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之言丨陈延军:基于“自主教育”下小学语文多元互补的课堂教学

 自主发展 2021-06-16



专家介绍

     陈延军: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小学语文导 师组组长,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北京师大继教院、首师大初等教育院特聘教授,全国自主教育联盟专家顾问。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首都名师” “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海淀区基础教育名家”“海淀区四有教师”等多项殊荣。语文“慧性教学”系列授课和讲座,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 “精品课程”。多篇论文获各级优秀论文评审中以特等奖、一等奖,多篇论文在 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个人专著有《培养学生的读写表现力》《小学语文教学理 论和实践》《塑造灵魂的小学语文教育》《语文教坛永远的舞者》等 6 本,其中专 著《智慧灵性的小学语文教学》被评为 2016 年影响中国教师的 100 本书之一。



基于“自主教育”下小学语文多元互补的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 课程改革以来,许许多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 班人为己任,不断坚持语文课程构建及教学改革,迎来了从学科教学到课程育人、 从强调知识为中心到重视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伟大飞跃,并极大促进了学生语文 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研究的全面深入。这突出表现在,随着对语文课程性质的 认识不断完善,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含教材教参)、课堂教学方法及学生 学习程式、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鲜明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课堂 教学新理念和新实践,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引起教师的思考,推动着课堂 教学的改革。看课改成果有很多指标,从一个侧面说,就是看改课的效果。其中, 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会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带来一定的影响。“自主教 育”是区分传统意义课堂的一个新理念,“自主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提倡“儿 童立场”的观点,教师创设灵动活跃的教学形式,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在 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生由学会“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主 学习语文”,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达到自主自能地智慧学习。


正文


       教育改革是一种社会现象,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受,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新的教育主张或理念出现,相应的课堂教学也就有新的模式相继而来。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争论的热点问题。它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70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经历了大大小小诸多方面的改革,走过了漫长的发展之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是1981 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一路走来,见证和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大致路径。近 40 年的一线教学生涯, 我倾心课堂,热衷研究,享受乘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春风带来的成长的快乐。

      看一个教育教学问题不能割断历史。尊重历史和传统的研究会让我们走得更 稳妥、更长远、更扎实。我的中小学生活开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那时我们的教 育学制有城乡差别的“六三三”(城市)和“五二二”(大都在农村地区实行:五年小学、中学教育——初中高中分别两年)。我就是接受后者学制教育后,再经过两年中师学习,于 80 年代初从事小学教师,一直到今天。从多年一线教学亲历者、研究者的角度,纵横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展开“主体教育”下小学语文 教学的讨论,会更为直观易明。

     从时代的必然,尤其是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一路成长来,我致力于一线教学,自己的学与教也随之而发生深刻的变化。



01

课堂教学的三个不同阶段


(一)“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期 

     我的中小学生活正值“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五二二”时期,那时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当时生产力低下, 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社会主义劳动大军从事工农业生产。

      回想我的小学生活,早、晚是自习,上午、下午是正课。教我的老师还有民 办、公办之分。老师有当地有名的,遇到现场公开课,不管几年级,不管什么课 文,多是识字教学和浅显的一问一答的阅读对话讲解。也有强调“观察—思维— 表达”为线的作文课。现在看可能教学很是单一,但在当时那就是各地典型的课 堂教学改革,教研室帮助老师写出的经验很为浅近。


     由于工农业生产、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全国上下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很多农村地区约 80%(现在年龄大都在 65 岁以上)是文盲。我小学三四年级还参加夜校扫盲活动,生产队把白天劳动一天的不识字的农民集中在一个农户家里, 老师安排我们在学校学习表现好的中小学生干部充当识字老师,从“人、工、民、 农......”开始教他们识字,大有《小英雄雨来》中老师教雨来识字的味道。我 现在教这课还颇有冲动。那个时候的老师(公办的和民办的)容易成为小权威。大部分家长不识字,也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就把希望交给了老师。很多家庭 孩子们多,大人从事劳动养家糊口为要,对老师怎么教少有过问,教学除了教育 部门干涉,家长不加干预。现在的话说,叫“社会参与度低”,课堂上老师自然 就是主导,怎么教,怎么学,这是当时课堂的常态。

