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331)《子路篇》第14章,“冉子退朝….”

 挑灯看剑AAAAA 2021-06-20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冉子退朝(cháo)。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原文朗读】

【注释】

冉子退朝:“”本指国家的朝廷,这里指季氏议事的场所。冉有此时做季氏家的总管,并不是朝廷的官员。冉子退的是季氏家的私朝,而不是从国家的朝廷回来。

:晚。“”字上半部是“”,下半部是“”,太阳落山休息去了,由此引申出天黑、安息、休息、晚、迟等意思。

:政务,指国家大事。

:家事,与上面的“”相对。孔子对冉有故意混淆国家政务和大夫家具体事务的说法十分不满,告诫他不要把家事当成政务。

不吾以:不用我,“不以吾”的倒装句。以,任用。

:参与

【白话翻译】

冉有从季氏家下班来看老师,派头大得好像刚刚退朝。孔子问:“今天怎么这样晚呀?”冉有回答说:“有政务要处理。”孔子说:“你说的恐怕只是季氏的家务事吧。如果真有国政的话,现在虽然不用我做事了,但我身为国老,他们还是会告知我吧?”

【解读】

本章承接着上一章,在上一章中,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是说为政者首先要身正,才能处理好政事。如果自己身不正,如何正人呀!到了本章,就展现了一个反面的典型,那就是作为总理大臣的季康子自身不正,并顺带委婉地批评了冉有的不当之处。

这件事发生在孔子回国之后。在孔子周游列国的途中,季桓子死了,临死前他后悔把孔子气走了,便嘱咐儿子季康子把孔子请回来。季康子本来也想立即派人接回孔子,手下有人提醒季康子说,孔子是你老爸气走的,你现在贸然去接他,如果孔子不愿回来,你不是很没有面子么。我听说他的弟子冉有很有才干,不如先把冉有请回来,看看孔子的反应。就这样,季康子派人从孔子身边请回了冉有,委任他做了大总管。后来在冉有的建议下,季康子下决心隆重地从卫国把孔子迎接了回来,并拜孔子为“国老”,就是“总顾问”,有事请教请教,没有具体的官位,也没有什么实权。

 

冉有跟着季康子干得很好,季康子对冉有也非常满意,因为冉有基本上能忠实执行季康子所吩咐的事情。为此,冉有这几年没有少挨老师的骂,论语中有几处详细的记载,举几个例子。在《八佾篇第三》中,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zēng)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季康子身为大夫,祭拜泰山是僭越行为,只有天子和鲁君才有这个资格,孔子问冉有你咋不阻止他。

 

在《先进篇第十一》中,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冉有帮着季氏加高税收,趁机搜刮民脂民膏,气得孔子都不认这个学生了,号召弟子们鸣鼓而攻之。可作为冉有来说,夹在老师和总理大臣季康子之间,他也有难言之隐,看到老师如此生气,便来找老师解释。在《雍也篇第六》中,冉求曰:“非不说(yuè)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求对老师说,我不是不赞成老师的说法,但我实在是力不足呀。孔子听了,毫不客气的说“你不是力不足,力不足者,是到了半路实在筋疲力尽了才停下来,你是压根就不想去做,你这叫画地为牢”。

由此可见,虽然冉求在为政等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但常常还挨老师的痛骂,这是因为孔子对冉求的要求太高了,期望越高,要求就越严格。

那么这一次,冉求又被老师找出了什么毛病?鲁国的政权长期把控在以季氏为首的三家大夫手中,已经持续了一两百年,尤其是季氏家一直担当总理大臣。久而久之,季氏就把国家政事和自己的家事混淆了起来,常常在自己家里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这时候的冉有是季氏家的大总管,也深得季氏的信任,很多大事季氏都跟冉有商量,比如前面所说的“季氏旅于泰山”和“增加税收”这些大事。慢慢地,连冉有也分不清什么是家事什么是国政了。在本章的开头就写到“冉有退朝”,大家都知道,这个“”本指君王和国家的“朝廷”,冉有并不是国家官员,论语的编撰者这样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带有讽刺的味道,二是冉有也自以为参与的是国家政事,平日里常把“上朝、退朝”挂在嘴上,从下面他与老师的对话来看,确实是这样的。

 

想必冉有平时常往老师这里跑,早请示晚汇报,有一天来的比较晚。孔子随口一问“咋这么晚呀”,冉有回答说“有国家大事要商量”。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冉有是多么的自豪,他想让老师也表扬表扬自己有才干。孔子早就想敲打敲打冉有,这次可逮着机会了,但他还是压住了火气,淡淡地问道“你说的怕是季氏家的家事吧。如果真有国家大事,虽然我现在不管事,但我还是国老总顾问,他们总得来告诉我一声吧”。

在《论语》中有很多次提到了“上朝”和“退朝”,孔子当时身为鲁国的大司寇,是国家的大臣,大夫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在国家朝廷讨论国政。《乡党篇第十》“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其在宗庙朝廷,便便(pián)言,唯谨尔”,“朝(cháo),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如也。”“吉月,必朝(cháo)服而朝(cháo)。”在《宪问篇第十四》中,“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cháo)。

这就是本章这件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我们也刚刚还原了实际的场景,那么这段话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又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起码有两层含义。

其一,虽然孔子表面上批评的是冉有,其实是在批评季康子。作为国家的执政者,你首先要行得正,而你现在不把国君放在眼里,不把国家的制度放在眼里,那你如何让你的臣子们听你的话呀。这样一来,国家的政治就乱套了。在整个《论语》中,孔子对以季氏为首的三家大夫有过很多次抨击,大家可以汇总一下。

其二,告诫冉有要注意,并以此告诉人们不可拉大旗作虎皮。俗话说,“宰相门房三品官”,在高官的家里那怕是做个门客也觉得十分荣耀。冉有很夸张也很自负,无非是一些具体的事务,却硬要充起一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样子,装模作样地说有什么政务。虽然孔子是面带微笑且用很幽默的口吻,但却给冉有敲了一记警钟。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类似冉有这种作派的人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现在做官的人,什么位置最吃香呢?领导的秘书。秘书算个什么官?当然算不上官,只能算作“胥吏”,相当于旧时在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起码比他服务的领导小着一大截子。但你可别小看这侍候人的活儿,权力大得没边。你想见领导吗?先得过他这个门槛,职能颇有点像古代的门房。你想跑官买官给领导送礼吗?也得打他那儿过,又颇像古代衙门的师爷。这种特殊的位置把秘书推到了一个红得发紫的地步,俨然一个“二书记二市长”。把领导侍候舒服了,自然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处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如果能够洁身自好的话,还是能做点正经事的,也能给领导出点有益于民众的好点子,但如果其心术不正的话,其祸害社会的程度是无法想象的。

  •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