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语文“听”的训练

 大学语文研究 2021-06-16

摘自笔者《母语高等教育研究》之一节

  大学语文“听说读写”训练本是一个整体,四个方面不可分割,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分别讨论。

  1.“听”的训练

  “听说读写”四个字中,“听”是最难落实的,魏饴教材把这一项放到教学网站中去,具体落实如何尚有待了解。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倒是有“口语交际”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等等,但在具体操作方面终究不是很清楚。笔者以为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英语学科的听力训练和音乐学科的培养“音乐的耳朵”的做法,来设计大学语文“听”的教学训练。

  (1)“听课”就是一种“听”的训练

  前面我们探讨过,中国传统教育中“听说读写”并不是外在于课堂教学的东西,而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上学好了,到了课外,到了生活中,自会产生正迁移。所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不如直接改成“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努力了解讲课的主要内容”。于是,教师首先就要把自己的讲课视为一种“口语交际”,要求学生把“听课”作为一项“听力”训练。教师讲课时要随时观察学生“听”的反映,适时的提问是督促学生“听”的必要手段。

  “听说读写”中,“听”是最难观察肌肉活动的项目,必须和“说读写”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组织训练、进行考查。“听” 与 “说” 的结合,通常做法有提问,有复述。“听”与“写”的结合,有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主要目的不是记“标准答案”,而是“助听”,记录能帮助“听”的过程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提高“听”的质量,所以要尽量避免中小学那样让学生抄写黑板上的“标准答案”,或是用“记录速度”记录。要训练“速记”,即使一时不能掌握,也要告诉学生这是将来工作学习中重要的能力,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多多练习,除了语文课,其它各门课的课堂里都可以进行“听”和“写”的训练。大学语文课时有限,所以一定要告诉学生这样的学习训练途径与方法。

  还有一些锻炼“听力”的方法。例如格律诗教学,以前我们总批评传统教育“重读写轻听说”,其实格律诗的写作与欣赏都是要靠“听力”的,平上去入,平平仄仄,要靠听力判断。后世写格律诗,或者赏析格律诗,由于古今读音发生变化,不能很合辙押韵了,只好拿了一本韵书机械填写,真的成了“填词”,这就把“听”的艺术变成“看”艺术了。格律诗当然也可以“看”,但是从母语学习的角度说,学习格律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体会我们母语的抑扬顿挫的音韵美,用以提升我们的母语的口语水平。所以格律诗教学一定要坚持声韵的欣赏训练,而不仅是视觉内容的赏析。为此一定要选那些古今读音变化不大的作品,起码在四声上应该大致不离,读起来不致诘屈聱牙,能够充分欣赏到我们母语音韵之美的作品,希望有人来为大学生编写这样一种选本。

  关于语文的“听力”,我们也许还要多做些研究。前面说过我们常挂在嘴上的“听说读写”,往往还缺少实证,听觉方面就是如此。例如我们说平仄相间才是符合音韵美的,假如缺少变化,例如“三平调”,那就不美。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实证依据?例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蒹葭苍苍”,今天读起来都是连续四个平调,却丝毫没觉得不美。所以对于通行的说法还要多做实证,设计一些实验,让各种文化层次的人做实验者,读出一串声音让他们凭直觉说出好听还是不好听,然后分析多数实验者认为好听的声音平仄上是怎样的,不好听的声音平仄上又是怎么样的。

  其实“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的例子还能给我们更多启示,启示之一就是汉语音韵之美不止于平仄,还有韵母方面各种口型(如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的配合,也是音韵之美的重要因素。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格律诗的平仄规律,而是说明我们的母语在听觉方面的美感是多种多样的。

  “听”和“读”也有联系,例如在上课之前先做好预习,把老师要讲的课文先阅读几遍,在听课时就容易听得清楚。张志公的zhāng,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假如事先不熟悉,老师发音再准,学生光凭听力也是不能确定这位语文学家姓氏的正确写法的。我们说“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就有强调言语中还包含大量的“言外”的内容,这些内容,从长期说靠生活积累,从短期说靠事先预习,告诉学生这个道理,不仅是语文课,学习任何课都要重视事先预习,就是听讲演,听报告也是如此,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才能更好达到“听”的目的,这应该是对大学生的“听”的基本要求。

  (2)教学中如何设计“听”的训练

  “听说读写”的训练应该是教材教学中本来就有的内容,不能是教材以外附加上去的内容。例如听课就是“听”的训练,在学生听课时不提出这个任务,课文之外再去讲个故事,培养所谓的听力(中小学教学往往如此),这也是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一个原因。

  这一方面北大教师朱青山的设计比较巧妙,他认为中小学生要能够回答问题,大学生要能够提出问题,所以他的期末考试是让每个学生都提出一个问题。这个考试题目看似简单,做起来才知道太不简单,你提的问题老师已经讲过,说明你课堂上没有好好听,你提的问题书上就有答案,说明你没有好好看书,所以据说考试前学生复习准备都异常努力,成天泡在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希望能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这虽然主要是“说”和“写”,实际也稍带考查了学生平时听课的情况。