     不搞小学语文教学的人士是不会懂得行业经历的,我现在隐约明白当时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小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经验,北京景山学校的“集中识 字”(代表人物特级教师马淑珍老师),广东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经验”, 辽宁黑山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等,这些经验全国遍地开花。实际上在当时不解决识字关,就没法进行文化普及,阅读写作等难以进行。在小学阅读教 学上研究比较超前比较早的还得数著名国宝级教师霍懋征(北京师大数理系毕 业)提出的的课内课外结合的实验,她主张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加大 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懂书。每学期,她不满足教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有限文 章,而是自己还要给学生补充一倍多(一个学期教 95 篇)的文章加大阅读。霍老师认为,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如果结合课内阅读推荐课外读 物,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推课内,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


      我1981年中师毕业后,在农村学校出色工作了6年的我(当时是省优秀园 丁奖获得者),于 1987 年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读书深造。出于对小学语文教师 工作的感情,巧知当时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高惠莹老师是师大教育系 教授(已退休),小学语文教学法刘秀英老师把我引荐给投身学会工作的高老师, 经高老师同意,让我在学习之余帮助她和学会做些事情。高老师当时送我一本《小 学语文在前进》(现在还保存着),总结的是全国各地教研室或小学语文教师二十 多年的经验,翻来看不外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几块内容。这本 书现在搁在我的书架上,看起来依然很亲切。这是我当时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 验及研究内容的初步了解。

        1990 年我读大三的时候,适逢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 10 周年纪念大会定于青岛召开。杨柳吐絮飞花的四月,筹委会在北京师大(招待所)进行,高老师 让我做筹备会的服务工作。会上我认识了袁瑢、陈国雄、李吉林、崔峦、刘曼华、 朱敬本、齐文华、赵舜华等小学语文研究的前辈。高老师答应带我去参加 10月份的会议,后由于学会经费紧张,这事也就搁浅了。但是我感谢高惠莹老师对我 的厚爱,让我了解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权威人士以及学会走过的历程。至今记得高 老师一次次给我说的那些熟悉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人和事。从第一代 会长袁微子到第二代会长郭林,再到很多名师的成长经历,我都认真倾听并记录 着。比如霍懋征老师的业务水准,袁瑢老师的人品,李吉林老师的成长经历,支 玉恒的《第一场雪》,靳家彦的《跳水》,等等,那么多前辈精神影响着我,这也 是我坚持到今天依然钟爱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因。大学学习,得益最多的还是 北师大教育系小学教研究组的教授们对我的影响。当时讲授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刘 秀英老师(今年 80 多岁)给我们说:“在大学,很多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小 菜一碟,其实大有文章可做。”我当时有很多工作单位可以选择,由于涉及回原 单位去,是负责学生分配的系副主任、研究数学教学法的专家向玉琴老师、大学领导和老师看到我对小学教育的情感,协调到小学工作。至今“历尽风霜万苦辛”,“一生只为一件事”,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一干就是 30 年。


        1991 年,全国各地少有大学生到小学工作,我作为大学生再次来到北京师 大实验小学工作,我发现这里有一批优秀的老中青教师,很多都是北京海淀教学 能手,他们也是通过参赛出来的。大学学习期间,大四要有一个月的小学教学实 习,对我来说上课得心应手。我曾在现在的民族小学(马甸小学)实习,当时不 太了解海淀的思路,我也搞不清小学语文明确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我记得,高老 师多次说过教学改革不能“一花独放”,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到 报纸杂志多的讨论是抛弃“满堂灌”,提倡“启发式”,等的多是加强“双基” 的字词句段篇教学经验,少有今天的满天飞的以新颖名词概念吸引眼球的大课题 文章。课堂教学自然也是在“怎样设计问题、老师范读、词句分析、文法结构讲 解”上。

