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文元:关于明清卫所制度研究的新思考

 新用户16814222 2021-06-18

卫所制度是明清时期的一项军事制度,正式创立于明代,并延续至清前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重要力量,也是史学界长期关注的对象。有关卫所制度的研究可谓滥觞已久,既有制度史、军事史的考订,也有经济史、民族史、文化史、边疆史方面的论述。已有的研究多是基于卫所制度本身的探讨 ( 如制度、屯田、军户、赋役等) ,且讨论对象多是汉区腹里卫所,少数民族地区卫所制度研究目前较为薄弱。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 中南和西南) ,随着卫所制度的实施,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 “民族互嵌”,目前尚无人从这一角度去探讨该问题。本文拟抛砖引玉,从 “民族互嵌”的角度简略谈谈个人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明朝建立后,从沿海到内陆,从腹地到边疆,均以卫所镇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 ( 《明史》卷七六 《职官志》,中华书局,1974 年,第 1874—1875 页) 。千户所下设百户、总旗、小旗。按役分户,明代将户籍分为军、民、匠、灶 等,规定世代承袭,不得脱籍。卫所军士隶军户,子孙世代从军。军户的来源主要有“原报抄籍”“从征”“归附” “谪发” “垛集” “抽籍”等形式。卫所建立之初,以 “归附”和 “从征”为主体。组建卫所并非直接将当地居民纳入军户,而是从外地征调大量汉族移民充实军伍。他们大部分来自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北直隶,奔赴万里 “他乡”世代驻守。

以是否兼理民政,可分为军民卫所与普通卫所。军民卫所既管军又理民,具有实土卫所性质,且多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及边疆地带。除了镇守防卫,屯田是卫所的重要职能之一。“就于卫所所在,有闲旷之土,分军以立屯堡,俾其且耕且守” ( 丘浚《大学衍义补》卷三五 《制国用·屯营之田》,京华出版社,1999 年,第 320 页) 。明代中后期,卫所官腐化,屯政破败,大批军士逃亡,卫所在册军士实存人数十之一二,明廷虽一再整饬,但仍无济于事。清初因循明朝旧制,保留卫所建置。至康熙、雍正年间清廷开始大范围裁撤卫所将其归并州县 ( 仅存漕运卫所) ,卫所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明清卫所制度是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对象早前有吴晗解毓才谭其骧本学者清水泰次等不同程度关注了卫所制度其后又有王毓铨从军事史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了卫所的屯田制度 ( 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2009 ) ,顾诚基于卫所制对明代耕地数量管理体制及卫籍等方面作了较为精深的探讨 ( 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 日本学者奥山宪夫对明代卫所制度的建立官军粮饷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 明代军政史研究汲古书院2003 ) 郭红在明代卫所区划卫所军士 民化等方面作了重要论证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 明代卫所与 民化: 法律·区域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 ) 张金奎着重探讨了明代卫所军户的溯源饷粮后勤组织管理军户生存空间及社会变革 ( 明代卫所军户研究线装书局2007 ) 梁志胜充分利用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档案系统全面地考察了明代武官世袭制度 ( 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 奇文瑛对明代卫所军士来源中的 归附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 明代卫所归附人研———以辽东和京畿地区卫所达官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 李新峰对明代行政军事两套管理系统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明代政区体系可以视为一个遵循直隶/分管模式的圈层结构 ( 明代卫所政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毛亦可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关注了清初卫所归并州县的史实对卫所归并州县的原因过程及归并过程中的人丁赋役作了较为翔实的考论 ( 清代卫所归并州县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

明代在北方与蒙古长期对峙以卫所制度为基础并不断完善和改制的九边重镇是明朝重要的军事倚重力量学界对此颇有论述如彭勇对明代北边卫所军事驻防及班军制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 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 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以边操班军的演变为线索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 ,赖建诚则从纷繁复杂的史料数据中窥探明代北部边防的各 镇 粮 饷 ( 边 镇 粮 饷: 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 ( 15311602)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 ,刘景纯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关注了明代九边重镇的史地概况与边防情形是一部有关卫所制度的区域社会史 ( 明代九边史地研究中华书局2014 )

在卫所制度研究方面中国台湾学者于志嘉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她的成果代表了现今卫所制度研究的最高水平于志嘉在卫所制度研究方面用力多年其本科硕士 ( 硕士论文出版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学生书局1987 ) 博士阶段皆以卫所制度为学术主攻对象积累深厚著作 卫所军户与军役———以明清江西地区为中心的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获学界盛誉

除此之外还有杨旸罗勇等对边疆卫所的分析探讨 ( 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中州书画社1982 ; 明代辽东都司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 略滇西: 明代永昌地区军政设置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 ,黄仁宇以漕运侧面反映明代运河沿线卫所制度的运行 ( 明代的漕运张皓张升译江出版社2015 ) ,朱伟华卢百可对卫所移民文化的关注 ( 建构与生成: 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屯堡人: 起源记忆存在中国的边疆民族出版社2014 ) 另外不少前辈时贤分区域分时段分专题或以某单个卫所为对象进行了旨趣各异的研讨他们无一不推动了卫所制度研究的深入

