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荔湾 · 西关 — 寻找“西出城关”的点点往事 (三)

 随镜而行 2021-06-19

西出城关(三)

广州 | 荔湾 · 西关

第18篇原创图文

出发时间  /  2021.05

拍摄设备  /  佳能 EOS R6 + 

RF 24 - 70mm F2.8 L IS USM

照片数量  /  66张

视频数量  /  1个

前两期带大家在北至第一津街,南至沿江西路,东至人民路全段,西至康王路全段的范围,一点点地寻找留存在西关的故事。

(点击以下链接浏览前两期的内容👇)

西关 — 寻找“西出城关”的点点往事 (一)


西关 — 寻找“西出城关”的点点往事 (二)


本期将继续带大家在北至第十甫路、下九路,南至沙面岛,东至康王南路,西至大同路的范围,领略留存在西关的风情。

导览图(支持无损放大,建议保存作简易地图使用)  

本期选取的范围,大致如下面导览图所示:

出行方式:搭乘广州地铁6线,从文化公园站E口出发。

(以下内容主要按照“导览图”顺序撰写)

沙面岛

(过去我们曾经发布过关于“沙面”风情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浏览👇)

沙面 — 光影中感受历史的温度

清平路

起初因住在这里的人几乎都会做灯笼,该路名叫灯笼街。后来这里经常发生大火,人们便取谐音“登龙”,寓意住在这里的人升官发财。这条路,也是创制出“广州第一鸡”清平鸡的清平饭店所在之处。

如今的清平路,没有卖灯笼的小店,清平饭店也早已搬走,成为了中药材一条街。

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六二三路336号

广州西关街坊中,曾经流传着一句话:得清平一铺一世无忧。可以想象清平市场在广州商业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晚晴时期,清平路属于重要的码头口岸 — 陈塘地区,谷物、水产、蔬菜等物资经常由此地上岸,使得该路上的商业氛围较为浓厚。此外,清平路因受到附近如桨栏街、杉木栏街等药材街的影响,慢慢出现零星的中成药铺。各种地利因素,“清平商业圈”应运而生。

1984年,清平市场被定为广州市对外开放接待单位之一,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前国务卿基辛格、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等五十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议员、领事都曾到访此地。

如今,作为清平市场其中一部分的中药材产品,已单独建设成颇具规模的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醒目地伫立在六二三路上。

充满中药材气味的汤水或凉茶,是不少广州人自小就接触且不能断的“续命水”,要想品味广州的味道,来这里就最适合不过了。

永春园陈塘南11号

1924年,永春园兼购左邻大观园、醉广寒旧址,扩充改建成三层楼高,共有厅房36间,另外还有花园厅、公园厅、天台临时厅等,园林广茂,成为陈塘南首屈一指的高级花筵酒家。永春园在菜式经营上,相比其他花筵酒家更为讲究,当然价格也是不菲,其特制的“大满汉席”,每席高达500元。随着陈济棠离粤以及抗日战争开始,陈塘南花筵酒家的经营每况愈下,双双撑持到最后的永春和留觞两家花筵酒家,终究敌不过日军的狂空滥炸,结束营业。

永春园外的大院子,在建国后建设了一栋新房子(陈塘南9-10号),原以为这就是永春园,如果不是墙面上挂着的文物标志的牌子,还真的是难以辨认这栋陈塘地区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如今的永春园成为了民宅,而进入内部,能见的就只有陈塘南11号这个小门。据了解,当时永春园的大门在陈塘南9-10号的位置,嫖客从大门进入,而出外接客的妓女就从陈塘南11号出门,轿夫举着轿子将妓女送到嫖客的地方去(或妓寨男工扛在肩上送去)。

陈塘 

晚清至解放前,西关的陈塘是一片商业闹市区,上陈塘全街铺房,经营新衣业务,下陈塘(又称陈塘南,即梯云路、珠玑路、清平路交界的地方)是花筵酒家和高级妓寨的聚集之地。当时,坊间流传着形容这个烟花之地最具代表性的词 — 陈塘风月。

广州市中医医院附近,就是当时“陈塘风月”的中心区域。如今这里很多与风月有关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中药材集散地。

