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子路篇(十四)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路第十三

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02

   释  解      

擅长政事治理的冉有成为了季氏的家臣。一天,他随从季氏一起去上朝,退朝回来已经很晚了。老师问:“今天随同季氏去上朝,怎么回来这么晚啊?”冉有说:“今天有政务商议,结束的很迟。”老师说:“你所说的'政务’是不应该称做'政务’的,政务本是光明磊落的天下人的事,是公务,你称其为'政务’就是名不正。而今季氏让你随同去上朝,所议之事必定是季氏的家事,而不是公事,是臣子家的私事。正确地说,应称其为'私事’吧。如果真的有政务商议,国君虽然不用我的'先之、正之、化之’的治理方略,但也会和大夫、国老们商议的。作为国老的我也应该有所听闻到的啊。”

03

   释  字     

《说文》:晏:天清也。从日安声。乌谏切。
《约注》 :晏:朱骏声曰:“《小尔雅·广言》:'晏,明也。’扬雄《羽猎赋》:'于是天清日晏。’注云:'无云之处也。’”舜徽按:汉赋以天清与日晏并举,明是二事。知晏字不当以天清为训也。窃疑晏、㬫本为一字,犹晄、旷二篆之比。原为正重文,今则分为二字矣。晏篆说解本作“星无云也。”㬫下但云:“或从燕。”自传写假借也;又用为晏安字,则妟之假借也。
《玉篇》:晏:于谏切。晚也。天清也。
汉字“晏”从日安声,从安,会天日晴朗没有风云之意,安亦表声。本义为日高天晴,引申指柔和,温和。安闲。又常被借为“旰”字,表示天色晚、晚、迟之义。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从政者的“正其身,正其人”的教导,让人们体悟仁德君子从政是按照既定的“先之,正之”目标的“正人”,而“正人”的前提是先“正其身”,让人们把握“正其身”是“正人”前提,“正人”是“正其身”的继续渐进。本章通过“有政”和“其事”的正名之辨,让人们把握“政”、“事”的“公”、“私”之“正”,体悟仁德行政者为政和从政的“先之、正之”。
擅长政事治理的冉有成为了季氏的家臣。一天,他随从季氏一起去上朝,退朝回来已经很晚了。老师问:“今天随同季氏去上朝,怎么回来这么晚啊?”冉有说:“今天有政务商议,结束的很迟。”老师说:“你所说的'政务’是不应该称做'政务’的,政务本是光明磊落的天下人的事,是公务,你称其为'政务’就是名不正。而今季氏让你随同去上朝,所议之事必定是季氏的家事,而不是公事,是臣子家的私事。正确地说,应称其为'私事’吧。如果真的有政务商议,国君虽然不用我的'先之、正之、化之’的治理方略,但也会和大夫、国老们商议的。作为国老的我也应该有所听闻到的啊。”
本章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对“冉子退朝”的正确解读。冉子所退之朝不是季氏之私朝,而是鲁君的公朝。退朝本是指君臣朝见,礼毕而退。朝是指君的公朝。如果是季氏的私朝,那么文本中就不会言说为“退朝”。因为冉有回答“有政”还遭孔子纠正批评,何况如此严重的僭越。何晏《论语集解义疏》:“周生烈曰至君也。'冉子尔时仕季氏,且上朝于鲁君,当是季氏,冉有从之朝鲁君也。’”此注当是。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冉有时为季氏宰。朝,季氏之私朝也。”当非。故我采纳了周生烈之注。二是注意政、事之别。政者正也,事者是也。政是公务,事是私事。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郑康成注“君之教令为政,臣之教令为事”。孔子政与事之辨,在于辨君、臣名分之别,在于正名。以让冉有把握正名乃为政之前提。三是“虽不吾以”不是“不用我”,而是“不用我的治国行政的方略”。因为从后面的“吾其与闻之”中可以看出,此时鲁国上下尊孔子为“国老”的,邦国的重大政务,还请孔子参与发表意见的,这怎么能说“不用我”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