着解说着,这样读着读着就容易陷入寻章摘句的陷阱。

我是通篇读完以后,按照我的叙事习惯、思维方式把书籍内容拆分掉,形成“人、事、时”三条线,这样不但观察视角从平视变成俯视,而且有时候会发现看似两个不关联的事情,其内部是有关联的,比如后面要说的“颍考叔索命”事件,这个事件其实跟”郑伯克段于鄢”事件是有联系的,但两者相差了11年,如果你按照顺序读的话,读到后面不一定会回想到这之间的联系,而通篇读了以后,再单独摘出来看,就会发现联系。后面我会慢慢说到。

我们先看“郑伯克段于鄢”的前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2/3

二龙不相见

郑国的国君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个美女,叫武姜,看过《宗成读《春秋左氏传》第1集》的朋友就知道这是一个申国国君的女儿,姓姜,因丈夫死后谥号郑武公,所以叫武姜,具体真名叫什么,不知道。

郑国在这里:现郑州新郑

王后武姜生大儿子的时候,胎位不正,是脚先出来的,这种情况即便是现代医学昌明也很危险,更不用说2700年前。为生儿子差点死掉,武姜就打心里厌恶这个儿子,给大儿子取个名叫“寤生”,就是生的时候胎位不正的意思,后世说这是武姜用名字时刻提醒自己,因此造成了后来的母子不和。我则认为是两重含义:

  1. 提醒自己生这个孩子的时候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

  2. 提醒孩子,不要忘了母亲为了生下你,鬼门关走了一遭,要孝顺。

我们现在还经常见到一些家长会跟孩子说:“妈妈生你的时候,如何如何受罪”。潜台词就是,母亲为你付出了很多,你长大后要孝顺母亲。当然,后续的发展,也确实如此。

单说武姜的想法,也算正常,人类的内心深处多少都有些不可知论的因子在里面,喜欢给一些不寻常事物赋予特殊的意义,后来发现确实有一些事情应验了,就更加相信。因为人们愿意相信,所以就有人主动炮制一些所谓的预兆出来,比如汉高祖的母亲受孕时,汉高祖的父亲看到一条大龙趴在自己妻子的身上,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被龙戴了绿帽子的羞愧;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出世的时候,红光满屋之类的。

更神奇的是,明代笃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因为找道士算了命,说儿子朱载垕和自己命中相克,二龙不能相见,所以一辈子到死都不见儿子一面,也算是皇帝中的奇葩。

武姜因为“寤生”事件讨厌大儿子寤生,在当时的社会也算人之常情。但问题来了,武姜后来又生了个聪明伶俐的小儿子,生的很顺利,取名叫“段”,这没关系,人丁兴旺,国家兴亡嘛。关键是这个段不老实,跟母亲武姜的关系很好,后来还想通过母亲夺取哥哥的继承人的位置,这就有问题了。

3/3

段的犯罪动机还原

但寤生是嫡长子,不管武姜喜欢不喜欢,丈夫郑武公死后,按照礼法是要继承王位的,郑武公在位的时候,武姜几次吹枕头风,让改立小儿子为君,郑武公不同意。废长立幼这种事,不是小事情,属于藐视礼法,外部容易招来周天子的惩罚,内部容易引起国内动乱,到时候一二十国联军来个维和介入,郑国就要面临灭顶之灾。王后的头壳虽然坏掉了,国君的脑子还是清醒的。

所以郑武公在位的时候,武姜没办法。郑武公一死,王位传给儿子寤生,就是郑庄公,武姜变成太后,这老太太就开始撺掇小儿子段谋求他哥哥的王位了,也不知道这老太太怎么想的,哪个儿子当王不都行吗?难道小儿子当郑国国君,能让你这老太太再升一级?

这一点历来是史家一带而过之处,大多数人都认为错在小儿子段,武姜是受了段的糊弄,从表面看也确实是这样,但再往深里想,段是怎么有推翻哥哥的想法的呢?人的想法不可能突然出现,必然有个因由的,结合段后来的行为,就是犯罪动机,那这个犯罪动机是什么呢?

