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13-14【辉光日新1545】(“苟正其身矣”“冉子退朝”)一言一行里,都藏着你的人品和素质

 新文艺 2022-06-07 发布于山东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前人智慧

【原文】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注释】

朝:朝廷。或指鲁君的朝廷,或指季氏议事的场所。

晏:意为迟、晚。

不吾以:不用我。以,用。

与(yu):参与。

【翻译】

13.13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己,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

13.14

冉有从办公的地方回来,孔子说:“今天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呢?”冉有回答说“有政务。”孔子说:“那不过是一般性的事务罢了。如果是重要的政务,即使不用我,我还是会知道的。”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这两章的内容,或许就可以生动地阐释这段话。

第13章,“正其身”,当然包括端正、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辞、行为,如果领导者能够把“正其身”养成习惯、变成性格,那么,上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样的领导者从政,还会有什么问题呢?如果领导者不能“正其身”,上梁不正下梁歪,自己都不正,又怎么去正别人呢?举枉错诸直,拿着弯曲的去衡量直的,那些原本直的就会被认为是弯曲的、是异类而被打压,政令怎么会通顺、民众怎么会信服呢?

第14章,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对于冉有的才能,孔子原本是认可的;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有自认为搞经济建设,自己有能力有信心;要让他抓意识形态,那就请另请高明吧!是他真的抓礼乐的能力不足?还是另有隐情?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冉有自己辩解说是能力不足。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怼他:能力不足会半途而废,你是根本就没想去做,光说不练、阳奉阴违!孔子或许已经意识到,冉有不是能力不行、搞不好意识形态建设,而是思想意识出现偏差,思想上根本不重视,所以行动上就根本没有用心、用力。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或许正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冉有的言辞、行为、习惯等越来越偏离了孔子倡导的方向。季氏把持鲁国朝政,冉有却还要到他府上去当总管;季氏家族已经富可敌国,冉有还要帮他继续聚敛财物。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把孔子气得够呛,跟弟子们说要与冉有划清界限,让弟子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当然,这或许是后话)

“朝”,一般应指君主的朝堂,本章中,或许是指季氏议事的场所。“政”,一般应指国家的政务,本章中,冉有把季氏家族的事务也称之“政务”。

冉有从季氏那儿回来,孔子问为什么回来的这么晚,冉有“习惯”性地回答:“有'政务’要处理。”在冉有的思想观念中,季氏就是自己的主子,也是国家的实际掌控者,主子的事就是国家的事;有了这样的思想,所以他的语言上,就把季氏家族的事当成了国家的事,并且养成了习惯。

孔子一听就火了:“季氏家族的事,不过是一般性的事务罢了。鲁君朝堂上的事才能叫政务。如果有事关国家的政务,虽然我现在不在位了,但是我还是会知道的。”

所以,我们真的该注意自己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自己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它能彰显出我们的人品和素质。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

用影像记录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