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评:几人欢笑几人哭

 闲坐品茶 2021-06-21

1

风冷露白之际,老师们开始角逐中高级职称的指标了。既然是“角逐”,便没有了谦让,也没有了斯文。时常看到的是撕破脸皮,听到的是投机钻营和反目成仇。

尘埃落定之时,不知道会有几人欢笑,也不知道会有几人流泪。哭的人哭得很凄惨,笑的人笑得却并不轻松。

2

县级优秀教师能评上吗?不一定;市级模范班主任能评上吗?不一定;上过市县级优质课的老师能评上吗?不一定;辅导学生在市县级获奖的老师能评上吗?不一定;有市县级课题研究成果的老师能评上吗?也不一定。

为何?拥有这些荣誉的老师很多,指标却很少。十几年了,年年都是从教十年以上的老师才有资格参与角逐,几十个够资格的老师去争三两个指标。

如果说评职称之路是一座独木桥的话,那么从“独木桥”上挤过去的人,得到了一份认可,得到了一个面子,每个月的工资增加了几百块钱。在“独木桥”上被挤下去的老师,觉得低人一等,心酸了,心寒了。

3

在当前的农村中小学职称评审中,为了公正、公平,那就量化吧,积分吧,谁的量化积分高,谁便胜出。看似无可非议,实则没有多少科学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学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工作的成败,要在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才能看得出来。教育工作如何量化?教学工作如何量化?仅靠学生考试成绩的一组或几组数据就可以量化吗?

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培育包括了德、智、体、美、劳等诸多个方面。县级课题研究成果多少分,市级模范的荣誉证多少分,县级优秀的荣誉证多少分,市级师德奖多少分,市级辅导奖多少分,真的可以这样量化吗?

教学工作是一份繁杂的体力劳动和劳力劳动,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提升一个学历层次多少分,任教一年多少分,当一年班主任多少分,这样的量化科学吗?

各种各样的分值之间真的可以兑换吗?

4

在职评过程中,教育教学论文已经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课题研究。

在课题立项之前,需要组建一个三至四人的小团队,为选取一个有价值的课题殚精竭虑。在确立选题时,需要提交一份洋洋洒洒几千字的认证材料;选题被批复后,两个月需要上报一次,每次上报一份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上报相关的图片和表册;熬了一年,结题时需要提交一份几千甚至上万字的结题报告,提交几百页过程性材料。即便如此,能顺利拿到结题证书的也只有三分之一。

倘若忙乎了一年,没有修成正果,只能重整旗鼓,含泪再战。

5

在第一轮“角逐”中胜出的老师就可笑了吗?非也,他们依然需要在苦海中竞渡,在苦海中煎熬。

这些老师们需要将自己的荣誉证分类整理,准备相关的材料。单单是优质课这一项,需要提供优质课证书、优质课教案、说课材料、自评材料,教师互评材料……

要写个人总结,填写评审表、评审简表街等。就拿评审简表来说,就需要打印二三十份。除此之外,还要提供当班任的证明、无违法违纪证明、无违反计划生育证明……

看到这里,头皮发麻了吧?惊心动魄的还在后面呢!把那些用酸甜苦辣凝成的材料装入档案袋,上报到主管部门之后,还要学历认证,还要抽签讲课,还要现场答辩,还要……

每走一步,都会心惊肉跳,真可谓步步惊心。熬吧,慢慢熬吧,从十月中旬开始,差不多要熬到元旦前后,才会知道最终的评审结果,才会真正知道鹿死谁手。

6

读完上文,直觉会告诉你,当老师的真能经得起受折腾呀!

是的,要想不被折腾,就不要有评职称的非分之想,就要忍气吞声地活着,就要受到不知详情的人的冷嘲热讽。

算了,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