珠玑路

十三行时期,这里曾是各种珠子交易的地方,当时叫珠巷,后来城市建设扩建为马路,取“珠玑”(意为珠宝,珠玉)这一文雅的名字。

珠玑路一带曾经是妓院的集中地,街上分布档次不等的妓院,吸引着来自军政界、司法界、商贸界和文化界等的风流之士。

如今走在珠玑路上,耳边不由自主地响起了那首东山少爷的《珠玑路晨光》,“梁上瓦片在晨光中演岁晚风霜”“拉开早已斑驳的趟栊门”“推阁上的窗”“门外那间拉肠小档粥粉多够香”“亦可喝上妈妈留的猪踭煲雪耳”,歌词中透露着浓厚的西关文化,同时也充满温馨惬意的人文气息。

塘鱼栏大街

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这里附近曾是专门卖鱼的地方。

如今的塘鱼栏街已没有活鱼售卖,而是变成了药材一条街,窄长的小巷中,药材铺鳞次栉比,空气中弥漫着各式药材所散发出的香味。

迪吉大押梯云东路105号

建于清末民初的迪吉大押,曾为广州六大当铺之一(其余为:西关大押、宝庆大押、昌兴大押、宝生大押和东平大押)。

迪吉大押位于繁忙的十字路口上,由主楼和仓库组成,主楼的牌匾上以及顶层山花上,分别依稀可见“迪吉大押”四个以及“迪吉”二个大字,仓库在主楼后面且高于主楼,形似炮楼,墙上整齐地分布着窗眼,整体庄重且神秘。

广安钱庄梯云东路188号

民国时期,由周氏族人创办的广安钱庄,主要经营国内外周氏家族储款、汇款。公私合营后,一度改为旅店,改革开放后归还给周氏家族。

走近这座建筑,第一个印象是脏且乱。首层被出租售卖生鲜家禽,二层窗口被大面积填补改建,三四层的墙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剥落,整体卫生环境以及保护状况让人堪忧。外立面两根贯通三、四层的爱奥尼式柱以及半外挑的阳台,成为了如今广安钱庄留下的美。

富国茶楼十八甫南路65号

抗战后至解放前夕,广州人江能创办了“永乐园”茶楼后,积累了大量资本,继而开设了包括富国在内的多家大型茶楼。

十八甫南路小商铺林立,如果不是在与杉木栏路交界的十字路口抬头观看,真的很容易错过这家曾经对广州茶楼业影响较大的茶楼。4层高的建筑外表看去似乎并无特别,但顶部的凉亭显得尤为别致,这风格让人联想起其附近的另一家远近驰名的茶楼 — 陶陶居。

如今的富国茶楼成为了住宅,没有任何牌匾记录它的存在。曾经的“富甲一方”,也难敌岁月风霜,唯有顶楼的小凉亭,隐约地告诉着人们它走过的辉煌。

贤思西涌

类似贤思西涌这类与河道相关的街巷还有很多,但几乎被覆盖变成了人行道。踏在突起的“小桥”上,走在凹陷的“小河道”上,过去船只来来往往的繁华不复存在,唯有恬静的生活气息弥漫其中。

冼基社区

所谓“基”,其实就是堤岸的意思。唐宋年间西关大部分地区是浅海区,随着人们对在这片区域进行开发,建起了不少房屋。为了防洪排涝保护家园,人们便修筑了不少堤岸,而在这些堤岸上建起的街巷大多带有“基”这个字眼。而“冼”是由于这里曾是岭南冼氏在广州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据记载,仅明朝万历年间,江西布政司参政冼懋章一族人就至少有两三百人在此地聚居。

到了明末清初,西关的冼基和洞神坊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中医街”。数十家中医馆聚集了大量的名医,各有各的绝活,涉及妇科、儿科、眼科、疮科等等,因此这条街上曾挤满了慕名前来求医的患者。

而在这云云医馆当中,被人们所熟知的,当属孙中山先生开办的东西药局。1893年,在澳门开办中西医局的孙中山,回到广州,在好友陈少白的协助下,在此地开设东西药局。孙中山每天在局应诊,无论贫富,在广州的官绅和老百姓中,几乎没有不知道孙逸仙医师的大名。孙中山通过行医赠诊,结识了会党人士,借行医以联络同志,因此可以说,东西药局是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据点之一,有学者甚至认为,第一次广州起义便是在这里开始谋划的。

