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再平:基于科学计量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有效治理势在必行

 wenxuefeng360 2021-06-20
图片

编者按:

2021年4月29日,IMI学术委员、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应邀出席“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和治理闭门研讨会”,并以“基于科学计量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有效治理势在必行”为主题发表演讲。

随着巴III终版的出台和银保监会资本管理办法的相应修改及预期2022年实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治理面临更高监管要求。利率市场化、资管新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世界经济金融已然剧烈动荡并充满不确定性等,让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暴露敞口日益增加。

杨再平认为,基于科学计量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有效治理势在必行。数据治理、账户治理和计量治理要先行,相关资产、负债、缺口、久期等应对灰犀牛大概率风险事件的技术层面的治理应积极跟进,同时还要有应对黑天鹅小概率事件的压力测试及其预案,以有效应对管控风险、减少损失。

作    者:杨再平(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

来    源:IMI财经观察

本文共计3235字数,阅读约需要8-10钟。

之前在原银监会及中银协工作时接触思考过这个话题。现在对于银行业市场风险管控来说,大家关心的可能是两件相互关联的大事:一是2017年12月最终修改完成、2019年公布、预计2022年实施的巴III终版;二是银保监会2012年出台实施的资本管理办法也会做相应修改并预计于2022年配合巴III实施。其中改动最大的就是市场风险计量,包括对账户划分、标准法方案、内部模型法方案等内容均进行了全面优化。虽然巴塞尔协议本身不具有强制性,但是监管部门出台的管理办法肯定是强制性的,而且有些标准可能会更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高标准更严格市场风险监管要求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若干新发展新情况也让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暴露敞口与日俱增。一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频繁波动成为常态,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市场风险也必然与日俱增。据光大证券研究所测算,2021年上市银行生息资产中长期存量中重定价分布合计为59%。LPR改革以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成为政策“主旋律”,LPR下调、监管推动金融机构普惠性让利,使得NIM(净息差)承压下挫。2019年8月份以来,1Y-LPR累计下调46bp,5Y-LPR累计下调20bp,带动一般贷款利率不断下行。进入2020年,在监管推动金融机构普惠性让利、MPA点差考核以及1-4月份结构性存款大幅增长影响下,银行NIM下行较为明显。

二是资管新规。理财或资管产品去类存款化、去刚性兑付以及净值化转型等,是资管新规的重要内容,而这些都将使商业银行账户,尤其交易账户,面临风险常态。

三是2015年811以来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革优化了RMB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提升中间价市场化程度和基准地位。这当然也必然让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与负债更多暴露于市场风险之中。据统计,2020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867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外币存款余额8893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外汇风险敞口同比增幅前者超过10%,后者接近20%,值得关注。

四是世界经济金融已然剧烈动荡并充满不确定性。利率、汇率、资产价格对世界经济金融动态是高度敏感的,而可预见的当前与未来中长期,世界经济金融已然剧烈动荡,前景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性,这都必然陷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于高市场风险之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市场风险管控正当其时,基于科学计量的有效市场风险治理势在必行。首先是数据治理。伴随各行业务品种逐渐增多,业务系统不断调整,以及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对减值计量体系带来根本变革等诸多因素影响,银行原有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系统在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计量过程的自动化以及精细化程度方面日益显现出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巴Ⅲ对各类风险的管理和资本计量均提出了更为精细化的要求,对风险信息披露做出了更为详尽的规定,就数据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风险数据归集能力、风险报告也出台了专门指引。我国商业银行应借此巴Ⅲ改革契机,统筹考虑新的监管合规和内部管理提升两方面需求,建立自上而下、协调一致的数据治理体系,改造或新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系统,尽早着手对前端业务系统进行调整,以提高数据来源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提升数据加工的自动化程度,为巴Ⅲ体系的实施夯实基础。

其次是账户治理。应进一步明确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边界,账户间的划分要求更为严格客观;提升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资本计提方法的兼容性:降低通过账户转移实现监管套利的可能性;对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之间的工具划转加以限制,完善其他类别内部风险转移的资本要求。

其三是计量治理。包括标准计量与内部模型计量法,都应按巴III以及银保监会相关修订要求进行治理。比如,标准计量法应调整原有基于市场头寸/名义本金为基础的方式,改用以风险因子敏感性为基础的计量方式,提高RWA结果的风险敏感度;在原有利率、汇率、商品和股票风险基础上,新增信用利差风险;调整特定风险类型的违约风险资本要求(DRC)计量规则,降低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在对待类似敞口时的差异性;新增剩余风险附加(RRAO)要求。内部模型计量法应采用预期缺口(ES)模型替代风险价值(VaR)模型,提高对低频高损事件的关注;将内部模型的审批对象细化到每个交易台;用违约风险资本要求(DRC)替代原有新增风险资本(IRC),提高计量结果与标准法的可比性;引入压力资本附加,覆盖不可建模风险因子的资本计提;引入流动性调整要求,考虑流动性风险对市场风险的影响;新增日常损益归因要求及损益归因处罚措施。

其四是资产治理。巴Ⅲ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性要求将迫使银行转变业务模式,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本占用。零售业务一直以来的资本节约效应在巴Ⅲ下更为显著。银行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零售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在提高盈利水平和资本效率的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由于存在“逆向风险选择”,银行的实际预期收益率(即实际履约的贷款利率或扣除了违约因素的实际收益率)就可能低于其实际贷款利率。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必须有对“逆向风险选择”的管理策略。

其五是负债治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管理者必须善于运用利率工具管理存款,进行存款创新。银行必须摆脱对存款性负债的过度依赖,而开辟和利用更多的非存款性资金来源。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为解决其资金缺口问题,进行了不少金融创新,包括:资产证券化、出售贷款和发行备用担保等。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这些金融创新也应为我所用。

其六是缺口治理。这是银行利率套期保值战略中最常用的一种。缺口管理技术要求管理层对银行收息资产和付息存款与货币市场借款的期限和重新定价的机会进行分析。只有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相等时,银行才与利率风险相对隔离。银行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其资产和负债分为到期或今天可重新定价。管理层可在每一个利率期限分区间内,使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相等,以增加银行达成收益目标的机会。银行管理层可根据其对利率预测的自信程度,将其利率敏感性缺口设置为资产敏感型或负债敏感型。

其七是久期治理。久期或持续期是价值和时间加权的期限指标。它考虑了所有来源于收益资产的现金流入和与负债相关的所有现金流出时间,衡量了未来预期的现金流的平均期限(例如,银行贷款的预期收入或银行必须支付给存款者的利息支出)。从风险管理的观点看,持续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度量了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持续期越大,意味着其对利率波动有更大的敏感性。银行负债的价值变动需比资产变动略微大一些,这样才能减少银行总的利率风险,如果银行资产的持续期未与其特定货币加权持续期保持平衡,则该行存在利率风险。持续期缺口越大,银行净值对市场利率的变动就越敏感。因此,银行管理层可通过缩小其持续期缺口或改变现有资产和负债的相对量来减少银行利率风险的敞口。

其八是应急治理。以上前三可谓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治理的基础;四—七可谓应对灰犀牛大概率事件的市场风险治理;其八则可谓应对黑天鹅小概率事件的市场风险治理。在世界经济金融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当进行黑天鹅小概率事件压力测试,并备份相关应对预案,以防不测,从容应对,管控风险,减少损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