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匈奴不发展经济,却能出动40万骑兵,其后勤装备是如何解决的

 老张聊史 2021-06-15

匈奴总的动员能力,大概是能够动员起四十万“骑马的兵”的,所谓“控弦四十万”是有的。游牧民族本身追逐水草迁移,女子小孩都能骑马,15-50岁的普通男子拿上刀弓就是骑兵,拿起鞭子就是牧民。出来劫掠就像出来打猎,家家出人,父子兄弟应该很多,跟在常备军后边玩敌进我退的游击战。几十万大军不是出现在一个具体战场上 ,打一场大规模战争是十几万几十万大军在几百公里上千公里的战线上,发起的一场协同作战。

草原人一般都是一人两骑或者一人三骑,粮食就是腊肉或者熏肉,可以长时间保存。后勤补给方面的压力是很小的。而且南下抢掠的时间就那几个月,一个部落出五千到一万人,短时间集结十万人以上的规模是十分有可能的。而中原人大部分是步兵,后勤补给只能靠陆运或者水运。后勤压力相当大,这也是中原王朝大多数时间被动防守的原因。反而像高句丽,安南之类的国家同样是农耕民族,或者中原王朝内战的时候,几十万的规模大部分是运输后勤的民夫。

游牧民族一般也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哪怕有马的优势,但是只要是战争就有战败的风险,一旦失败,草原上将死伤无数,很多小部落过不了冬天。所以一般只有白灾才拼一把,因为不抢肯定过不了冬天,拼一把还有希望。或者草原大一统最强的时候打出可汗的威望,有利于后期统治,同时确定和中原王朝的战略位置。平时就是打谷草、边境冲突,不算真正的战争。

游牧民更爱的弓类武器,木材可比长柄要求还高。实际上这是一个时间顺序,早期盔甲不够厚的时候,骑兵偏爱长柄,后期成了铁罐头,才改成锤子一类的开罐器。不管东西方都是这个顺序。只不过时间有先后。南北朝的时候,东亚不管游牧还是农耕都爱长柄。

到了唐宋之后,甲厚的有点夸张,长柄已经不够开罐了,游牧农耕就都改成了战锤狼牙棒厚砍刀斧头帮,蒙古人就是在东亚经历了这个。而欧洲西亚直到蒙古那个时代,还普遍是防御力不咋地的锁甲,这时候偏爱长柄,后期慢慢板甲起来了,骑兵武器也改成了各种开罐器。 欧洲骑士端长枪冲锋的时代,还是以锁甲为主的,对应的其实是南北朝时期。

任何国家各个历史的发展阶段的兵力不能一概而论,甚至战争的各个阶段征用的军力都是不一样的正如战国时期的军国主义鼓励耕战可以让近乎所有男丁参战,到了后来这样就行不通了。游牧民族在野蛮时期全民皆兵,掠夺战争可以吸纳男丁无条件的参战,到了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动用兵丁的比例会下降,游牧民族打了几千年他们也累了,谁不想要安定的生活。蒙古人征西夏灭亡花剌子模,征用的军力明显大于12.9万人,举个例子,二战时期美苏两国各自武装一度都达到一千多万人,但他们直接用于作战可没这么多人,尤其是美国,并且战后遣散大部分人员。

为何说游牧民族天然适合战争?生下来就在以大帐小帐为单位组织不断移动(行军),饮食偏重高能量密度便携食品(军粮),男子从小为放牧护牧练习骑术射术飞石(武技),秋后会盟男子集中以王帐为中心指挥下大规模围猎(演习)。他们可能没文化,没理论,但战争需要的技能从上到下游牧民族都深入骨髓。整个民族就是一个天然不需要额外训练的轻骑集团军,天生的军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