抗战期间,在冼基开医馆的医生大都逃难外迁,广州解放后,这些医馆逐渐迁往和平路开业。如今的冼基社区,已难觅传统的中医馆,甚至东西药局也无法确认位置(一说是冼基东33号及之一、之二、之三,一说是冼基西15号),这里变成了一条幽静的麻石街,各式西关大屋林立,少了些人来人往的喧嚣,多了份平淡生活的安静。

十三甫路(第十三甫)

十三甫路以及珠玑路、和平西路、大同路、第十甫路围成的区域,就是第十三甫大致的所在位置。

罗惠良医药馆十三甫路35号

二楼悬挂着一幅招牌,上面清晰可见“罗惠良医药”几个大字,同时上方的满洲窗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虽然如今成为了废品回收站,但罗惠良医药馆仍隐约流露出民国时代的韵味。

老威西药房十八甫路70号

广州著名的西药房之一,老店位于汉民北路(现北京路财厅附近),该店为总行。

老威西药房除了售卖气痛散(止痛解郁,消滞健胃)等西药外,还兼营药品注射。

光和药行十八甫路82号

最具特色的商品就是由马颂羲先生创制的光和熊胆油。药油以薄荷油、冬青油浸泡熊胆而成,具有清热明目,对无名红肿和伤风感冒特别有效。

马先生除经营药行外,还经营眼镜生意,当时用一副眼镜的标识作为熊胆油的注册商标。后来由于国家政策原因,光和熊胆油停止生产。

如今该建筑顶部上,还能隐约看到两个大字 — 光和。

奇和堂药局十八甫路102号

广东民族工业先驱者之一的陈启沅先生第五子陈竹君,于1895年创办奇和堂药局。据说,当年药局正门牌匾上“奇和堂药局”是由黎元洪亲题。

陈竹君引进西方的牛痘免疫技术,为广州民众预防天花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时,奇和堂药局二楼阳台的中间两圆柱曾分别雕有“始创牛痘种”和“豆蔻油”字样,阳台东侧墙上还刻有豆蔻油在巴拿马获得的奖章。此外,他创制的气痛散,除在本土大受欢迎,还一度远销海外。

1956年,奇和堂药局并入马百良联合制药厂。

如今的奇和堂药局可以用破败来形容。一楼大门紧锁,二楼加建的防盗网格外违和,无论是正门牌匾还是雕刻的字样及图案,在岁月无声的洗礼下,荡然无存。

福胜庵十八甫路福安街17号

始建于1800年的福胜庵是当时古广州城外,一座规模较大的女众道场。原址位于清平路糖房直街(该街道已不存在)内,后因城市规划进行旧城改造而征用拆除。现址为重建后的庵堂。

可能由于接近傍晚时分,前来参拜的信众并不多,几位可能是附近街坊的信众走出庵堂,简单而又愉悦地讨论了下晚饭以及明天再次聚会的计划后,便各奔东西。站在不大的庵堂门前,我陷入了沉思,信仰其实就是一种心灵寄托,即便生活有时候是如此的艰难和乏味,但仍然能发现它更为美好的一面。

连珠巷(珠玑路璇莹烟酒旁)

巷中有一间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银行会馆,当时的银号老板们认为“以水为财”,便将会馆选在了这条原是水浸街的连珠巷内。

银行会馆连珠巷18号

始建于1675年的银行会馆,是当时广州众多银号自行捐资建立的行业工会,主要职能是共同订立行规,维护同行利益和限制不正当竞争。会馆后来经过了多次较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建,最辉煌时会馆有三路四进,面积约2000㎡,比当时的锦纶会馆更加气派。

民国后,银行会馆一直作为学校用地,从珠玑路小学到如今的詹天佑小学(珠玑路校区)。

穿过一座饱含风霜的门楼 — “履中”(意为躬行中庸之道。会馆两侧均有一座门楼,另一座已看不清字样,据说是写着“含弘”,意为包容博厚),来到这座300多岁的银行会馆门前。由于是周末大门紧锁,只能从门缝间窥探其中,大厅的封檐板以及多条顶梁柱,即使只是管中窥豹,也能想象它整体的气势。据说,当时银行老板都会在作为会议室的这个大厅,共商议事。

四大会馆

广州曾有四大行业会馆,它们分别是银行会馆、锦纶会馆、粤剧会馆、钟表会馆,其中钟表、锦纶和银行三大会馆是“十三行”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证,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见证。

