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六章“谷”与“神”的哲学本义

 空妙有 2021-06-17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六章“谷”与“神”的哲学本义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本章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不过,正因为简单,却往往迷惑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也难倒了无数英雄豪杰。古人云。通古而知今,温故而知新。接下来,还是先温习两个通行版本的《道德经》是怎么解释的。

  1. 王弼注《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谷中央无。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处卑而不可得名,故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门,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与极同体,故谓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则不见其形,欲言亡邪,万物以之生。故绵绵若存也,无物不成,用而不劳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1. 河上公注《道德经》成象第六

谷神不死,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是谓玄牝。言不死之有,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

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轻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于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辱,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于人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也。

绵绵若存,鼻口呼噏,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

用之不勤。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也。

从以上两种注释可以看出,王弼先贤是泛泛而谈,河上公先贤则是从养生的角度注释。然而老子李耳著作《道德经》不仅仅是为了养生,更不是想泛泛而谈,而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宇宙的万事万物的本源和运动的本质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六章“谷”与“神”的哲学本义

谷,初步理解为一一甲骨文上部似水流,下部似流水出口,造字本义:泉水从泉眼流出之状。泛指两山之间的水道或夹道(山谷),也指水流。又比喻困境。金文与甲骨文形同,后“谷”作了“穀”的简化字。谷,引申指谷类或其它粮食作物的总称,通常指稻、黍(shǔ)、稷(jì)、麦、豆。也泛指粮食或粮食作物。。

《说文.谷部》:谷,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韵会》:两山闲流水之道也。《尔雅·释水》:水注谿曰谷。《疏》:谓山谷中水注入㵎谿也。《易·井卦》:井谷射鲋。《注》:谿谷出水,从上注下。《公羊传·僖三年》:桓公曰:无障谷。《注》: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

《说文解字》:汉代许慎说:“谷,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阿,是山谷弯曲地带。段玉裁注曰:“谓口吻巳上之肉随口卷曲。”段玉裁说,嘴唇上部的肉随着口的动作,会出现卷曲的沟纹。那么“谷”,最初的含义是指人的脸部的一个部位。它会随着嘴唇的活动,在鼻子与面颊之间形成两道对称的弯曲的沟纹。“谷”字就是对这个部位的纹理的象形。它虽是“谷”字的最原始的含义,但在后来不再使用。

许慎的见解有一些道理,却不符本义,算作一种另类的联想。

“谷”,进一步理解即一一甲骨文=水(往上突的水)+口(泉眼口,出水口),形似两山中问相对宽阔的低洼处泉水从泉眼句上直冲,不断往上冒出,发出“汩汩”的声音。造字本义:大流量的泉水从泉眼不断向上冲出的状态。作动词,引申指新事物向涌泉一样不断产生,同时也在不断流逝,但主要突出泉水不断产生。后引指山泉和山谷等义,作名词。因此,“谷”具有体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新事物不断产生的哲学内涵,而且在本章中,“谷”与“神”是一对哲学范畴。

2.神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六章“谷”与“神”的哲学本义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六章“谷”与“神”的哲学本义

神(上图),甲骨文缺,古今普遍的理解是:金文(最早见于西周时期)像闪电的样子,或另加义符“示”。小篆整齐化、文字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神”,从示从申会意,申兼表声。篆文的左边的示字,也就是一个供台、祭台,表形;右边的申字表声也表义。两相结合,表示供奉、祭奠、尊崇的是一个精神的东西,是一个神灵。

《说文·示部》: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

古先贤及大部分近现代学者都认为“神”字表示神灵、神仙,这是一种误解,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是片面的认识论,这不是“神”字的本义。

神,金文字形像一个人在自觉地行跪拜仪式。茌中国远古时代,能受得起自觉的跪拜的,只有自家的列祖列宗或者是天和地。至于向部落领袖或帝王下跪那是以后被强制的非自觉性的。而更以后便把下跪仪式泛化庸俗化和迷信化了,这个不多述。

在古代中国,是不会随随便便下跪的,男儿膝下有黄金的古训至今响彻于耳。就是到了现今,在九嶷山余脉舂水河一带也常听到传自上古的祖训:人生只有三跪一一首跪天地,再跪祖先,三跪爹娘。其实,天地是万物的祖先,是所有生物的祖先,是列祖列宗的祖先,也是爹娘的祖先。所以,中国人只跪祖先。跪祖先是后辈对祖先的缅怀,是对祖先的崇敬,是对祖先的感恩。同时,也是在告慰祖先:“您老人家后继有人,繁荣昌盛,您老人家可以安息了。”除此,无他。

那么,这个“神”字的本义跃然而出:神就是祖先,祖先就是神,祖先=神。这,也是对祖先的尊称。同时,“神”也指“祭祖”。

至于后面的篆文再加上“示”,则是更进一步强调“神”即“祖先”和“祭祖”的本义。由此可见,“神”的本义是属于唯物论的。

当然,迷信化唯心主义化的“神”字的转化义的一直流行至今,这是歧义。除歧义外,还引申指应验、灵验、不可思议、不可抗拒、意料之外、惊奇、超人的能力等义。“神”除本义寓意为家族举行的几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各型的祭祖活动外,后还泛化为形形色色的各种唯心主义概念和活动。以至于后来,甚至民间也有把巫师称为“神汉”的假“神”。

这个“神”的本义,包括了健在的`、现在的和新生的,也包括了消亡的和过去的,但主要是突出了“消亡”和过去,表示旧事物,表示过去。因此,“神”字是具有哲学内涵的,与“谷”一起组成一对哲学港畴,是“死”与“生”、“旧”与“新”的哲学范畴。