      培养青年教师是永恒的话题,优秀教师成长离不开课堂。我再次到小学工作, 事业求得发展也得参加区域的研究课,我开始不敢拿记叙文过招,跟大赛选手学 的“六部曲”讲《古诗二首》,后又讲《长征》(多在咬文嚼字、朗读上做足功夫), 效果明显,也逐渐被教研员发现,认为是个“好苗子”。那时海淀比较前卫的做 法就是实施“目标教学”,课前把教学目标先打出来,现在看就是先定“靶子”。多个课堂基本一个模式,现在有的学校依然沿用。当时全国各地赛课不断,赛课 结果出来,老师们不顾自己特点的盲目追风。依稀了解一些突出做课的特点多是 “某教师素质好、教材挖掘有突破、环节安排巧妙、学生课堂活跃、衬托音乐感 人、课件做得好”等传说。我到马鞍山看过一次全国小语大赛课,听过的课中无 什么大的突破,但是“学生主体”,研究学生“学”,开始明朗了起来。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课堂都还是老师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 粉笔、一张嘴,即可依照教学论原理以班级组织和课堂教学方式有目的、有方案、 有重点地展开教育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学问的获取依赖于老师的 传授和点拨。课堂教学停留在以书本为载体,以老师为中心,以加强“双基”下 老师阐释文本意义、学生被动听讲与练习为一体活动方式的教学形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期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成为人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甚至参与了人们的认识活动,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就改变了人的学习方式。“学会生存”世纪教育的讨论,各国都在寻找新的教育模式,来应对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这也 是确立我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出台的主要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和之前相比若有变化,就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兴起(过去 普遍认为是高校老师的特权)。市区评选的带头人和骨干条件开始了既有等级课, 又有论文(论文就侧重在理念的变革和教学实践结合上)。我是大学毕业的,这 点占有优势,那时常作为典型被传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大学里外派教师出 国学习交流机会的多了(中小学少有几个),外出学习者带回了很多国外的教育 见闻。比如我参加师大一博士的“头脑风暴”研讨活动,“儿童本位”“学生为 中心”“双主体”前提下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等理念更加明确,开始向过去 的课堂教学挑战。尤其是北京师大裴娣娜教授(教学论开山大专家王策三教授的 学生、我大学时教育科研方法的老师)的“主体教育”(后为“发展性教育”) 研究实践,成果突出,全国有很大影响,各地好多学校纷纷参与实验。裴老师 的研究花了很大功夫(老师倾其所有精力做研究,她和我见面总要聊实验),她 的敬业精神让我感动。这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大学经历院系调 整,研究更加全面,分工更加细致明确。就拿北京师大教育系来说,远不是我四 年大学时候的课程,有了很多分支,多了好多研究内容的专业。我当年的小学教研室变成了课程教学论专业,其他变化不再赘述。高等院校的改革,很多高校教 授放下身段亲临中小学基层一线,和老师们谈论课堂教学,为课堂改革增添了活力和生机。


      这时尊重学习权利、关注差异、个性发展等理念成了学校老师的口头禅。校 校树品牌、办特色,校与校之间差距在淡化,校园文化的建构,不再是仅仅关注 课堂和考试,而是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仅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你方唱罢我 方登台,一浪高过一浪。各地各校追求文字之美、赋予内涵的校训随处可见。不 管什么样的理念,核心是“尊重儿童”“着眼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把学生推到 课堂中央”“我能行”等。“大教育时代”,多校多人参与科研,带动了学校老师 的科研氛围。老师们认识提高了,眼界打开了,肯于学习和思考,反思教学行为。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教学科研的结合。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开始由过分 “双基”的教书本、教知识,逐步走向关注人的发展。这可以说是教育的大进步!形而上的教育理念时刻冲击和影响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会带 来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相应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紧跟时代在悄然发生着根本的 变化。“向 40 分钟要质量”,“过程比结果还重要”,课堂上淡化教师教,关注学生的学习,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增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质疑问难等 活动,是课堂教学评估的内容。建立记录学生成长的“档案袋”,是关注全面发 展的必然。这是从教走向学的转变,是学科教学到课程育人转变的对接,也是推动教育改革不可逾越的阶段。


(三)着重“学生发展为本”期 

       进入 21 世纪,和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接轨、办“世界一流教育”的呼声越来 越强烈。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改革我们的教与学,成了大小会议的话题。课堂教 学“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等成为教育同仁的共识。

