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有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明古籍之积善之方(上)

 启书有益 2021-06-19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阅读本文前,可能有必要复习前面几篇(点击链接前往):

(启书原创)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明古籍之立命之学(上)

(启书原创)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明古籍之立命之学(下)

(启书原创)获福远祸,先须改过——明古籍之改过之法(上)

(启书原创)获福远祸,先须改过——明古籍之改过之法(下)

《易经》有句名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说,那些积德行善的家庭,一定会有很多喜庆的事情。当年,有颜氏人家,打算要把女儿许配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陈述理由的时候,他们把孔家这些年所作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讲出来,最后形成一个总结,认为孔家祖先所积的德,多且长久,所以孔家的子孙,将来必定会大发。孔子曾经称赞舜的孝,是不平凡的孝。孔子说:像舜这样孝顺父母,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并且他世世代代子孙还可以保住他的福德,永远不会败落。上述这两个案例,这都是非常确实的说法。

从前,有一位当过少师的人,名叫杨荣,福建建宁人。他家世代以摆渡为生。某天,因为长时间暴雨,溪水满涨,水势汹涌横冲直撞,导致民房毁坏严重,被淹死的人顺著水势一直流走。其他的船夫都争先恐后地去打捞水中漂来的各种财物,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专门去救水里漂来的灾民,而财物一件都不捞,老乡们都偷笑他们是傻瓜。在杨荣的父亲出生后,家道也渐渐的宽裕了。后来,有一位神仙化做道士的模样,向杨荣的父亲说:你的祖父和父亲,都积了许多阴德,他们的子孙应该发达做大官。你们可以将你的父亲葬在某一个地方。杨荣的父亲听了,就照道士所指定的地方,把他的祖父和父亲葬下。这座坟,就是现在大家所知道的白兔坟。后来杨荣出生,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一直做官,最后做到了三公里面的少师。因为工作搞得好,皇帝还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与他一样的官位。而且杨荣的后代子孙,都非常兴旺,一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贤能之士。

在浙江宁波,有个人叫做杨自惩,开始的时候,在县政府当秘书。这个人心地非常厚道,而且守法公平,做事公正。当时的县长,为人十分严厉。有一次偶然打了一个囚犯,一直打到血流到地上,这县长还是十分发火。杨自惩就跪下,替囚犯求情,请县长宽谅那个囚犯。县官说:你求情,本来应该给个面子,但是这个囚犯,不守法律,违背道理,让我十分生气。

杨自惩一边磕头一边说:现在的政治生态很差,在朝廷中已经没有是非可言了,政治一片黑暗、贪污、腐败,人心散失已经很久了,审问案件若是审出实情,尚且应该替他们伤心,可怜他们不明事理,误蹈法网,不可以因为审出了案情,就欢喜。若是存心欢喜,恐怕会把案件忽略弄错。若是生气,又恐怕犯人受不住打,勉强招认,容易冤枉人。既然欢喜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发火呢?那县官听了杨自惩的话,非常感动,面容立即和缓下来,不再发怒了。

这位杨自惩,其实是一个贫困户。但是他虽然穷,别人送他东西,他一概不肯接受。碰到囚犯缺粮,他却常用许多方法去弄一些米来,救济他们。某天来了几个新囚犯,没有东西吃,非常饿,他自己家里刚巧也欠米。若是拿来给囚犯吃,那么自己家人就没得吃了。如果只顾自己吃,那么囚犯又饿得很可怜。十分纠结的情况下,他便同妻子商量。

妻子问他:犯人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他答:从杭州来的。沿途挨饿,脸上饿得没有一点血色;就像一种又青又黄的菜色,几乎可以用手捧起来。

于是,妻子就同意了他的建议。两夫妇就把自己所存的一些米,用来煮稀饭给新来的囚犯吃。后来,他们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守陈,小的叫守址,两兄弟作官一直做到南北吏部侍郎。大孙子做到刑部侍郎,小孙子也做到四川按察使。两个儿子,两个孙子,都是名臣。当今的两个名人楚亭和德政,也都是杨自惩的后代。