  不但教师要有对“听”的教学设计,教材编写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笔者编写人民版《大学语文》第一课就设计了“听”——听课笔记的内容。课文选的是《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教学重点不放在孔子教育思想,也不放在人物性格描写的文学角度,而是放在语文学习的“听”和“写”的角度。《论语》是一部语录体作品,是孔门弟子记录的孔子教学过程和内容。语录体最早限于圣人讲课时候的名言警句,后来推广开来,在后世的书院教育,学生整理老师的讲课内容,都称之为“语录”,有很多有名的语录体著作传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就是孔子学生的一篇课堂笔记,记录了一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精彩对话,以及说话时的肢体语言(例如“铿尔,舍瑟而作”),表情(例如 “夫子哂之”),乃至课后的私下交谈(“三子者出,曾皙后……”),这样的笔记既有史料的价值,读起来又饶有趣味。教材导语提示学生说:

  回想同学们也做了十几年课堂笔记,为什么没有如孔门弟子那样留下有价值的东西呢?我们的老师达不到夫子这样的高度这是固然,然而同学们的课堂记录方法是否也存在问题呢?我们的课堂笔记往往只是照搬了老师的“讲义”,只是一个抽象的提纲,至于老师课堂上即兴发挥的奇思妙想,只言片语的精彩“语录”,都被我们当作无用的东西忽略了。更加等而下之的做法,是记录的重点全在与考试关系有无,是否是“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笔记再记上十年,也不会有半点值得保存的价值。现在我们能否学一学孔门弟子,把课堂笔记当作一种“语录体”资料来记?那些条条杠杠的东西,书上都有,就不必记了,要记录的就是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这样的精彩一刻,想来一堂课中总有三五条吧,这就是一篇很好的作业。一学期十几次课之后,整理起来,恐怕就更加可观。再假如有组织能力的同学,把全班同学的笔记汇集起来,说不定就产生一部《论语》那样的《大语》著作呢!教材把这个内容放在第一课,就是希望同学们从第一课开始,坚持做一个学期试试。

  这样的课堂笔记对学生的“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听,而是要主动地听。美国格式塔学派美学家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说:

  在观看一个物体时,我们总是主动地去探查它。视觉就象一种无形的“手指”,运用这样一种无形的手指,我们在周围空间中运动着,我们走出好远,来到能发现各种事物的地方,我们触动它们,捕捉它们,扫描它们的表面,寻找它们的边界,探究它们的质地。因此,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 

  听觉的性质也与此类似,学生“听”课的较高境界,也应该是一种主动的听,他们的听觉也像是“一种无形的手指”,捕捉着老师的声音,扫描,判断,提炼,概括,听到精彩片段,师生对视莞尔一笑,赶紧用笔记下来。每个学生的“听力”又是不同的,所以课堂笔记也会不同。《论语》在汉代尚有《鲁论》、《齐论》与《古论》等不同本子流传,那末最初肯定有更多的版本,这就是听觉主动选择的结果。所以,我们的课堂笔记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学期结束交上来的《大语》笔记,张三李四各不相同,成为张本《大语》、李本《大语》,这是最有价值的一种作业。

  除了这样一种课堂笔记外,还有一种更基本的“听力”训练,就是“课堂实录”。如今学生手里都有很多电子产品,用手机、MP3、录音笔等等都可以方便地录音,要求学生利用录音工具录音,课后再把录音整理成文字,这也是一种听力训练。这种练习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然。首先是需要很强的耐力,一堂课的内容讲讲几十分钟,整理出来却往往有几千字上万字,是一个大工程。这也是提示学生大学语文已不是什么“高四语文”,大学生不光要会做小作业,还要准备好做大工程。其次也能锻炼听力。老师的普通话一般是标准的,口齿也应该是清楚的,即使这样,文字整理也并非易事,假如课前没有预习,对讲课内容不熟悉,录音再清楚也会写不下来,例如引用的一些资料,古人诗词,文言语句,听得清却写不下来,也是常有的事。这些内容教师一般会在黑板上写出来,或者在课件中播放出来,但是作为有意识的训练设计,不妨先不要写,让学生自己去考查,这也是一种额外的训练。笔者曾尝试过这种练习,每堂课轮流布置几个学生负责录音并整理文字,效果出乎意外地好,不但帮助笔者保存了大量课堂实录,还让笔者发现了自己原来没有意识到的一些问题,例如说话时候多余的“嗯”“啊”,学生居然照单全录,也是对老师一种善意的提醒。

  大学语文设计这样的教学训练很有必要,将来工作中要做笔录的地方很多,各色人等说话南腔北调,假如现在不提前训练,假如连老师这样比较标准的说话还听不清楚,记不下来,那么将来在工作中一定会遇到麻烦的。近几年笔者在QQ群里组织大学语文教师整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年会录音,就深有这样的体会,这是大学语文教师做起来都有一定难度的,不要以为让大学生做会太小儿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