      为了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教育部门组织各路专家到发达国家学习参观, 并结合国情分析教育,改革课堂。教育部亲自出马,下大精力组织各路精兵强将 为专家团队开始打通中小学间的壁垒,站在发展高度编制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这是 70 年来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给教育改革带来极大 的机会。过去沿用近50 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下架了,取而代之的《语文 课程标准》出台了,接着一个标准下的多种教材版本开始了,各种教材编写各显 其能,其精髓都强调人文主题下的突出“经典精品”的多读,尤其是去掉或少了 课后束缚和限制师生思维的练习题。“地方教材”“校本教材”“选文读本”参 与其中,只重一本教科书的课堂教学、围着学科知识转圈圈的单打独斗,东南西北大同小异的教学模式,一去不复返。


      21 世纪来的 20 年课程改革实践,是一项全方位教育改革的大工程,其规模 和行动很为惊人。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四路教育英豪广开言路,“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各种主张见解比比皆是。大家都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的角 度,探索“多快好省”的学语文的有效门径。近 20 年,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呈 现多样化态势,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也有很多新的探索,很是活跃。丰富立体的课 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日常,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语文 教学的各个领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显而易见的是教师拿着书本、搬着作业 本的职业样子少见了,很多老师开始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并借助于 预先制造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可 以说,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一步步厚实起来,从开始的稚嫩逐步走向成熟。这是 许多教育工作者和一代代语文人努力的结果。

      三个阶段的历程,也许不全面,但来自笔者的亲身经历。对于一线小学语文 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对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大致走向做些梳理和了解,以使我们的研究更有实效,教学行动更有成效。



02

“自主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21 世纪初,和课程改革几乎同时出现的朱永新“新教育”的构想和实践, 让很多老师明白阅读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国民素质的关系,和语文相关的“大阅读”走进了教育者的视线。信息时代的海量阅读,更让广大教师思考语文教学改 革的内容。2014 年 3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倡“全 民阅读”,更让语文人激动。很多语文工作者开始对“大量阅读”“经典阅读”开始了广而深的有效探讨。派 生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带一”“1+X”“主题阅读”“项目化”“整本书”等读 书学习,又开始向现存教学挑战。面对如此改革的课堂,很多老师感到教学的紧 迫感,甚至有点坐不住了。语文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伟大,永远挺立在基教育改 革的潮头,也尤为众人关注。“人人都懂点语文”“都可以出来指手画脚”,也让语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这是历史以来一直存在的事实。很难有一个专家、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方法,折服众人。何去何从,是很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语文是学习各门课程的基础课程。它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又具有很强 的时代性。语文既要面对现代社会的语文生活,又要面对现代语文生活中最活跃 的、成长中的青少年。语文属于人文课程,不同于科学类的课程。我的一个学生 家长(师大物理学方面博士、师大教授,听他的同事说让其指点中学生高考物理 几次,便拿得高分),一次对我说,他的儿子(北京大学博士)在中学学数学时, 他给儿子说:你的数学不用那么苦练,你记住几个基本公式是关键,这几个公式 来会变,三个变六个,六个成九个,就这么简单。我问建议儿子大学学什么,这 位教授曾给我简单描述:当然学物理了。数学是来回累呼呼求一,多苦!物理是 假设,多灵活!我至今还记得。

     多年的学与教,我感到学习语文这个东西经常处于有规律和没有规律的矛盾 中。说它有规律,字词句段篇的构成,语法、修辞和逻辑的规定,标点符号的运 用等,有约定俗成的原则。难的是一味按规律去,往往带来呆板的八股学习,有 时可能按规律去读写就失去了灵动的思想和作品。数理化计算可以求一个结果, 而语文学习,尤其是读写主观题目,一道试题理解、一篇文章看法、一篇作文好 坏等,求一个答案和相同的看法,根本是行不通的。多元灵活性,可能是语文的特性。再加上都懂点语文的泛众性,教学就变得更为复杂。所以摸清语文教学规 律,可谓“难于上青天”!