不难发现以上学者主要是基于传统史料对卫所制度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方法不再仅限于传统史料的考证和辨析如何从田野中发现历史实现从 家的历史人的历史的转变是卫所制度研究的新旨趣新突破20 世纪后期兴起的历史人类学成为史学 新贵对卫所制度研究颇多益处近年来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进行卫所制度的研究加拿大学者宋怡明新著 被统治的艺术( 逸明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 ) 是重要代表之一书中运用传统的史学考证与人类学洞见充分利用民间文献再现了明清卫所的历史变迁阐述了军户面对军军屯与地方融入的 日常政治民间智慧从区域微生态较为全面和深入地考察了卫所制度下的人群互动与社会关系 ( 陈文元 明代军户 被统治的艺术”》中华读书报2020 6 3 ) 但目前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卫所制度的成果偏少仍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综合来看即便目前学界对卫所制度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但主要是以建军制军屯军户军役移民赋役等方面居多注重卫所制度本身且多是集中于汉区腹里卫所的讨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卫所制度及其影响关注较少学界对少数民族地区卫所制度研究不够深入的原因之一即是史料问题但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取可观的文献予以弥补深入 历史现场能够获得切实的感性认知也能获取丰富的文献资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体可见且多带有文字性( 符号图画) ,如卫所的遗址遗迹 ( 城垣关隘古道庙宇碑刻) ,还有地契账目书信族谱宗教科仪书; 另一类虽然不是实体但却蕴含大量的文本信息譬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记忆文化习俗宗教仪式等些资料能够较为清晰地展现卫所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运行的生动面貌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史学 惯性和研究视角相对于王朝史政治史制度民族史并不是史学研究中的主干门类 ( 需要注意的是民族史已划归民族学门) 不过随着国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史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卫所制度是民族史研究中不能忽视的领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影响深不仅如此笔者粗略认为相比北方的地理形态民族分布生产生活方式与聚居形式大量卫所汉族移民进入南方山地社会使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 中南和西南)初步形成了 民族互嵌格局

明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依循元朝旧制建立起土司制度后适当增置郡县又遍设卫所以监控土司防卫地方这一制度延续到清前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的作用和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其制度本身: 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大范围广纵深长时段的 民族互嵌格局这一格局进一步巩固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前文已述及卫所军士为汉族移民在卫军士需要有军余在营生理也需要家属随军初创卫所之军士与军余余丁及其家属大约计有二万余人每省设卫不等少则十余卫多则二十余卫甚至三十余卫 ( 行都司) 大量汉族移民呈点状线状进入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些人口是通过从沿海到内陆从内陆到边疆的形式 而来这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区域之间的互动与空间结构的整合调整了中国南方地区或西部地区的人口 ( 汉族) 分布结构他们以 ” “” “” “的形式分散聚居从而形成了众多的聚落因卫所的防控宗旨其驻地和屯地往往靠近各民族聚居边界有些卫所甚至是以 插花地的形式深入民族聚居区因此他们的聚落与各民族村寨形成相互交错杂居与共居的社会景观彼此之间相互制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为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交融创造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卫所士兵及军眷迁入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会将他们的地方或民族语言文化习饮食节日宗教信仰带入卫所驻地形成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新局与此同时这些卫所的汉族移民往往并不来自于同一个地方可能来自江西湖南也有可能来自南京 ( 南直隶) 北京 ( 北直隶) 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这些不同地区的汉文化在同一个省份汇集传承不同汉文化之间的交流汉文化与南方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几乎同时进行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特色也造就了南方少数民族纷繁复杂的文化脉络今天 多彩贵州” “七彩云南并不单单指的是风景还有绚丽的民族文化风情

自秦汉以来汉族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凝聚核心 ( 费孝通主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修订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 明代迁入卫所的汉族移民进一步将南方少数民族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轨道卫所汉族移民渗入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构成了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多民族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即中华民族共同体卫所汉族移民与南方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交织成一幅幅民族融合的图景形成诸多 互相类似”“难以区分的现象文化共性十分突出除了日常文化习俗还有很多层面的共性与交融譬如祖先历史记忆与共有精神家园即便卫所制度已 逝去三百余年但今天行走在昔日卫所驻地的街头巷能听到卫所屯军后裔 ( 不一定是汉族) 诉说着他们祖辈的从军经历奉旨镇守汉父蛮女的故事; 漫步村寨也能耳闻各民族讲述着家族祖先 ( 多附会古代汉族名人) 的荣耀历史和祖籍来自 江西” “湖广” “南京等传说这些因子构成了各民族 的多重交汇

中国历史上的 民族互嵌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巩固明清时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中的一个重要时段明代实施并延续至清前期的卫所制度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影响深远运行三百余年的卫所制度形成了初步的 民族互嵌格局与民族交融基础自明代以来庞大的汉族移民群体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驻扎生根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民族关系地方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朝雍正年间中央朝廷虽大范围裁撤卫所但经过三百余年的积淀因卫所制度产生的人口结构汉族凝聚核心作用多民族文化交流形态与各民族互动格局却不能泯灭这一 大范围广纵深长时段民族互嵌格局使各民族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态势更加巩固今天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成为近现代以来最为稳定的民族地区与明清卫所制度开创的 民族互嵌格局有着重要的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应积极吸取传统中国的历史资源历史智慧与历史经验助推新时期的民族大团结与国家大繁荣

民族互嵌看似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缘民族互嵌的角度探讨旨在推动卫所制度研究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 深层结”。以笔者粗略浅见视之民族互嵌的新视野来推进卫所制度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多维度展开第一注重有关卫所制度的民间史料文本与记忆的挖掘收集整理与研究特别是带有少数民族文字和符号的民族古籍文献以弥补传统史料研究卫所制度的短板增添回望历史的厚度; 第二细致描绘卫所制度引发民族互嵌的原因过程表现形式与历史影响将卫所制度研究从本体中引申出以多种学科多种方法渗入拓展民族史学研究; 第三思考 民族互嵌的历史演进与内容结构与西方学界适时对话进一步丰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体系阐发 中国故事东方经验”。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2020 年第 6 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