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回 威风八面

 蚂蚁上树啃大树 2021-06-17

标记书签邮件报错阅读记录

西元六九九年,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以及武三思、堂侄武攸暨与武攸宁,分左右两排站定,祭祀上天,发誓李武两家今后彼此扶持,和平共处。这场李武两家的立誓究竟有甚么深意呢?既然李武两家都是左右未来的政治势力,那么太平公主的身分与地位就非常微妙了。她既是李家的女儿,又是武家的媳妇,她到底算是哪边的人呢?

※ ※ ※

在儒家传统礼数里,明堂是天子布政之所,是有道之君合法性与神圣性的最高象征。西元六九九年,武周都城洛阳的明堂里上演了一幕喜剧。这天,武则天新立的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以及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堂侄武攸暨与另一个堂侄武攸宁,分左右两排站定,祭祀上天,发誓李武两家今后要彼此扶持,互相帮助,和平共处。发誓完毕后,双方还煞有介事地把誓文刻在铁板上,收入当时的国家档案馆(史馆)中。这个仪式的主持人就是女皇武则天。一套程式折腾下来,这位七十五岁的老太太,显得有点疲惫,可是她还是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场李武两家的立誓究竟有甚么深意呢?

当初,因为武则天的政治需要,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以悲剧收场,相夫教子的宁静生活被打破,太平公主本人也就此踏入政坛。初涉政坛的太平公主,虽然“工心计,多权略”,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慑于母亲的天威,她都小心翼翼,不敢露出半点锋芒。然而,这种局面从圣历年间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就是武则天一日比一日更加衰老,走到了英雄的暮年。老病缠身的武则天对权力的控制能力日渐下降,原来紧密团结在她周围、看起来像是铁板一块的朝廷,也就随之出现了分化,逐渐形成了三种势力。

哪三种势力呢?第一种是内廷势力,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数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他们是晚年武则天接触得最多、最为宠爱与最信任的人,因此两人身边聚集了一批急于进取的官僚,对朝政有相当强的影响力。第二种是李家势力。武则天经过百转千回的思索,终于选定三儿子李显做接班人,把他从房陵召回洛阳,立为太子。武则天的这些举动表明,她已明确了回归李唐的政治方向。与此同时,老四李旦也结束了十多年的软禁状态,被封为相王,担任军队统帅。李家的势力有了显著回升。第三种是武家势力。武周时代,武家的子孙都被封为王,担任军政要职,培养了相当强的势力。武则天虽然决定回归李唐,但还是希望在她死后仍然维持武家权势不衰,所以武家兄弟虽然失去了皇帝候选人资格,但是势力并没有受到打压。

这三方势力到底各自扮演了甚么角色呢?仔细想想可以发现,张氏兄弟虽然是外人,但其实就是武则天的耳目喉舌,恰恰代表的是武则天本人,是她自身势力的一种延伸。年迈的武则天希望通过他们继续掌控朝廷。如果借用佛教的说法,那么二张兄弟就是现世佛,代表着当下的力量;而李家和武家则代表着武则天死后国家的政治走向,是决定着整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未来佛。

对于李家和武家这两方势力,武则天打的是甚么算盘呢?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提出过“李武韦杨婚姻集团”的说法,认为经过武则天多年的统治,李武两家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因此在未来也还是会紧密结合。另一位唐史研究前辈黄永年先生在此基础上,又修正了这种观点,提出“李武政权”的说法,认为武则天在晚年实际上想要建立一个由李家当皇帝担虚名,而武家掌实权任将相的联合政权。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属于学术争论范畴,在此我们姑且不论,但是要说武则天晚年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协调李武两家的关系,这并没有错。刚才提到的立誓明堂,就是武则天在这方面的努力举措之一。既然李武两家都是左右未来的政治势力,而两家关系对于政治走势又至关重要,那么太平公主的身分与地位就非常微妙了。她既是李家的女儿,又是武家的媳妇,她到底算是哪边的人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一、心系李家:太平公主在关键时刻的政治立场

要想知道太平公主属于哪一边,我们需要看一看她在这一时期参与了哪些政治活动,她是以甚么身分参与这些政治活动的,担当的又是甚么角色。太平公主在这一时期涉入了三次重大的政治事件。第一件事就是发生在圣历二年(六九九年)六月的明堂立誓。这次活动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太平公主和武攸暨夫妇俩都出面了。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角色关系中,男主外,女主内,像盟誓这样重大的政治活动,武攸暨自然要作为一家之主出席,可是太平公主也出席盟誓,这就有些不同寻常了。很明显,这种安排意味着在武则天心目中,太平公主是被当作李家人来看待的。太平公主与武攸暨虽然是一家人,可那只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在政治角色和阵营的划分上,两人就各自归属不同阵营了。而从盟誓的过程也可以看出,对于太平公主政治角色和阵营的分配,李武两家似乎都没有甚么异议,可以说,太平公主在政治上属于李家阵营,这是李武两家的共识。