      现在讨论的“真语文”“大语文”,就是这个问题。去年,一位从事教育培 训的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的 30 多岁小伙子电话咨询,请我谈谈什么是“大语 文”,说公司老总让他们做“大语文”产品。我说网上内容很多,让他看网上的 信息。他说各种解释太多、观点纷杂,看得既累又不明白。我说自己也有同样的 感觉,看不太懂。但是他特别想听我的看法,我就结合自己语文教学和听课的感受,和他做了分享。我谈到:大语文侧重在追求“广阔视野”的“文化味”上, 有点模糊语文,不太追求精细地学语文,强调追求速度和广度的量的积累。真语 文可能侧重在传统意义上的弄清字词句段的寻根问源的来龙去脉的学习求稳固 的扎实语言文字基本功,因此速度就相对慢些。实际上,不管站在什么角度上来看,都各有道理。在目前,让谁说清楚我看很难。因为每个人语文习得和语文学习对自己的成功影响不同,感受就不同。同样来阐释语文的认识,爱好理学的和 爱好人文学的,看法不尽相同。比如,有的主张读几百本书有助于人的成长,也有的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很可能有说话的语境,也可能触碰到成长本质 和非本质的问题,当然还有个人学习个性品质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孰是孰非,很难定论。不读书之人不一定不读生活,不一定没有小成功;相反,读书 人不一定是读懂生活之人,不一定是成功之人。过于强调一个方面,可能都是不公正的。


      我认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纠结在这些内容的看法和理解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不论哪家观点,都不可否认,大量的阅读积累优秀诗文和读写结合一起的 学习历练,有助于学好语文,有助于更好的成长。因为多读多写可以形成思想, 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表达和交际力。阅读是吃进来的过程,好比 蚕吃桑叶,经过蜕变“剥茧抽丝”;写作是吐出去的过程,通过得体优美的语言 倾吐展示你的思想境界。同时,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靠教师主导的讲解 阐释,靠自我主体的感悟和历练。我们过去教师做得太多了,给学生定论的东西 太多了,学生自我醒悟、积淀做得太少了。因此,我们的学生总是语文“长不大”,读写效果不高。小学六年结束,到头来写的文章缺乏生动感,思想浅薄单调,语 言平淡枯燥,触不到一点文学的味道(表现在用词用句粗糙、修辞表达手法少见), 究其原因是多数“观”而未“ 察”、“看”而未“见”,所以导致“文”而未“化”。

     我们与其争论观念的对错(长时间各种流派之争,也莫衷一是),不如做些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新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根本 的变化,同时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据一家问卷调查反馈,这次新冠 肺炎疫情引发延迟开学的“居家”学习,给我们的日常教学带来暂时的影响。一 些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宅”家学习,在教育供给资源众多的情况下无所适从、 焦躁不安。具体表现在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学习 需求,自主选择课程资源和学习活动,更不会自主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的时间。一天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孩子不在少数,时间的浪费带来对成长的影响,不 可低估。这又一次暴露出我们平时的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严 重不足。看来,我们的精力要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课堂学习的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使语文更接近学生,使学生更喜 欢语文,更有意义。


      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我教语文近 40 年了,我的读写水平和世界观也在发 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得益于很多老师对我的点化,更主要的是自己慢慢来的语文 觉悟。这段时间我“宅”在家里,闲暇也有时间侍养花草。我家阳台有棵小侧柏, 是我 6 年前登鹫峰采集回来的。未移回家盆中时,它仅是半尺高的小苗、枯枯萎萎、干干巴巴,每年都在小台阶边可怜地蹭着,无人注意,无人怜赏。我爱花爱 草,每次登山路过它身旁,回看几眼,几次好奇地动过移植回家的念想,但不曾 动手,大概就是小时候听人说“家养柏树易招鬼”的言谈,因此心有所厌。后我 想换一种角度思考,“家有四季常青的小松柏,还万古长青呢!”迷信的说法(白 了)在我们新一代面前,是不会成立的。突然六年前的一次游玩,我觉得它可怜。想起母亲一句话“你看小草干渴得可怜巴巴的”,于是就把它带回了。现在长得 很好了!我写了一篇小练笔,主旨是“每当移步到它身边,就等于登了一次山”。老师朋友们说这个立意好。我过去是教数学的,不太会写散文。这不,悟出了“生活—语文—文学—思想”的学习路径。是否综合展示了我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发现,现在有些学生,即使博士毕业,也还不会写篇好文章,他们的中 小学,学的语文知识不少,阅读量也不小,我估计关键就是没有达到文学高度, 我们老师也是一样,只停留在语文的角度去死教知识,没有引导学生文学发现(靠 大量读作品和生活结合而来),学生没有灵感,到头来出现抄袭,影响发展。我 认为:教语文,最终培养的是“善人”,达不到文学境界,其“真”“善”“美” 难矣!