当年,在明朝英宗正统年间,有一个土匪头子,名叫邓茂七,他在福建一带造反搞事。福建的读书人和老百姓,跟随他一起造反的很多。皇帝起用曾经担任都御使的鄞县人张楷去搜剿。张都宪用计策把邓茂七捉住了。后来张都宪又派了福建布政司的一位谢都事,去搜查捉拿剩下的土匪,明确要求,捉到就杀。但是谢都事不肯乱杀,怕杀错人。便向各处寻找依附贼党的名册,凡是查出来没有依附贼党,不在名册里的人。就暗中给他们一面白布小旗,约定在搜查贼党的官兵到的那天,把这面白布小旗插在家门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同时,他还禁止官兵乱杀。他的这种做法,避免了一万多人冤枉惨死。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中了状元,官做到宰相。而且他的孙子谢丕,也中了探花。

福建浦田县的林家,上辈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欢做善事,时常用米粉做粉团给穷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给,脸上没有表现出一点厌烦的样子。有一位仙人,变作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讨六、七个粉团。老太太每天给他,一连三年,每天都是这样的布施,没有厌倦过,仙人晓得她作善事的诚心,就向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要怎样报答你呢?这样吧,你家后面有一块地,若是你死后葬在这块地上,将来子孙有官爵领国家财政工资的,就会像一升麻子那样的多。

后来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儿子依照仙人的指示,把老太太安葬下去。结果显示,林家子孙第一代发科甲的,就有九人。后来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因此,福建省竟有一句“如果没有姓林的人去赴考,就不能发榜”的传言。

太史冯琢庵的父亲,当年还在县学里做秀才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清早,在上学路上,碰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用手摸摸,已经几乎快要冻死了。冯老先生马上就把自己穿的皮袍,脱下来替他穿上。并且还扶他到家里,把他救醒。冯老先生后来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天神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是完全出自一片至诚的心,所以我要派宋朝文武全才贤能宰相韩琦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儿子。等到后来琢庵出生,就命名叫作冯琦。

在浙江台州,有一位叫做应大猷的尚书,他壮年时在山中读书。夜间,鬼常聚在一起鬼喊鬼叫,吓唬人,只有应大猷十分淡定,不怕鬼叫。有一夜,他听到一个鬼说:有一个妇人,因为丈夫出远门作客,好久没回来,她的公婆判断儿子可能已经死了,所以就逼她改嫁。但是这个妇人要守节,不肯改嫁。所以明天夜里,她要在这里上吊,我终于可以找到一个替身了。

应大猷听到这话后,偷偷的把自己的田卖了,得到四两银子,并写了一封假托这位妇人丈夫的信,给寄回家。其父母看了信以后,因为笔迹不像,就怀疑信是假的。但后来他们分析认为,信可以假,但银子不假。一定是儿子很平安,才会把银子寄回来。

他们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不再逼媳妇改嫁了。后来他们的儿子回来了,这对夫妇就得以保全,像从前新婚时一样,好好过日子。

隔天晚上,应大猷又听到那个鬼说:我本来可以找到替身了,那知道被这个秀才坏了我的事。

旁边一个鬼说:你为什么不害死他呢?

那个鬼说:天帝因为这个人心好,有阴德,已经派他去做阴德尚书了,我还有啥办法能害他呢?

应大猷听了这两个鬼所讲的话后,就更加努力,更加发心,善事一天天做,功德也一天天增加。遇到荒年时,每次都捐米谷救人。碰到亲戚有急难,他一定想尽办法帮助人家渡过难关。碰到蛮不讲理的人,或不如意的事,总会反省,责备自己有过失,心平气和地接受事实。所以,应大猷能够这样为人处世,他的子孙得到功名官位的,一直到现在都有很多。

在江苏省常熟,有一位徐凤竹先生,他父亲本来就很富有。偶然碰到了荒年,就先把他应收的田租,完全捐掉,作全县有田的人的榜样。同时又把稻谷分了,去救济穷人。有一天夜里,他听到有一群鬼在门口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出秀才,要做到举人郎!