第二件事则发生在长安二年(七○二年)八月,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联合上表,请求封武则天最宠爱的张昌宗为王。当时武则天已经率领朝廷从洛阳回到李唐旧都长安,表现出了回归李唐的态势,但是,当时张昌宗兄弟在政治上的力量已不可小觑,他们的介入,加重了政治上不稳定的因素。李氏三兄妹请求封张昌宗为王,这葫芦里卖的是甚么药呢?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讨好张氏兄弟,进而讨好武则天本人,希望借此能够顺利完成权力交接,使太子李显能顺顺利利地登上皇位。这是李氏三兄妹的第一次联合行动。太平公主选择和两个哥哥一起上表,这意味着她本人也选择了加入李氏一方。

第三件事则没有前两件那么好玩儿与轻松了,因为太平公主是被动卷入的。长安三年九月,张昌宗状告当朝宰相、同时也是李显的下属、太子左庶子魏元忠与太平公主的情夫司礼丞高戬,说他们彼此商议“皇帝年老,不如侍奉太子长久”。张昌宗的直接控告人虽然是魏元忠和高戬两人,但是很明显,矛头直指幕后的太子李显和太平公主兄妹。张昌宗的目的是告诉武则天,太子想要联合妹妹抢班夺权。这件事表明,李氏兄妹想要讨好张昌宗,但是张昌宗并不领情,非但如此,他还抢先发难,构陷李氏兄妹。不过另一方面,这件事也反映出,在政敌心目中,太平公主是被视为李家人的。

把这三件事结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了。虽然太平公主嫁给了武家,虽然她从第一次婚姻到第二次婚姻的转变是以脱离李氏融入武氏为旨归的,但在关键时刻,她还是被各种政治势力视作李家的女儿,而不是武家的媳妇。这其实是由唐朝的时代特点所致。和后世不同,在当时,即便已经出嫁,女儿仍然被界定为主要从属于父亲,而不是从属于丈夫,这种先天身分是终生不可改变的。另外,和两个哥哥站在同一阵营,也是太平公主本人的选择。她的这一选择对于时局发展可谓至关重要,因为当时武则天已经日薄西山,政治博弈到了关键时候,各方的势力对比将会直接影响到日后的政治走向。太平公主在武周一朝一直得宠,特别是在圣历(六九八─七○○年)之后,她参政程度日益加深,比起从房陵回到首都不久、立足未稳的李显,以及长期遭软禁,早被吓得战战兢兢、不敢轻举妄动的李旦,她的政治经验更加丰富,也更有权势。这对于增强李氏一方的实力,意义非凡。而李家阵营当时正在谋划一件大事,是甚么事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二、神龙政变:太平公主第一次正式的政治表演

这件大事就是政变。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神龙元年(七○五年)。由宰相张柬之等人筹划,联合太子李显兄妹发动兵变,杀死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复位,史称“神龙政变”。

当时武则天卧病在床,身边侍奉的只有二张兄弟,局面让人非常紧张。无论是李家兄妹,还是朝廷大臣,最害怕的就是在武则天极端衰弱,甚至是突然死亡的情况下,党羽众多的二张兄弟可能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假传圣旨,另立中央,自己当皇帝。当然,他们也害怕二张兄弟与武家联合起来,结成统一战线。虽然二张和武家兄弟也有矛盾,但是,在武则天晚年,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和二张兄弟的关系相当不错。武三思曾经夸张昌宗是神仙王子晋的化身,这王子晋是甚么人呢?王子晋是周灵王的太子,生性好道,虽然贵为太子,却寂寞寡欲。后来,他舍去王位,到嵩山修道。几十年后的七月七日,王子晋驾一只白鹤,飘然升天而去,远近的百姓都大为惊讶。从此之后,“王子登仙”就成了凡人修得不老之身的美丽幻想。武三思把张昌宗比作驾鹤游仙、风流倜傥的王子晋,张昌宗当然开心,也赶紧投桃报李,把武三思推为当时“十八高士”的榜首。所谓“十八高士”,当然模拟的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的秦府十八学士,十八学士当年可都是像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重量级政治家,现在用来比方武三思,他能不高兴吗?一时间,张、武两家简直是“你侬我侬,忒煞情多”,关系好得似蜜里调油。