      看来,小学阶段是语文积累的重要时期,优秀古文片段、古典诗词、优秀现当代诗文,以及蕴含文字基本功的楹联等,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能够有 效积淀一个人的涵养,提升一个人的品位,潜移默化地塑造一个人的形象。如果 教学中教师占据学生学习空间,替代过多,过于文法章法的条分缕析,恐耽误学 习速度和质量。我们不应该舍近求远,要积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师的角 色,上出多种形式的课,及早给学生各种学习可能。


03

“自主教育”下小学语文多元互补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内容本身很广很泛,有时需要博闻强记。小学生记忆力强,理解力弱, 在黄金时段,没有必要花费精力放在理解上,让每个学生看得多、读得多、记得 多,成了必须。同时学习语文本身也很复杂。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老师既要关注过去我们常说的外显的“知识水平”“语文技巧”“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 “学习语文本身固有的知识”和“学会读写本领——即学习知识的方法性的知 识”。另一方面又要提升学生内在综合的品质——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终身发展打下牢靠的语文基础。


      说语文难教,就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东西很多。“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的 今天,大家也发现课堂上的“满堂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小学生的需求。知识的 获取、方法的掌握,老师能教会的是有限的,很多东西需要学生自我揣摩并实践 来学会。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了解每一个孩子学习状况,关注学生已有学习 经验,在“已知”基础上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主动获取学习,这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教育”,我们教师要明确在新形势新的统编教 材下,针对“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资源很多、老师'牵’着学生走的讲解分析阐释 多,学生一节课潜心思考、动手动笔的机会少”的“两多一少”现象,改变“'自 学提示’'自学提纲’'学习单’等缺乏思维含量问题和盲目学习过程引导的画批 注充斥着课堂,以及其问题及内容也都是老师和盘托出、随之的小组讨论走过场” 的结构形式,为多根据学生的兴趣去帮助学生自我设计学习、自我搜集信息和取 舍材料、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寻找合作伙伴一同探寻结果的环节。总之,教师的 主导(教)取代学生主体(学),老师“你们要”“是这样的”等提醒讲解,多 于学生“我来”“我会”“我试试”的过程。


      “自主教育”平台提倡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会上出“多轨并行”的以学生为主 体的课堂教学,其结果也是令学生喜欢的。

   1.提倡精讲细读的课堂。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影响一代代人精神成长的课文。如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作品,我认为一篇文章讲上两三节课,都不为 过。老师们可以对内容讲得宽、深、细,可以将一字一句的语言品得精、致、碎, 还要让学生读得滚瓜烂熟。比如,老舍的《猫》,从习以为常的关联词语,从一 连多个“它”的遣词用语;再如巴金的《海上日出》,从一串动词连用、以及构 段之妙,等等,师生在精讲细读作品的过程中,洗练灵魂、尽享大师语言功力之 奇。这样的作品没有老师的点拔引领,没有咬文嚼字,学生品不出滋味,就不会 迁移到以后的表达中。

   2.提倡自主摸索的课堂。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能自我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高素 养的问题和任务,或者学生自己学习时的疑难疑惑(小学生提不出问题,所以几 个读写实质问题,可以是老师给),通过多种方法(或查工具书,或借助资料、 或操作实践,或请教他人等)去寻求答案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不靠家长 和老师催促,不当学习配角,而是靠自我自觉尝试与思考达成,是多元收获的主 动能动的高阶学习。课上要增加“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多向活动环节。


    3.提倡合作学习的课堂。学会合作是一种素养。学习有时不仅仅一个人的行为,谁也不是神童,需要互相帮助,也有相互学习的时候。合作就不是一个人的 事情!老师问,学生答,是师生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同学间的合作,孩子以组选 择领回探讨的问题,让每个孩子当学习的主角。可以三人或四人一个小组展开分 工与合作相结合的讨论学习,要有组长分配任务。课上允许学生还要到别的组去 请求帮助,学生可以下位置走动。我每年看课上百节,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一节课学生死板的一个姿势, 老师和不到一半学生的学习单相交流多,缺少合作场面。缺少同学间的互动讨论。这是不利于孩子终身发展的。  

