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豪刘禹锡(第三集)

 启书有益 2021-06-19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阅读本集前,可能有必要复习前面的剧情(点击下列链接前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豪刘禹锡(第一集)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豪刘禹锡(第二集)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豪刘禹锡(第三集)

于是,刘禹锡只好风雨兼程地到郎州(湖南常德)上任。

这个朗州当时还不是风景区,环境恶劣得背时,白天都能看见虎狼出没,条件很差,人口也不多,十分需要开发性建设。

按照当时的政治待遇,虽然刘禹锡官职不大,但可以分配三间三厢的房子。这个知县李趵是个实在人,觉得应该在人家落难的时候拉一把。他果断安排了一套位于城南江边的七居室大房子。

知县的想法是,你现在如此倒霉,我关键时刻帮了你,你总得想办法感谢我才对。明显的动机不纯。

没想到,刘禹锡一家搬进去好几天,木有动静,丝毫没有来感谢的意思。反而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郎州思争辩”。

知县很生气,感觉这人完全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懂“音乐”,决定“点拨”一下。于是,安排人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城南迁到城北,面积由七间减少到三间。

本以为刘禹锡能够翻然悔悟,晓得自己该“做啥”,却没想到,他不但依然没懂起形势,反而在门上贴了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完全没把这个知县当回事啊!知县彻底生气了。这回打算欺负一把。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城中,这回的房子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

原本以为刘禹锡会郁闷,然后主动过来求情,然后有所表示。却不料几天没动静,几个月也没动静。知县坐不住了,派人过去一看,刘禹锡竟然在家和文人墨客喝酒唱歌,完全没有一点郁闷迹象。

他甚至还在门前石头上,写了一首《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位知县彻底蒙圈,继而气得半死。他完全没想到,这种落魄的文人,竟然还有着如此坚毅的气节和胸怀。

话说这郎州,属于湘江的流经之地。三月的某日,群众自发聚集,对湘水之神进行祭祀。

而湘水之神,就是远古舜帝的娥皇、女英两位妃子。舜帝外出检查工作,因公殉职。娥皇、女英在湘江边听闻噩耗,伤心不已。眼泪滴在竹子上,染上点点泪痕,遂为湘妃竹。二位妃子投水自尽,化为湘水之神。

听了群众对于故事背景的深刻阐述后,刘禹锡感慨不已。一蹴而就,写下了二首《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雾至今愁。

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这两首诗,不止是献给潇湘神,同时也是献给失意的自己。

本来以为一段时间风波过去,就能翻身。刘禹锡也随时和当年的兄弟们保持着联系。但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多半遭狗日的有关领导给搞忘了!

谁也没想到,竟然在郎州这个神奇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

曾经真的以为人生就这样了,平静的心却依然还有浪潮。刘禹锡不相信人生如此狗血。但又能怎么办呢?

机会等了很久,还是终于来了。

大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朝廷似乎良心发现,突然来了一道诏书,要求刘禹锡、柳宗元回帝都复命,说是有重要工作安排。

二人怀着十分激动和期望的心情,结伴而行。从当年的十二月一直走到了第二年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的二月,才到达长安附近。

眼底长安啊!刘禹锡十分激动,更十分高兴。写了发了一个朋友圈《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为啥名字这么长):

云雨江湘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

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

在诗中,刘禹锡以“卧龙”自比,以“蹑仙踪”即重返尚书省当郎官自期,以“十年”被贬的痛苦来衬托“今夜”闻钟的兴奋。总的意思是表达一个意思:受苦终于过去,这次多半有搞头!

到达长安后,刘禹锡终于见到了曾经一起搞事的难兄难弟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发了一个朋友圈《阙下口号呈柳仪曹》:

彩仗神旗猎晓风,鸡人一唱鼓蓬蓬。

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他们想把逝去的岁月补回来,尽快地实现自己的报国宏愿。他们的心灵虽然受到很深的创伤,但不忘初心,打算砥砺前行。

这年三月,刘禹锡同柳宗元等到达去长安玄都观,主要目的是看花。刘禹锡见玄都观里桃花满园,触景生情,写了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是一首十分好的诗。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前两句是写实。大唐时候,长安有春天看花的风俗。暮春时节,长安居民观赏牡丹,“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刘禹锡有《牡丹》诗,白居易有《买花》诗,李贺有《牡丹种曲》,都写到唐人重牡丹的风气。尽管桃花也吸引了很多人围观,但花品始终不高。

然鹅,后两句就开始不对劲了,大有戏谑、讽刺之意。以桃花来比喻权贵,已经表达了轻蔑的概念,而且还讽刺他们是在排挤自己出朝的悄况下才被提拔起来的(你几爷子那么牛逼,不还是在我离开后才起来的么)。

这首诗一发表不打紧,负面评价如潮,删帖都搞不赢。本来是一个文学问题,充其量是一个哲学问题,现在被生生地搞成了政治问题。

绝大多数人,包括皇帝,都对刘禹锡各种不安逸。你一个人牛逼完了,能干完了,我大唐真就没人了么?

这一年三月底,朝廷的调令和人士安排终于定妥:以虔州司马韩泰为漳州刺史,以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饶州司马韩晔为汀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台州司马陈谏为封州刺史。

这些当年被政治打压的干部们都被重新召回而又复出,到底是啥情况呢?

据《资治通鉴》卷二三九《唐纪》五十五:“王叔文之党坐滴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大概意思是,这些人差不多被惩罚性调动工作已经十年,他们都是些很有文化的人,舆论影响不好,朝廷还是想慢慢启用,于是都召回来。结果有不少高级干部烧壳子说要不得,于是皇帝做了一个决定,都提拔,但都往远处调。

这特么是啥意思呢?皇帝为了消除舆论影响,给大家都升官,给你们全部整成县长、市长,但往条件差的地方安排,越远越好那种。看你几爷子闹哪样。

大家获得调令后,十分郁闷。但又能咋整呢?收拾收拾,上班去吧。

播州是贵州遵义,当时群众总数不到五百户,荒凉得背时。当时,刘禹锡的母亲年老多病,风烛残年,无法随同儿子前往。刘禹锡一筹莫展。关键时刻,柳宗元站出来说:“播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意思是说,我愿意和刘禹锡换。

御史中丞裴度与刘禹锡的母家素有交谊,他也向宪宗进言,说这种安排要不得,这种安排,不是让人生离死别么?人家会骂你残酷、没人情味的!皇帝考虑了一下,道理是这个道理。于是同意让刘禹锡改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又和柳宗元一道,前往上班。两人在衡阳分手,相互劝慰了几句,兄弟莫焦,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工作慢慢搞,机会总会有的。还相互赠诗。

柳宗元送给了刘禹锡一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意思很直白,就是说:兄弟,以后莫要乱发朋友圈了,容易惹祸啊。有啥子事情,各人隐到起,莫随便开腔。

刘禹锡回复了一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分手以后,以后再也没有见面,竟然成为永诀。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