一旦二张兄弟和武家强强联手,传位方向就很有可能会发生惊天大逆转。无论是传给二张兄弟,还是传给武家,对于李氏三兄妹来讲,都是灭顶之灾。因此,在这种情形下,要想顺利接班掌权,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便是除掉二张兄弟。当然,除了这些与争夺权力、复兴李唐相关的原因之外,太平公主也打着自己的个人小算盘。其实,她对二张兄弟一直挺不满的。想当初,张昌宗是她的男宠,是她推荐他兄弟俩到武则天身边工作,怎么说也有提携之功吧。没想到这两个人恩将仇报,竟陷害起她来,这口气如何忍得!公仇私恨夹在一起,李氏三兄妹决定发难。再加上当时以张柬之等五大臣为首的一批文官武将,也非常厌恶二张兄弟插手朝政,陷害忠良。因此,他们很快酝酿出了一场以“诛杀二张、还政李唐”为目标的政变,这就是导致武则天提前结束统治的神龙政变。

在神龙政变中,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是策划政变的中坚力量;皇太子李显是政变的旗帜,通过他的号召力以聚拢人心;相王李旦则负责领兵维持长安城的治安稳定。那么,太平公主在这其中发挥了甚么作用呢?在我看来,太平公主实际上发挥了三方面的作用。

首先,在监控武则天的动向上,太平公主功不可没。武则天身体状况到底如何,对传位的态度有没有改变,这些无疑是政变者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偏偏在这个时候,身患重病的武则天心情烦躁,索性谁也不愿见,身边只留下张昌宗兄弟侍奉。虽然有大臣曾经向武则天提议,“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可亲侍汤药。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旧唐书》卷九十一),意思是说,您的这两个儿子,无论是皇太子,还是相王都非常孝顺,他们可以侍奉床前,端汤喂药。希望您让他们伺候您,别再让外姓(张昌宗兄弟)在您身边待着了。但这一建议被武则天一口回绝了。所以即便是李显、李旦兄弟,也并没有多少机会接近武则天,其他大臣更是几个月都难见皇帝一面。在这种情形下,怎样才能知道武则天的一举一动呢?此时在政变阵营中,唯一有可能接近武则天的便只有太平公主了。前面讲过,太平公主曾给武则天出谋划策,也算得上是武则天的心腹之一,并且在三个子女中,她最得武则天的宠信和疼爱。另外,李显和李旦是儿子,其实也就是母亲权力潜在的竞争者,因此武则天一直对他们有所防范,尤其是在自己来日无多的情况下,不免会想:自己一死,曾经拥有的一切权力与享乐就是他们的了,现在他们往身边跑,难道是嫌我死得不够快吗!对儿子充满了抵触情绪。而太平公主是女儿,没有继承权,因此不会引起武则天的猜忌,在感情上比较亲近,还能聊上几句推心置腹的话。所以在政变密谋期间,太平公主有更多的机会出入武则天身边,自然也就承担起了监控武则天动向的间谍工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其次,太平公主利用自己武家媳妇的身分,第一时间掌握武家的最新举动。当时武家的势力非常强大,虽然武家最有实力的武承嗣已经病死了,但是,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子、梁王武三思很快接替了他的位置。根据史料记载,武三思“性倾巧便僻,善事人”,他善于谄媚巴结,因此特别讨武则天喜欢。武则天晚年不轻易出门,但是几次出门都是到武三思家里去。对武则天来讲,这叫做回娘家。而且武则天晚年的几项大的国家工程,也都是由武三思主持的。那么,在武则天病重的微妙局势下,武三思有甚么举措没有?是不是在跟姑姑套近乎啊?武则天有没有可能在这紧要关头一糊涂,忽然动了想让武三思接班的念头?这些也都是政变者关心的问题。那么,监控武家的工作由谁来完成最合适呢?当然还得是太平公主,她是武家的媳妇,方便走动。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当年太平公主挑选丈夫的眼光了。武攸暨确实是一个与世无争、从不介入政治的人,虽然妻子忙里忙外,到处活动,但是他显然没有进行任何干涉,也没有向武家其他人透露太平公主的任何动向。从这方面看,这个婚结得还是相当有远见。武攸暨的不作为,恰好成全了太平公主的作为。她能够有效地监控武家的一举一动,这对政变取得成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保障。