那些鬼连续不断的呼叫,夜夜不停。这一年,徐凤竹去参加乡试,果然考中了举人。他的父亲因此更加高兴,努力不倦地做善事、积功德。同时又修桥铺路,施斋饭供养出家人。碰到缺米缺衣的人,也接济他们;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无不尽心的去做。后来他又听到鬼在门前唱 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出举人,做官直做到都堂!结果,徐凤竹官做到了两浙巡抚。

在浙江嘉兴,有一位叫屠康僖的人,起初在刑部里做主事,夜里就住在监狱里。他通过仔细盘问囚犯,结果发现没罪而被冤枉的,有不少人。但是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功劳,而是秘密地把这件事,上公文告诉了刑部堂官。

后来到了秋审的时候,刑部堂官把屠康僖所提供的话,拣些要点来审问囚犯。囚犯们都老老实实的向堂官供认,没有一个不服的。因此,堂官就把原来冤枉的,因为受刑不住被逼招认的,释放了十多人。一时间,京里的百姓,都称赞刑部尚书明察秋毫。

后来屠康僖又向堂官上了一份公文,说:在天子脚下,尚且有那么多被冤枉的人。那么全国这样大的地方,千千万万的百姓,哪会没有被冤枉的人呢?我建议,可以每五年再派一位减刑官,到各省去细查囚犯犯罪的实情,确实有罪的,定罪也要公平;若是冤枉的,应该翻案重审,减轻或者释放。

尚书代为上奏皇帝,皇帝也批准了这个建议。刚巧,屠康僖也被点名派在内。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天神告诉他说:你命里本来没有儿子,但是因为你提出减刑的建议,正与天心相合,所以上帝赐给你三个儿子,将来都可以做大官,穿紫袍,束金带。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应埙、应坤、应竣三个儿子,果然都作了高官。

嘉兴有一人,名包凭,字信之。他的父亲做过安徽池州府太守,有七个儿子,包凭最小。包凭被平湖县姓袁的人家招赘做女婿,和我父亲常常来往,交情很深。他的学问广博、才气很高,但是每次考试都考不中。于是,他开始注意对佛教、道教的学问进行研究分析。

有一天,他向东去卯湖游玩,偶然到了一处乡村的佛寺里,因为寺内房屋坏了,看见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露天而立,被雨淋得很湿。当时就打开钱包,有十两银子,就拿给这寺里的住持和尚,叫他修理寺院房屋。和尚告诉他说:修寺的工程大,银子少,预算不足,不能完工。

因此,他又拿了松江出产的布四匹,再捡竹箱里的七件衣服给和尚。这七件衣服里,有用麻织的料做的夹衣,是新做的。他的佣人劝他不要再送了。但是包凭说:只要观世音菩萨的圣像能够安好,不被雨淋,我就是赤身露体又有甚么关系呢?和尚听后,流着眼泪说:施送银两和衣服 布匹,还不是件难事,只是这一点诚心,十分不易啊!

后来房危房改造顺利完成,包凭就拉着父亲同游佛寺,并且住在寺中。那天晚上,包凭做了一个梦,梦到寺里的护法神来谢他说:你做了这些功德,你的儿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禄。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中了进士,做到高官。

在浙江嘉善县,有一人,叫做支立,他的父亲曾在县衙中的刑房当书办。有一个囚犯,因为被人冤枉陷害,判了死罪。支书办很可怜他,想要替他向上面求情,宽免他不死。那个囚犯晓得支书办的好意之后,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公的好意,我觉得很惭愧,没法报答。你明天请他到乡下来,你陪他一晚,他或者会感念这份情份,那么我就可能有活命的机会了。

他的妻子听了之后,边哭边答应了。到了明天,支书办到了乡下,囚犯的妻子就自己出来劝支书办喝酒,并且把他丈夫的意思,完全告诉了支书办。支书办坚决不同意接受,但还是尽全力替这个囚犯把案子平反了。后来,囚犯出狱,夫妻一起到支书办家里叩头拜谢说:您这样厚德的人,在近代实在是少有。现在您没有儿子,我有一个女儿,愿意送给您做扫地的小妾。这在情理上是可以说得通的。

支书办听了他的话,就预备了礼物,把这个囚犯的女儿迎娶为妾,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叫支立,才二十岁就中了举人,官做到翰林院的书记,后来支立的儿子叫做支高,支高的儿子叫支禄,都被保荐做州学县里的教官。而支禄的儿子叫支大纶,也考中了进士。

以上这十个故事,虽然每人所做的各不相同,不过行的都是一个善字。若是要再精细的加以分类,那么对于做善事来说,有真有假,有直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不是,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这种种都各有各的道理,都应该仔细辨别。若是做善事,而不知道考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夸自己做善事,做得怎样有功德,那么,这不是在做善事,而是在造孽。这样做,简直就是白费苦心,得不到一点益处!