    4.提倡简单学习语文的课堂。语文学习是简单又复杂的事情。说简单,可以 追溯到过去私塾“读背写”的经验,说复杂,就是眼下很多老师的“越讲越难”。现在小学生的学习,课上要求多,讲得多,学生听不全,记不住。当前在没有一 种教学方法能说服人的前提下,“大道至简”的教学,不妨是老师们可行的实验 ——“读背诵”。其中“读”,一篇文章读上几遍,做到读得正确(不加字、不丢 字、不错字),流利(熟练、不来回重复),有感情(会根据文章情感,用合适的 语音、语调、节奏读好)。好多从事主持人、话剧演员、播音员等工作的名人, 都是从小具有这些过硬本领的。“背”是最要紧的功力。“好记性”靠练而来。文章能背出来,本身就证明理解力很强。尤其是统编教材中的名家名篇,除了规定 背诵篇目,还要鼓励学生做到背诵自觉。背多少,不加限制。只要背,哪怕名言 警句和俗语熟语,就给予鼓励,这些材料将来都会成为学生表达的语料。“诵”, 就是像话剧演员一样拿腔拿调去念,尤其是文学作品,语言优美,形象突出,生活感强。“诵”得好坏,决定再现理解力的高低,取决对生活的感悟。


     5.提倡任务群驱动下完成学习单的课堂。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能会很 低,需要老师的适当帮助。选入教材的文章文体不一,学习的切入口也应该不一, 探讨什么问题,研究什么问题,需要老师的帮助,所以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是不可 忽视的。比如,不管什么体裁文章,毕竟是在学习语文,讲究听说读写素养的获 得。语文课共性的东西,就是基础性的语文知识,即字词的认识、句段篇的理解、 语修逻文等的辨识,更要关注每篇课文的独特特点,以及与其他同体裁或者同题 材内容的区别,这应该就是老师引导学习的讨论的学习任务。就像做研究一样, 研究方向是什么,需要老师指引。有了任务单,剩下的就是交给学生了。注意任 务单不是简单的练习册上的内容,不是简单的默写字词内容。而是侧重关注语言 鉴赏和篇章结构特点的发现,还要有语言建构的练笔表达。

    6.提倡教学生自学和做笔记相结合的学习课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年我们的课堂学习热热闹闹的动口读说多,很难静下心来让学生安静学习。当 然这样的课是不适合观摩的。其实高年级学生做笔记的自学很重要。开始老师要 告诉学生摘录什么,记录什么,这在整本书学习中尤为重要。从一本教材的学习 到敢于整本书阅读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现在多的是老师在量上很 重视,学生追求读书速度,有的还画有思维导图,仅有这些,达不成效果,甚至 走向加重学习负担的另一面。我们的课堂学习,要教会学生停下来观风景的方法, 也就是多元咀嚼的过程,一边读一边记,靠引导,更靠自觉。这种方法在小学培养很重要,如果到了中学再要求就晚一步了。学生课堂上发言不积极和谈论不深刻,常常令老师们尴尬。主要还是学生读来的或思想,或词句等储存不足,脑中空空落所致,这恐怕也是影响作文水平的主要诱因。


     7.提倡和生活实际挂钩的综合性学习。学习语文离不开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密 切相连。一切创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学习语文离不开生活。脱离生活的死学语 文是不现实的。我们常说的联系生活实际就是生活和语文息息相关,生活可以给 我们形象学习的灵感。同时,我们要提倡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思考 生活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周边资源,如社区合作、家务劳动、院墙文化等,引导学生发现变化,寻找乐趣,感受快乐,用语文课上学到的多种本领记录 痕迹,让语文学习活跃起来。