太平公主做的第三件事是安排内应。政变如果能做到里应外合,当然最为保险,而且政变一方需要随时掌握武则天的最新情况。虽然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爱女可以出入宫廷,但是她毕竟住在宫外,不能天天蹲守。怎么办呢?从种种迹象来看,太平公主这时候可能还和一个关键人物有过沟通。这个人是谁呢?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可是唐朝第一号才女,和太平公主年纪相仿。上官婉儿的祖父是唐高宗时候的宰相上官仪,此公乃是文人型官员,不太擅长政治权谋。看到武则天专权擅政,有违儒家理想,就撺掇唐高宗废掉这个皇后。没想到武则天眼线众多,上官仪刚刚把废后诏书起草好,武则天已经从天而降,和唐高宗一番交流之后和好如初。上官仪就成了他们夫妻反目的替罪羊,被以谋反罪处决。当时,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中,就随着母亲郑夫人一起没入掖庭【注:掖庭:指宫中旁舍,宫女居住的地方。】,当了宫廷小婢女。不过,是金子总要发光的,婉儿虽然在掖庭长大,但是,她继承了爷爷上官仪的诗人基因,又有出身贵族、知书达礼的母亲郑夫人教养,很快便崭露出文学才华。据说有一首五言诗《彩书怨》是婉儿少女时代的作品,诗是这样写的:

叶下洞庭初,

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

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

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

惟怅久离居。

这是一首情诗,表达了独处深闺的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当时还是小孩子的上官婉儿当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全凭想像进行创作,居然也写得情真意切,确实是个天才少女,一如现在的九○后作家。

在婉儿十四岁的时候,才名传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当面考她,结果她文不加点,简直像早就构思好了那样,高水准地完成了考试。武则天不是爱才吗?她大喜过望,从此就把婉儿从掖庭里提拔出来,留在自己身边,当了贴身秘书。

圣历以后,武则天精力逐渐减退。而这时,上官婉儿经过多年的宫廷历练,政治上逐渐成熟,武则天开始让她参决群臣奏议,同时起草诏书。另外,武则天晚年不是沉迷各种风雅的享乐活动吗?经常组织文学沙龙,比赛作诗。这赛诗会由谁来主持呢?就由上官婉儿来主持。婉儿聪慧过人,才思敏捷,优游其中,不亦乐乎。既能陪领导工作,又能陪领导娱乐,当然堪称女秘书的楷模啦。她和太平公主是同龄人,待在武则天身边的时间比太平公主还长,在武则天心目中,恐怕也会渐渐对她产生一种类似于母亲对女儿的感情。既然如此,那么让婉儿监控武则天,组织宫女里应外合,当然也就成为最理想的选择。我在《武则天》里曾经提到,当时有一些宫女参与了这场军事政变,还有好多人在战斗中牺牲了性命。那么这些宫女是由谁安插的呢?恐怕婉儿功不可没。为甚么说太平公主有可能和上官婉儿有过沟通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推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官婉儿在神龙政变后未经任何政审,马上得到了火箭式的提拔:先拜三品婕妤,以后又升为二品昭容,而且专掌诏令,受重用程度远超过武则天时期。如果没有在政变中为李氏兄妹立过大功,如何能够如此这般大跃进地平步青云?

同时,上官婉儿的身世与当时的处境也决定了她绝不会拒绝与李家合作。上官婉儿的家族毁于政治斗争,而她的一生也都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她没有其他任何的依靠,只能自己保护自己。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气息奄奄,威风不在,因此上官婉儿需要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那么,投靠现在的太子、未来的皇帝这一派应该是顺理成章的选择。这就好比武则天当年在唐太宗的病榻前和太子李治偷情一样,都是为了给自己找新的下家【注:下家:大陆用语,在商场上的原意是指买家、购买东西的一方。在此引伸为可依靠的对象或阵营。】以保全自身。以婉儿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她很清楚站在哪一方对自己有好处。

此外,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有相互联系的感情基础。两人势力的真正崛起都是在武则天晚年,又差不多同时扮演着武则天的朋友、女儿和高参【注:高参:大陆用语,即高级参谋、智囊团之意。】的三重角色。无论是为武则天参决朝政,还是陪武则天饮酒赋诗,基本都能看到两人双双出场的身影。交往较多,感情基础自然深厚,这就是合作的根基。此时,太平公主有在武则天身边安插内应的需要,而上官婉儿也需要寻找一个新的下家,两人正好一拍即合。

有了上官婉儿的暗中帮忙,太平公主在宫里开展工作就顺利多了。因为上官婉儿日夜住在宫里,又是宫女的实际领袖,由她来负责组织发动宫女们在宫内回应,不就事半功倍了吗?