那么,到底啥叫真假呢?从前元朝时,有几个读书人,去拜见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问说:佛家讲善恶的报应,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人到哪里,影子也到哪里,永不分离。这是说行善定有好报,造恶定有苦报,决不会不报。那为什么现在某人行善,他的子孙反而不兴旺?某人作恶,他的家反倒发达?佛说的报应,没有凭据啊。

中峰和尚回答说:平常人被世俗的见解所蒙蔽,这颗灵明的心,没有洗除干净,因此,法眼未开,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认为是恶的,真的恶行反算它是善的,这是常有的事情。并且看错了,还不恨自己颠颠倒倒,怎么反而抱怨天的报应错了呢?

大家又说: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那里会弄得相反呢?

中峰和尚听了之后,便叫他们把所认为是善的,恶的事情都说出来。一起研究下。

其中有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用礼貌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说:你说的不一定对喔!

另外一个读书人说:贪财、乱要钱是恶;不贪财,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说:你说的也不一定是对喔!

那些读书人,都把各人平时所看到的种种善恶的行为都讲出来,但是中峰和尚都说:不一定全对喔!

那几个读书人,因为他们所说的善恶,中峰和尚都说他们说得不对,所以就请问和尚:大师啊,究竟怎样才是善?怎样才是恶?你给解释一下。

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别人得到益处,那怕是骂人、打人,也都是善。而做有益于自己的事情,即便就是恭敬人、用礼貌待人,也都是恶。所以一个人做的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 只想到自己要得到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并且从良心上所发出来的善行,是真。只不过是照例做做就算了的,是假。还有,为善不求报答,不露痕迹,那么所做的善事,是真;但是为某一种目的,企图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这样的种种,自己都要仔细地思考。

那么,什么叫做端曲呢?现在的人,看见谨慎不倔强的人,大都称他是善人,而且很看重他。然而古时的圣贤,却是宁愿欣赏志气高,只向前进的人,或者是安分守己,不肯乱来的人。因为这种人,才有担当,有作为,可以教导他,使他上进。

至于那些看起来谨慎小心却是无用的好人,虽然在乡里,大家都喜欢他,但是因为这种人的个性软弱,随波逐流,没有志气,所以圣人一定要说,这种人是伤害道德的贼。这样看来,世俗人所说的善恶观念,分明是和圣人相反。

俗人说是善的,圣人反而说是恶;俗人说是恶的,圣人反而说是善。从这一个观念,推广到各种不同的事情来说,俗人所喜欢的,或者是不喜欢的,完全不同于圣人。那还有不错的吗?天地鬼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他们都和圣人的看法是一样的,而不和世俗人采取相同的看法。所以凡要积功德,绝对不可以被耳朵所喜欢的声音、眼睛所喜欢的景象所利用,而跟着感觉在走。必须要从起心动念隐微的地方,将自己的心,默默地洗涤清净,不可让邪恶的念头,污染了自己的心。

所以,全是救济世人的心,是直;如果存有一些讨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爱人的心,是直;如果有一丝一毫对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别人的心,是直;如果有一丝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这些都应该细细的去分辨。

那么,什么叫做阴阳呢?凡是一个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叫做阴德。有阴德的人,上天自然会知道并且会报酬他。有阳善的人,大家都晓得他,称赞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声,虽然也是福,但是名这个东西,为天地所忌,天地是不喜欢爱名之人的。只要看世界上享受极大名声的人,而他实际上没有功德,可以称配他所享受的名声,常会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横祸,一个人并没有过失差错,反倒被冤枉,无缘无故被人栽上恶名的人,他的子孙,常常会忽然间发达起来。这样看来,阴德和阳善的分别,真是十分细微,不可以不加以分辨啊!

那么,什么叫做是非呢?从前春秋时代的鲁国定有一条法律规定,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但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他很有钱,虽然也替人赎回被抓去的人回来,却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

他不肯接受赏金,纯粹是帮助他人,本意很好。但孔子听到之后,很不高兴的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凡是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后,能把风俗变好,可以教训和引导百姓做好人,这种事才可以做。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觉得爽快称心,就去做。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算是贪财,那么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一定要很有钱的人,才会去赎人。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