    8.提倡读写结合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读的投入大于写,是极其偏颇的。现在普遍写的水准不高,就是写的功夫练的少,没有变成习惯。写是语文综合能 力的体现,把读来的东西转化成写的本领,语文素养就上了一个台阶。每周要上 出读写结合的一节课。小学生的写不能仅仅停留在几篇套路的作文上,要在阅读 的同时随时仿写、摹写。比如遇到作品中的富有特点的景色描写写、肖像--动作 --语言描写、修辞之妙、结尾之含蓄等地方,停下来,引导孩子品析和鉴赏,让 学生随时仿写。读写结合,不主张长篇大论地写,随时记录自己小小的所思所想, 贵在迁移和贮存,为大写作提供“闸门一打开,潮水滚滚来”的气象。


    9.提倡教学内容有宽度的课堂。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 的专家、教授介入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队伍中,共同关注“量”的问题。这就涉 及到学习的宽度。比如,过去低年级我们教叶圣陶的《弯弯的月儿》一课,老师 一个一个的字词后,便是老师一遍遍教读课文,再就是不管不顾的哼哼吭吭地说 教,破解教材的意思,之后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现在再教这篇课文,我们可以 把“探索太空”“嫦娥号探测器”等科学探索的拓展见闻,和富有浪漫色彩的语 言“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相联系,在教学“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后,我 们可以联系探测星空,来讨论“还可以看见......”推动孩子的思维、想象和表 达的进展。教学理念不一样,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过去教老舍的《草原》,大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字字句句的理解和分 析内容上,“草原美景”“欢迎远客”“热情款待”“饭后联欢”等步步分析,会占 据很长教学时间。在信息化、可视化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出现了可以多种思 路的教学。基于学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老舍的语言表达和老舍布局谋篇 的艺术欣赏上;也可以借《草原》学习,引出老舍散文《内蒙风光》的 5 篇散文 的拓展阅读;还可以“草原”为主题的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不同的课 堂,效果不同。追求怎样的教学,来满足学生的学习,给老师创新思考以极大的 空间和挑战,这可以说是一种教育智慧的革命。


   10.提倡思维有深度的课堂。小学语文从教材编写,到内容安排,再到课堂 教学组织形式,都在发生质的变化。我们的课堂不再是过去一个模样,而是多种 形式并存: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代替了教师的一言堂,加速度阅读课代替了过去 的两三节课学一篇课文的课堂,教材加整本书的大量阅读代替了过去的唯教材的学习,思维导图的介入代替了零敲碎打的分析学习等等。今天的孩子懂的东西很 多,老师要高于学生,提升学生的思维。老师比学生强,学生才佩服与老师。如, 我们的古诗教学,不再是当年全国大赛传来传去的“知诗人—明诗题—讲背景— 解字义—串诗意—悟诗情”几步走的做法,而是多一些古诗文化的渗透、平仄艺 术的欣赏,多一些古诗组合的务实教学。这全靠教师的功力!一句话,你的研究 多广多深,就会把学生带向多高多远!

    各种形式的课也许不能展现教学的全部,但是多元化的综合课堂必将繁荣语 文课程改革,带动学生的学习变化。很难说哪一种课堂教学是有助学生学习的灵 丹妙药,但是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可以优势互补,丰富学生的有效语文学习。统编教材已经全部使用,依然“新教材、老教法”,有的老师还在为教法头痛, 还在一味模仿,还在苦苦荡抄教案,这些老师不是“自主教育”平台所拥戴的, 最终是被时代的列车甩在后面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自主”就没 有自觉。一成不变的语文教学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趣味,人人自主会学的课堂教学必然充满活力、百般滋味。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 

3.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M],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J],温儒 敏,课程·教材·教法,2016(08).3-11。 

5.的书单上都有哪些经典,人民网—文化频道,2015.9.25。6.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倡导全民阅读,人民网—文化频道, 2015.3.5。 

7.新教育与发展历程,朱永新,新浪教育,新浪网,2011.4.16。 

8.陈延军.小学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 陈延军.智慧灵性的小学语文教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自主教育主张:

做好自己;

构建支持性环境;

成就彼此。

【家校共同体】自主学习有感——自主联盟校成都高新区锦城小学学生作品展

● 做好自己:自主联盟校高新区芳草小学学生作品展

 宅家自主学:自主联盟校成都菁蓉小学学生作品展

 好问题坊丨每日一问:我问你敢答吗?

【自主教育】自主学习,是成长的催化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