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7吴聪:积极社交反馈的心理学解析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一、本质是开启和维持积极性互动

  社交反馈指社交时社交对象给予你的反应和表现。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有提到,大学生社交主动性会因为一种主动且有建设性的反馈而提升。而现实是,这种反馈在现实的社交过程中极其稀少。它的本质,是一种「积极沟通」。加利福尼亚大学的Shelly Gable认为,对于情侣来说,对积极事件的沟通,比对消极事件的沟通更重要。前者的沟通方式,更能预测到这段感情是否能长久。

  二、类型是主动被动的建设性沟通

  澳大利亚的Jane Elsner Barbara Heilman和Amanda Horn把Shelly Gable的理论,总结成了4种情况:主动且有建设性的沟通;被动且有建设性的沟通;主动且有破坏性的沟通;被动且有破坏性的沟通。当然,主动且有建设性的沟通是最好的。

  三、需要积极情绪营造“同在”心理场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要留意“场”,调整自己的情绪可以控制沟通。因为调整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到对方的情绪,从而改变沟通的走向。现代心理学提出“同在”理论,人本心理学强调“在场”,主体间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在影响关系场。例如朋友谈话越说越焦虑,我听的有点烦,朋友发现我不想听,就说的更快更焦虑,我突然放松了自己,发现朋友也慢了下来,而且还开始自省:我为什么说这些?

  四、拒绝主观评判从而消除心理防御

  每个人的言行都在表达自己的意识,或者潜意识,还要深度识别话语背后的目的和意义,认真听,相信别人一定在传达些什么,并且进行回应。但在回应时,要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而不是对对方的评判。评判会让彼此紧张,会进入防御的模式,使得继续的沟通变得低效甚至有害。

  五、加强关系确认而非展示具体内容

  关注关系,而不是内容。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心对于关系的需求,就如身对于空气的需要,关系一直是我们沟通的潜在基调,如果我们能识别关系语言,就可以减少在内容上的消耗。所以,在留意内容做出反馈的同时,也要考虑一下,你的回应是否符合你的身份,你是朋友,是家人,而不是指导者和评论家,不要干涉别人的选择。

  六、重在理解接纳彼此而非幽怨排斥

  情绪是我们理解自己,理解别人的最重要的工具,心理学的实践发现,如果能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一切,就也可以理解和接纳别人,可以给予一个正向的反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