  1. 死 (下图) 甲骨文=人(人的尸体)+囗(坑口,四角出头的□,表示墓坑),金文=人(跪着的人)+□(哭)+歹(尸骨),造字本义:生命中止或结束,。金文及以后的字形有一些改变,但其表达的寓意基本相同。作功词,指亡命,生命结束,事物消亡、事物不复存在,不存在,与“生”或“活”相对。作形容词,引申指无生命的、难活的、或不活动的、静止不动的、行不通的。作副词,引申为僵化地、不灵通地、拼命地、玩命地、不顾一切地。《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六章“谷”与“神”的哲学本义

4.牝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六章“谷”与“神”的哲学本义

牝(上图) 甲骨文=匕(长尾根部相对较短的突出的器官,雌性外阴)+牛(代表牲畜),造字本义:母兽,大型雌性动物。作名词,也泛指雌性,引申指产门,母性生殖器官。又引申指产生地、发祥地、共同的等义。

牝,与牡相对,即牲性与雄性相对的意思。

本句最直接的表达:

涌泉、祭祖,不停。这,是相互否定的运动的共同规律。

具体的表达为:

泉水不断涌出产生,又不断的流逝,家族不断的添人增口,又不断的逝世作古,永不歇息,是一种客观实在,不受人类的好恶所左右。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两者相互否定的运动是事物在存在和发展中共同体现的客观实在。

唯物辩证法的表达:

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不可战胜的;旧事物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可抗拒的。事物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万事万物运动的共同规律。

二、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1.根 甲骨文缺,金文=木+艮(扭头看背面),造字本义:树木(植物)长在地下的部分,作名词,引申指物体基部或事物本源。也引指彻底、杜绝、清除,作动词,又引指依据。作量词,指条状物,也引指数学术语等义。《广韵》:根,柢也。《博雅》:始也。

根,虽然缺甲骨文,但“艮”有甲骨文字形。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瞪大眼睛回头望其背后,寓意相背、相反,后引申指止、山、等义。与“木”合在一起,指植物地上部分相反的部分。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六章“谷”与“神”的哲学本义

艮,也可以理解为回头看背面时,当停下步伐。《易·艮卦》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六章“谷”与“神”的哲学本义

第二句最直接的表达为:

两者互变的共同所在,是天地发展的根源。

具体的表达是:

两者互相变化的运动规律的共同所在,是天地万物发展的根源。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

两者相互否定的运动规律的共同的本质所在,是天地万物发展的最根本的运动规律。

三、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绵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六章“谷”与“神”的哲学本义

绵,小篆=糸(小)+帛,像丝棉一样一根接一根接连不断,作动词,造字本义:丝线缠绕。引申指连续不断。又引指絮状物或制棉的生丝,作名词。也指软弱、薄弱、柔软的、单薄的,也指久远等义。《广雅.训诂四》:绵,连也。

绵,寓意一根丝线接一根丝线,相连接、相缠绕,表示延续和传承,体现出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2.若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六章“谷”与“神”的哲学本义

若,普遍认同的解释是像用手臂理顺头发的女子,表示柔顺、顺从,作动词,本义:女子顺从应答。引申指像、相似、与…一致。作连词或代词,引指假如等义。《尔雅》:汝也。而《说文解字》:“若,择菜也。”之说则是一种误解,“若”字象形字从哪方面看都不像择菜的样子。

若,甲骨文的象形字的本义不是顺从,更不是择菜。“择菜”一说源于金文的象形字,是一种误解。若,从甲骨文字形看,像一个妙龄少女在抚弄理顺一丝丝长发,而且是在仔细观看。那么,这里便产生一个疑惑,少女一边理顺抚弄长发一边看,看什么?看自己,看自己的黑长发和美貌。用什么可以看到自己的黑长发与美貌?当然是相当于镜子一样的物件。女孩子爱美爱打扮,自然爱照镜子,爱美之心是少女的天性。当然,远古时代是没有现代的镜子的,但可以以水为镜或铜镜什么的看看自己的妩媚之美。因此,“若”的甲骨文字形表示是少女在照镜子,造字的本义:与自己相像或相似相一改。顺从、柔顺是引申义,而非本义。

3.勤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六章“谷”与“神”的哲学本义

勤,金文写作“堇”,像一个成年人(大)张口呼叫,在上脖颈上套着绳索,脚下有“火”,表示遭受束颈套枷的刑罚和火刑的煎熬而痛苦喊叫。有的金文=堇(火刑)+力(劳役),造字本义:在酷刑下从事苦役。作动词。作形容词,忍耐的、能吃苦的、不懈努力的。作名词,事务、工作、劳务。作副词,引指不懈地、积极地。《说文解字》:勤,劳也。

堇,金文字形也象上有压力,下有阻力,忙上忙下,坐不住,寓意辛苦忙碌。

此句的直接表达即:

像纺丝线一样一根接着一根地连续继承,这样且不觉得辛苦。

具体的表达的为:

接连不断的新旧传承,绵绵不断,细水长流,历久弥新,像人类社会一样,子生孙,孙又生子,香火永续绵延不绝的生存并发展。同时坚持遵循事物的辩证法则(客观性),不可有一丝懈怠。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生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由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新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无一不在运动着,无时不在变化中。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也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作为反映事物发展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不能把已获取的认识绝对化、神圣化。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要做到与时俱进。

(郑裕波 校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