神龙政变是太平公主第一次正式的政治表演。虽然她并没有出现在前台,但所起的作用相当关键,她灵活的政治手腕和左右逢源的社交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就这样,依靠主要大臣的周密布置和李氏三兄妹的有力配合,神龙政变一举成功。张昌宗兄弟被顺利拿下;武则天被迫退出了政治舞台;长久以来一直被压抑的李显,也如愿以偿地第二次荣登大宝,位列九五之尊。在整个政变中,太平公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那么,论功行赏,李显会怎样奖赏这个立下大功的妹妹呢?

三、春风得意:神龙政变结束后,受封镇国太平公主

此时的唐中宗相当大方,在论功行赏时,把太平公主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和生活待遇都照顾到了,让太平公主相当风光。

在政治地位方面,神龙政变刚一结束,太平公主就被晋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和她的哥哥安国相王李旦的封号对应,一个“镇国”,一个“安国”,这显示出这两个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地位。另外,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也跟着沾光,由“安定王”受封为“定王”,从“安定”到“定”,别看只是一字之差,政治待遇可是大不相同。“安定”是郡名,“定”是国名,这意味着,他被由郡王提升为亲王了。而从魏晋分立亲王、郡王以来,亲王就只封给皇子或皇帝的兄弟,郡王虽然也非常高贵,但是立下大功的文臣武将可以封郡王,却不能封亲王。从封武攸暨为亲王这一特例可以看出,唐中宗李显对于太平公主一家的高规格对待。

第二年,唐中宗李显又颁下诏令,让太平公主开府,设置官署。这项待遇可太不同寻常了。本来,唐朝制度规定,只有亲王,也就是皇子才能够开府设置官署,比如相王,就有相王府,相王府里还有长史、司马一类官员。因为王是男性,需要办公,而公主作为女性,没有公事要办,所以是不开府的。在太平公主以前,唐朝只有一位公主曾经开府。谁呢?唐高祖的女儿平阳公主。当年她帮高祖一起打天下,率领赫赫有名的娘子军在长安周围发展势力,确保了李渊的军队顺利挺进长安,为李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李唐建国之后她能够开府设官,这是特例。而神龙年间,太平公主居然也开府设官,仪比亲王,这不仅表明她特殊的政治地位,同时也等于认可了她对国家公务的参与权。而太平公主也可以借着开府设官的权力,发展自己的个人势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在经济待遇方面,唐中宗李显登基之后,马上宣布,将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实封都涨到五千户。所谓实封,就是国家赐给功臣贵戚的封户。享受多少户的实封,就等于能向多少户人家征收租税。太平公主有五千户实封,就意味着这五千户人家从此不必向国家提供税收,直接给太平公主就可以了。那么五千户实封多不多呢?列举两个资料大家就明白了。第一个资料,当时唐朝一共有六百一十五万户,其中能够向国家提供赋税的不超过三百万户,太平公主一个人就占了国家整个收入的六百分之一。第二个资料,按照唐高宗时期的制度规定,亲王应该享受实封八百户,最多不能超过一千户;而公主只能享受三百户。以此推算,太平公主一个人,就等于十六、七个一般公主的经济待遇。更厉害的是,不仅太平公主本人有实封,她和薛绍生的两男两女,和武攸暨生的两男一女,一共七个孩子,也都享受实封。而赏赐给她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她一家的经济实力,真可以说是富可敌国。如果那时也有类似今日的财富排行榜的话,太平公主一家毫无疑问是全国首富。

最后看看生活待遇。唐中宗规定,太平公主和相王一样,都派卫士昼夜保卫,每十步设一个岗亭,由卫兵带武器巡逻值班,保卫的规格和皇宫完全一样。

※ ※ ※

如此看来,神龙政变不仅实现了“诛杀二张,还政李唐”的愿望,也使太平公主的势力有了长足的增长,真可谓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但是,在《武则天》一书里曾提过,神龙政变留下了许多后遗症,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群雄并起,主弱臣强。除了在政变过程中立下大功的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这样的皇族成员在政变之后实力大增之外,策动政变的一些大臣也以功劳自傲,对朝政的发言权进一步增强。这样的政权很不稳定,唐中宗自然也不会满意这样的局面。那么,在这个复杂的新政权里,威风八面的太平公主还能继续威风下去吗?

请看下回:韬光养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