我推测,因为武姜从小偏爱小儿子段,引燃了段对权力的贪欲,让段觉得把母亲糊弄好了就能把哥哥赶下王位,能够废长立幼,然后段才决定推翻哥哥的王位。否则实在无法解释在周礼作为基础制度下的郑国,国君的儿子段是如何可以做到藐视礼法中最基础的“嫡长子继承制”的。

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周礼,周礼并不简简单单是见人拱手的礼节,而是一套思想准则、行为准则、社会生态准则和法律准则,礼和法通常是连用的,合称礼法。周礼的基础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继承法,废嫡立庶就是违法,周天子必然会讨伐。就像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规定,杀人是犯罪,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样。

那么段是公子(诸侯的儿子和侄子都称公子),从小受君子六艺的熏陶,从小在国家学堂学习,难道不知道周礼?就像我们现代人不知道有刑法?不会。他肯定知道,但是如果有人跟他讲:“没事,你只管去做,不会有事”。这个人正好又位高权重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就像有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长让你杀人,并且保证你绝对不会受到法律制裁,事成之后会有巨大的好处一样,我相信有些人会跃跃欲试的。段,就是“有些人”。有了口头上的免责承诺,又被从小就点燃的欲望所支配,人,很容易就会走上犯罪道路。

谁给了段口头上的免责承诺呢?段的欲望又是谁点燃的呢?是他的母亲武姜。

我们很难想象段从出生伊始,吃奶学步的时候就怀揣着争夺王位的想法,就像一个婴儿出生攥着一把刀,立志要做杀人犯一样,这是很荒谬的。那么后来段性格的改变,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他的母亲武姜不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当着小儿子的面透露出对大儿子的不满,可能甚至说过“这王位让你来坐也好过那个寤生坐”的话,而且不是一次两次,是多次,唯有如此,才会把段的贪欲勾出来,否则,段的思想脉络就无法理顺。

后面的发展基本上就是普通的宫斗剧情了:段的贪欲一旦迸发出来,就不可收拾,于是段就更加殷勤的伺候母亲,以此来衬托大哥的不孝。武姜是个糊涂娘们,只看表面的东西,本来就不喜欢大儿子,这下有了对比,觉得差距更大,所以段大约是连哄带吓,说一些“老大要是当国君,看你这么宠我,不但没我好日子,也没母亲好日子过”之类的话,让武姜心疼儿子的同时又害怕自己的处境,怂恿母亲武姜付诸行动——游说自己的丈夫废长立幼,不是一次,是好几次,这对母子也够执着的。

所以,最后造成兄弟相残的悲剧,在母亲武姜先偏心,偏心以后又行为不注意,诱发了小儿子对权力的欲望,无意中又给了小儿子一些承诺,让小儿子段钻到空子,小儿子段在欲望的支配下一步步助推,母亲武姜的情感逐渐战胜理智,逐渐被冲昏头脑,大儿子从旁观到心灰意冷再到痛下杀手,于是“郑伯克段于鄢”,两个儿子一个身首异处,一个发誓“老死也不与母亲相见”,国未破,家已亡!

有时候我就想,武姜这么做到底为什么?她到底知道不知道自己这么做的后果?恐怕她也不知道,她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由着自己的好恶来。喜欢小儿子段,就觉得小儿子哪都好,恨不得让她天天在自己身边;不喜欢大儿子寤生,就恨不得大儿子马上倒霉,越倒霉越好。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种性格的人,做事往往容易做绝,事情一做绝,缘分就会早绝,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武姜就是被自己的性格给害了,不但害了自己,还害了自己最喜欢的孩子。

那郑武公呢?

娶妻不择人,只看外表不看内涵,是为不明

明知妻子是祸乱根源,儿子即位前没有废后,给儿子扫清障碍,是为不智

不废后,明知小儿子有篡位之心,不采取制约措施,最后造成内乱,是为不谋

所以终其一生,以其助周平王东迁,且攻略八国的武功,死后谥号为“武”,盖棺论定!

好,前因我们交代完了,下一集我们说一下即位后的郑庄公是如何应对母亲和弟弟的混合双打的。

-本文完-

我知道有物书斋的读者都是喜欢深度思考的。


宗成读《春秋左氏传》系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