光雅里

明清时期,这里是较具规模的陶瓷交易市场,经由附近的十四甫码头流通和集散,因粤语里将陶瓷叫做缸瓦,所以将这个地方称为缸瓦栏。

同治年间,缸瓦贸易逐渐式微,这里转型为仪仗专业街。当时人们追求文雅,而“缸瓦”与“光雅”在粤语里同音,因此这里改称为光雅里。

街内有丧葬仪仗铺、婚嫁仪仗铺等。据说当时光雅里的仪仗铺垄断了西关所有丧事仪式,西关有句俗语“光雅里的仪仗铺,多过满街猪肉佬”,充分反映了当时光雅里仪仗铺聚堆的盛况。

光雅里的仪仗铺除了承办红白二事外,还为近郊农村迎神打醮的会景仪仗效力,如天官诞、二天后诞、龙母诞和关帝诞等。

如今的光雅里变化极大,当年的仪仗业已消失,成为了小食快餐店的落脚点。

第十甫路第十甫

第十甫大致的所在位置。

第十甫路部分纳入到上下九步行街内。在这里有鼎鼎大名的陶陶居、莲香楼、欧成记面食、南信牛奶、趣香饼家等等,可谓闻香食(十)甫。

陶陶居第十甫路20号

创建超过140年的“陶陶居”,是广州唯一以“居”命名的“老字号”茶楼,同是也是当时乃至现在广州较有名气的茶楼。在陶陶居里,留下了不少文人学者的踪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中国当代作家巴金、著名小说家陈残云以及现代杰出画家刘海粟等人,都曾是座上客。

如今的陶陶居装修方面保留了一定的岭南风格,同时又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古色古香而不失灵动。

在陶陶居点上传统的点心,烧卖、虾饺、艇仔粥、糯米鸡、春卷......回味那份广府人的味道。

天宝金铺第十甫路28、30号

琳琅摄影店第十甫路39号

创立于1947年,是西关一带比较有名的摄影店,1997年扩大业务更名为“琳琅法国婚纱摄影世界,是当时荔湾区最大的一间摄影店,优质的服务和先进的冲扩设备及技术,在市民中获得了非常多的好评。后来因经营的变化而转营。

湛露直街(第十甫路40号旁)

清同治年间,这里曾是状元梁耀枢住过的地方,据说梁耀枢相比附近丛桂路文人学者,更具文采,故有“丛桂有坊含湛露”,此街巷因此而得名。

敬仁堂第十甫路42、44号

南信牛奶甜品专家第十甫路47号

作为广州甜品界的代表之一,拥有86年历史的南信,可以说是佼佼者了。过去,南信专门经营甜品,主打出品就是“南信双皮奶”和“南信姜撞奶”,时至今日,南信已增加经营咸品,包括云吞面、牛三星、粥品、拉肠等。

安乐堂第十甫路58号

济昌堂第十甫路66号

莲香楼第十甫路67号

作为公认的莲蓉创制者,莲香楼受之无愧。已有131年历史的莲香楼,其前身是陈维清师傅创建的连香糕酥馆,专门出品以莲蓉作为馅料的糕饼而受大众欢迎。莲蓉月饼更成为了后来广式月饼的雏形,坊间曾流传一句话:没有莲香楼月饼,就没有广式月饼。

连登巷第十甫路69号旁

清朝康熙年间,吴孟旦、吴子秋两兄弟在在乡试中取得头名,贡生胡金竹为他们连登金榜题名。后人将他们居住的地方命名为连登巷,寓意年年登科以示敬仰。

趣香饼家第十甫路97号

来自敬义信饼家的四位掌柜,罗振球、钟信甫、何良民、罗松发于1938年创立趣香饼家,“趣香”寓意他们所制作的饼食又脆又香。

起初趣香经营的品种不多且面对的群体主要是饼家,1943年,趣香开始自设工场,经营的品种与生产规模得到扩大,包括中国传统节日食品,煎堆、油角、年糕、粽子、月饼等等,其生产的月饼更是让趣香一度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当时聘请了中国特级糕点师韩发坐镇趣香,其创作的广式月饼大受欢迎,以至于每逢中秋佳节,十甫路都排起了两条人龙买月饼,一条是莲香楼、另一条是趣香。由于韩发不时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传授广式月饼制作技术,趣香被称为广式月饼的黄埔军校。

