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观点:一线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专家?

 老胡聊科研 2021-06-17

“教育上最需要的是安安静静教书的老师,如果一个专家没有进过教室,就别对老师们指手画脚了。我们需要来自基层的实干的进课堂的专家,不需要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离开学生的专家。各类专家要想人尊重,还得自重。希望'砖家'少一点,真正是专家多一点。”

这篇文章推出后,引起了部分一线教师的强烈共鸣。有教师这样说:“希望名师成为专家后,多在一线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到该发挥的地方,给年轻教师最真实的一线示范,而不是成名后远离一线教学,对青年教师只是纯理论的说教。”也有教师这样说:“建议专家跟进学校,建立基于实践的理论和观点。”更有教师这样说:“不听专家的还好,听专家的教学更加迷惘了。”

……

由此可见,我们的广大一线教师并不喜欢那些所谓的假专家。这并不能说明我们一线教师有多么的挑剔,而在现实的工作中确实有部分假专家给我们一线教师教学工作带来很多的误导和压力。这说明,问题不是出在一线教师的身上,而是出现在部分假专家的身上。

我们认为,一线教师平时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教学经验相对比较丰富,而在教学方法的掌握、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的欠缺,因此迫切需要教学专家的引领和示范。

1.教学方法引领的专家。对于广大一线学科教师来说,他们经过几年学科专业的训练,从学科知识层面来说是完全能够胜任的。那么如何把老师的知识迁移和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这并非每一个老师都能够胜任。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教学方法的技巧问题,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欠缺、最薄弱的地方。而对于专家来说,教学方法引导恰恰是他们最擅长的。显然,我们教学专家需要更多的是对一线教师教学方法给予合适的引领,而不要过多涉及学科知识的内容,以此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经常深入课堂的专家。毫无疑问,课堂是一线教师的教学主阵地,也是一线教师绽放智慧的一个重要舞台。因此,要想了解和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那么专家经常性走进课堂就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否则也就无从了解一线教师的真实教学状况。一个不了解教师课堂状况的专家,又何谈进行教学指导呢?因此,专家要经常性走进课堂,走进教室,才能真正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才能够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共鸣。

3.直言不讳的专家。古诗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人们不能辨认庐山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同理,我们的部分一线教师长年累月扎根课堂之中,与学生天天打交道,因此对自己的教学非常满意。但事实上,如果从一个局外人来看,我们一线教师还有很多的教学不足有待于提高。因此,我们的专家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不应该半遮半掩,含糊其辞,而是应该对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直抒己见,才能够让老师们真正“解渴”,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这样才有助于教师尽快改正问题,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4.平等对话的专家。我们曾经见过这样的专家,对一线教师的教学不足往往进行冷嘲热讽,不容置疑,没有给教师一个平等对话甚至发表看法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事实上把专家和一线教师对立起来了,那么专家的话即使再有道理,一线教师也懒得听或不想听。我们认为,从人格上来说专家和一线教师是平等的,从工作目的上来说也是一致的,那么在教学专业研讨时二者也应该进行友好而平等的对话。事实上,只有专家和一线教师平等友好的对话,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有助于教学问题的真正解决。 

5.说话听得懂的专家。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些专家,他们读的书不可谓不多,他们发表的文章也不可谓不多,但是在给老师们进行教学指导的时候往往是照本宣科,喜欢引经据典或引用教育名家的话,大多讲一些比较空洞的理论性,而很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或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正如某老师所说的那样:“不听专家的还好,听专家的教学更加迷惘了。”显然,这样的专家指导不仅老师们听不懂,而且还有可能让老师们误入歧途。因此,专家的指导话语能够让老师们听得懂,老师们才能学得会,才能够明白自己的教学问题以及教学改进的方向。

……

从本质上来说,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工作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但现实的问题是,二者之间经常性存在着诸多的误会与隔阂,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我们认为,如果我们的专家多提高自我认知,能够做到上述五点:注重教学方法引领、经常性深入课堂、直言不讳的指导、与教师平等对话、说话让老师听得懂等等。那么,这样的教学专家,显然一定是会受到一线老师们普遍欢迎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线教师扎根基层,长于实践,其自身的专业成长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自然就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示范。我们认为,也只有在专家的正确引领下,一线教师才会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反思课堂,突破固化理念,让自己的教学少走弯路或错路。我们相信,有专家的引领,我们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才能更加稳健、更加铿锵有力。

 (本文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金水区艺术小学金科校区,图片与内容无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