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七)

 启书有益 2021-06-19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如有必要复习故事背景,请把下列链接毛起点: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一)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二)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三)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四)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五)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六)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七)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八)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九)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一)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二)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三)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四)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五)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六)

十七

打造一支铁的部队,需要铁的纪律。苏轼深谙其道,但也不能没有适当的谋略。

他针对实际情况,修订工作制度,约束士兵的言行,违反者,严惩不贷。同时,还不失时机地裹挟人情。对于那种前来告密者,他不但处理举报对象,也处理举报人,军心明显稳定。

在调查清楚军队混乱是因为物资被贪腐的真相后,他处理了军中的“老虎”,改善了生活条件,修复了损毁的营房,为了争取项目资金,他亲自撰写了《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一千三百八十六字),详细列支了预算,精确到文。

在整顿正规军队的同时,他还组织民间武装力量。苏轼写了《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两篇,请求上级落实专项资金,支持和发展转达民兵组织弓箭社,提升战斗力,保家卫国。

苏轼的军事才能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大宋元祐八年(公元一千零九十三年),河北发生自然灾害,苏轼积极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赈灾。

这期间,哲宗皇帝开始逐渐成长。在他亲政后,开始重用“自己人”,把当年祖母重用的高级干部一个一个地清理、调离,开启了朝廷的大清洗、大整顿活动。实际上,开启了一个凭着自己喜好厌憎而随意妄为的路线斗争。

没办法,有权就是任性。

苏轼的弟弟苏辙,意识到了国家面临的政治危机,认为皇帝还是当年的学生,就毫不避讳地建言献策,劝说哲宗皇帝不要因为对高太后的私愤为理由,轻易动摇国家的大政方针,并批评皇帝不搞民主集中制,不和大臣商量,就随意发表攻击元祐政治的有关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

皇帝十分生气,虽然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仗义辩护,但没几天,苏辙还是接到了到汝州担任知州的调令,被清理出了朝堂。

御史台的干部开始弹劾苏轼,说他在那篇《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四百零七字)文章中写的所谓“凶人在位,民不奠居”,其实是在讽刺和隐射先帝,是严重的大不敬。尽管范纯仁依然出面辩护说这是典型的政治投机,但皇帝不予理会。以这个为理由,撤除了苏轼的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职务,把官阶降为承义郎,还取消了他皇帝老师的资格,贬为英州知州。

这一年四月,苏轼到英州上任。这位已经五十九岁的老人,竟然没有享受到迎送的待遇,想到要在路上颠簸四千多里,苏轼各种难过。路途艰难,交通十分不便。加之苏轼太过清廉,竟然无能力雇佣车马。

于是,他给哲宗皇帝写了一封《赴英州乞舟行狀》(五百七十七字),表达自己的难处和诉求。

他说自己的身体条件:“自闻命已来,忧悸成疾,两目昏障,仅分道路。左手不仁,右臂缓弱,六十之年,头童齿豁,疾病如此,理不久长。而所负罪名至重,上孤恩义,下愧平生,悸伤血气,忧隔饮食,所以疾病有加无瘳。”

他说自己的经济水平:“加以素来不善治生,禄赐所得,随手耗尽,道路之费,囊橐已空。臣本作陆行,日夜奔驰,速于赴任,而疾病若此,资用不继,英州接人,卒未能至,定州送人,不肯前去,雇人买马之资,无所从出。”

他希望皇帝念及八年的师生之情,放自己一马,免了这次岭外之行,最起码不要再把知州这一职务免掉:“窃伏思念得罪以来,三改谪命,圣恩保全,终付一郡。岂期圣主至仁至明,尚念八年经筵之旧臣,意欲全其性命乎?臣若强衰病之余生,犯三伏之毒暑,陆走炎荒四千余里,则僵仆中途,死于逆旅之下,理在不疑。”

如果换一个一般人,看见这种泣血求情的文章,都会滋生怜悯之心。而哲宗皇帝却不。他恨自己的祖母,现在只好把气发在苏轼这种被祖母赏识的人身上。苏轼的诉求,他仅仅批准了乘船这一项,其他的,维持原状。

六月份,御史台又有人把苏轼“讽刺和隐射先帝”的事情摆上桌面,说舆论认为,处罚太轻。于是,对苏轼的处罚又变为“责授宁远军节度使、惠州安置”,不久又变成“授建昌军节度使、惠州安置”,这下更惨了。

新上任的宰相章惇(普及知识,读敦)为了取得哲宗皇帝的信任,不停的顺着皇帝的思想搞事情。他带领杨畏、吕惠卿、蔡京、曾布等,将大清洗活动推向高潮。三十多位有声望的高级领导干部被逐出京城,遭到贬谪,甚至流放和关押进监狱。

他们想把这些大臣一次性搞定,永绝后患,但大宋皇室家法不允许杀害大臣,他们就在可能范围内,尽量把事情做大。

在途中的苏轼,接到了皇帝的圣旨,他看见写的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定州知州苏轼,前为翰林时,代拟圣旨,诽谤圣考,罪实不轻。若讥朕过失,亦何所不容,乃代子言低诬圣考,乖父子之恩,绝君臣之义,在于行路犹不戴天,顾视士民,复何面目?汝文足以惑众,辩足以饰非,然而自绝于君亲,又将谁态?念汝曾为朕师,姑谪贬英州知州。钦此。”

苏轼明白了,皇帝这是想让他死在岭南。

人生死不足惜,苏轼反而放下了。他安顿好家人子女,按照要求,泰然赴任。

一路上,他虽然满含优思,但思如泉涌。一路行,一路诗歌,比如咏九华石、咏秧马、咏庐山、咏湖亭。还有他的咏大庾岭《过大庾岭》: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

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宋哲宗绍圣元年(一千零九十四)年,十月二日,苏轼到达惠州。他发表了一个朋友圈《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苏轼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迎接。他已经不指望自己能够有当年苏武的运气,能够回到中原。既然来了,安排。

所幸,工作之余,朋友不少。这样的人生,其实别有乐趣。经常和市长詹范、博罗县令林忭(普及知识,读变)、定慧寺长老守钦等在一起喝酒吃饭。

苏轼已经逐渐适应了惠州的生活,他和当地干部群众混得很熟,基本上,只要差什么东西,都有人主动送来。看见朝廷局势一团混乱且每况愈下,苏轼已经基本上放弃了北归的想法,安之若素。

当地的荔枝,给苏轼带来了惊喜。他吃了后,忍不住写了一篇推销软文《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生活刚刚适应,苏轼竟然又接到了朝廷的诏令,被贬到儋州(普及知识,读丹)。原来,朝廷继续加大针对元祐干部的惩罚力度,苏轼在前段时间发表的《纵笔》,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惹毛了章惇: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狗日的,惹不起,躺着也中枪。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