因经营品种众多且有特色,趣香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包括粤剧名伶新马师曾、陈锦棠、何非凡等达官贵人前来帮衬。

作为广州市认定第一批“老字号企业”之一,也是被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之一,如今也与不少本土老字号一样,面临着经营上巨大的压力。店内的空间并不大,恢复老铺原貌一直是趣香的发展目标,但愿政府可以多出台对老字号企业的政策扶持,让文化得以继续传承,让特色得以持续发挥。

平安大戏院第十甫路125号

建于1951年的平安的戏院,以粤剧演出为主。1972年了增加电影放映经营,由于当时市内能放映电影的地方不多,每当准备有电影上映时,这里都会门庭若市,甚至要提前1至2天才能买到心仪的电影票。

如今的平安大戏院每月都会有演出活动,以比较适合亲子家庭一同观看的歌舞童话剧为主,同时也由于票价便宜实惠,深受周围街坊的欢迎。

西如茶楼第十甫路159、161、163号

如字号茶楼之一,定位为上等茶楼,其创办人是曾于光绪年间,开设惠如楼、莲香楼等茶楼的谭新义。

当时西如茶楼实行惠如楼的经营方式,楼下经营饼食,楼上茶座,主打干蒸烧卖、虾饺和伦教糕。

如今的西如茶楼,一楼变成了品牌服饰店,二楼及以上变成了新华书店。从上等人士出入到开放成平民化,历史总会不知不觉中,时过境迁。

皇上皇(下九路1-3号)

始创于1940年的皇上皇,是广式腊味的重要代表品牌,同时也是首创同一店铺从事三种行业经营的品牌。

皇上皇的腊味制品家喻户晓,其用料纯正、肉质鲜美、质量稳定,深受人们的喜爱,加上创始人谢昌重视广告宣传,皇上皇虽不是广州最早的腊味品牌,但却成为了行业内发展较快的佼佼者,据说,曾一度达到每天销售五六百斤干货的业绩。

皇上皇曾经制作过冰品,主要生产雪糕、雪条并开展批发业务,冰品利润占皇上皇全年利润的60%以上。

此外,皇上皇还曾利用腊味制作的副产品油料制作肥皂,这种“循环经济”的模式,成为了其总体收益来源的一部分。

如今皇上皇的制品,仍是老广逢年过节送礼的佳品,也是五湖四海的游客,到广州必购的传统手信之一。

何安记(下九路10号)

天喜堂/秀丽楼(下九路24 - 32号(双号))

由林肇春医师于1905年在香港荷李活道创立,专营妇科药品,其中独家研制出的天喜堂调经丸驰名海外。

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天喜堂的1、2、4楼成为了何济公制药厂。何济公的名牌成药解热止痛散,由创始人何福庆于1936年创制,由于疗效迅速有效,坊间便流传着“何济公、何济公,止痛唔使(不用)五分钟”的美誉。

1958年,制药厂的化工车间失火,年青女工向秀丽不顾个人安危,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烈火的蔓延,阻止了一场爆炸事故的发生。但她全身烧伤面积超过60%,历经30多天的全力抢救,因伤势过重去世,年仅26岁。195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向秀丽为革命烈士。1982年,该建筑被命名为“秀丽楼”。

星泉里(下九路25号旁)

唐代都督刘巨麟为人正直清廉,也很关心百姓的生活。有一年广州适逢大旱,为解决他们的饮用水问题,他带领众人开凿了4个水井,分别为“日井”“月井”“星井”“乾明井”,星井因在此街中,故得名星泉里。

妇儿公司(下九路31号)

创立于1956年的妇儿公司,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家主营妇女儿童用品的特设商店之一,也是中国华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家妇女儿童用品专营企业。

妇儿公司遵循“服务于妇女儿童,造福于妇女儿童”的宗旨,从儿童(0—14岁)的吃、穿、玩到学习用品一应俱全,主要经营鞋帽、日用化妆品、文具、儿童玩具、等15000多种妇儿用品。

文澜巷下九路33号旁

其名称源于巷内原有建于1810年的文澜书院。

1810年,由十三行商人捐资兴办的“清濠公所”,负责管理疏通西濠涌的事务。公所由十三间大屋组成,大屋除公所使用外,其余的出租,租金全部用作清濠的费用。

同年,公所被扩建,改名为“文澜书院”,此时,书院除承担清濠的责任外,还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以及达官贵人聚会的场所,同时也是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的“高级会所”。当时要想成为文澜书院的会员,都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或者秀才以上级别的人士,这使得很多人为了能进入,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文澜书院后来设有书塾,举人方媚白等人设教于此。1820年两广总督阮文在此设立著名的“学海堂”。

文澜书院还见证了那场100年前的革命。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宣告独立脱离清廷,当时各界代表再次在文澜书院开会,宣告独立脱离清廷,并在门前竖起广东独立大旗。

后来,因被查出内部重要人员贪污舞弊,所有文澜书院的产业被拍卖,从此这个百年书院不复存在。如今的文澜巷没有了书院的痕迹,有的是市井的气息。

鹤鸣鞋帽商店(下九路39、41号)

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崛起的著名鞋帽商店。1948年,由杨抚生在广州市下九路开办鹤鸣鞋帽商店第八分店。

起初,这里的商品大多从上海运来,主要面向本地的富贵人家。1949年后,“鹤鸣”逐渐面向普通市民,除经营皮鞋外,还经营婴儿鞋、童鞋、布鞋等。1993年,“鹤鸣”合并新盛百货店、美施鞋店,成立鹤鸣鞋业公司,走连锁式经营道路。由于经营有方,一度成为西关最有名气的专业鞋帽商店。

如今“鹤鸣”已经迁出了下九路,但另一个传统老字号 - 莲香楼,将继续在这里传承着“鹤鸣”的经营态度。

西来正街(下九路55号)

西来正街正是当初上岸后达摩祖师经过的路,因此可以发现在其周边一些街巷名都冠以“西来”二字,如西来西街、西来北街等等,这片区域被统称为“西来初地”。

西来古岸石碑(下九路西来正街街口)

“西来古岸石碑”就是为纪念达摩祖师来华传教,最初的登陆地点而设立的。当年广州的珠江水面比现在宽很多,石碑附近有一个叫绣衣坊的码头,公元6世纪20年代,禅师达摩为了传播佛教,从印度远渡重洋,经过三年时间到达广州。

三凤粉庄(下九路57号)

创立于1905年的三凤粉庄,是当时广州知名的胭脂水粉生产商,主要销售美容用品,深受女性朋友的喜爱。据说当时该建筑首层铺面被用作销售,其他楼层则作为生产作坊,顶楼主要利用阳光来晒干粉饼。

30年代初,三凤粉庄将家族生意重心转向香港,成立三凤化妆品有限公司,产品一度畅销东南亚。

后记

幸好在本轮广州疫情前多次前往荔湾西关进行拍摄,才能呈现给大家如今的内容,希望疫情后能再次亲身实地感受浓厚的西关风情。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给你分享其他荔湾西关的故事,预计推出时间将在2021年7月中上旬,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1】卜松竹.《清平市场:那属于广州的本草香》

【2】陆华廷.《清平市场30年的回忆》

【3】杜展鹏.《广州陈塘东堤“烟花”史话》

【4】冯明泉.《富有地方特色的广州茶楼业》

【5】王智汛.《原来广州曾经有条“中医街” 就在荔湾》

【6】肖桂来.《银号想多发财选“水浸街”建会馆》

【7】汪晶晶、黄永欣.《皇上皇 腊味之王几度完美转身》

【8】广州旅游百科.《妇儿用品公司》

【9】王月华.《两百年前西瓜园旁 出现高级文化沙龙》

【10】宋金绪.《文澜书院:以公益而兴,因公益而亡》

【11】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 http://www./index.aspx

【12】冯璐赟.《趣香饼家:广式月饼中的“黄埔军校”》

选题 | 沉迷于挖大坑而不能自拔的 随镜而行

拍摄 | 在日晒雨淋中狂练铁臂神功的 随镜而行

文案 | 拥有成为生发水广告代言人巨大潜力的 随镜而行

校对 | 被睡魔附身要用牙签把眼皮撑起来的 Anita

# 今日话题 #

你对荔湾西关的印象是怎样的?你在荔湾西关经历过什么有趣好玩的事情?来留言区跟我们聊聊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