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冀城大讲堂】第二讲:漆子杨教授《百代家训家教家风对现代家庭数育的意义》

 新用户0334swDy 2021-06-23


甘谷县举办的冀城大讲堂,8月18日举办开讲以来的第二讲,由西北师范大学文敩院教授、甘肃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漆子扬博士主讲,题目为《百代家训家教家风对现代家庭数育的意义》。
漆子扬教授的讲座,概括提炼了我国从古至今家训家风家教的宝贵经验,阐明了古代家庭教育主题,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指出了当前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现代家庭教育的方向。是一次系统、全面阐述古代家训家风家教的讲座,具有极强针对性,既有家庭教育理论得阐述,也有现实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所有面临家庭教育问题的父母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同时提供了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可操作性思路和可供采取的方式方法。
漆子扬教授一开始就指出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一个人成长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家教。个人生活质量往往取决于第一位老师,也就是母亲,尤其个人生活习惯、个性修养、品格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母亲的言传身教几乎可以伴随一个人的终生。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子女的家教。”
今天给大家分享漆老师讲的第一个问题,即关于古代家教的主题。
他从从读书、生活、为人、做官等方旁征博引,使我们全面了解了我国古代丰富的家训家风家教思想。
一、读书学习方面
1、培养孩子学习毅力。
影响最广泛是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了。从墓、市、屠到学宫,说明孟母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善于家教。一个人如果荒废学业,就像快要织好的布被突然剪断一样,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2、读书明志。注重读书是历代家教的主题,读书是通过科举获取社会地位的途径,也是培育子弟修养,懂得规矩。引用了唐代宰相元稹《诲侄等书》教育侄儿“佩服诗书,以求荣达”,以及北宋宰相范质《戒从子诗》中告诫侄儿与其学习投机钻营,跑官买官,还不如勤奋学习,远离耻辱。明清家训一个重要内容是告诫子孙堂堂正正做。明代文学家马中锡,官至右都御史,《示师言》劝诫子孙,贵族子弟很少有不辱没家门的,他们骄奢淫逸,不思进取。要求子孙刻苦读书,保持节行,注重自我修养,拒绝不良诱惑。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考取功名。
3、读书养心。诗人袁枚《与弟香亭书》认为孩子培养的关键在于以仁心为本,考试为末,无本之人即使取得功名,必然误国误民,最终也会害了自己。告诫弟弟不妨淡薄功名,薄产度日,安分守己也不枉来人世一场。
4、读书尚学,远离低俗。南宋著名
教子书有陆九渊《与侄孙浚书》,告诫侄孙陆浚要勤奋尚学,谨慎交友,要以“立正位,行大道”作为治学的目的。南宋初年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叶梦得《石林家训》,自己终身以读书为乐趣,告诫子孙务必每天“读书三五卷”,才能一生永不会向下作下等人”换言之,读书不一定走向高贵,但可以让你脱离“下等人”。
5、学问是艺术的基础。林则徐在
《训三儿拱枢》中强调专心读书的重要性,鼓励儿子:想要成为画师,首先必须以学问为基础,满腹经纶,能诗能文,亦诗亦画,才能受人重视。
6、读书做人。曾国藩被称为晚清第一圣人,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一生勤奋读书,追求经世致用。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将《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教材治军育德。曾国藩家书记录近三十年求学、为官、读书、军战的生活与人生体验,集中反映了他的家教思想。他把读书做人作为家教的重,认为读书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让人明辨事理,还能改变人的气质。要求晚辈认真读书,重视礼数。教育子女不要在父亲官职庇护下,做傲慢、轻浮、奢侈的事,务必苦读书、勤问学,俭朴自立,谦虚和气,修身做官。他对晚清社会看得清清楚楚,对官场也看得明明白白,总结了一整守穷"的官场哲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一生的信条。《曾国藩家书》对弟子教育从日常生活行为着手,放眼道德品格、人生理想,值得今人在处理家人、亲朋,面对权力和财富诱惑时学习借鉴。曾氏家族培养了曾纪泽、曾宪植、曾宪梓等一大批外交家、教育家、科学家、商界大亨。这和曾国藩成功的家教息息相关。今人的家教往往忽视品格培养,缺乏基本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二.为人处世
1、要平和中庸。西汉东方朔《诫子
书》,告诫儿子处世要尚中庸,进退有
则,游刃有余。具有应物变化,与时迁
移的处世思想。
2、为人要低调,不可张狂。张奂被誉为东汉第一儒将,听到侄儿在老家恣意妄为,写信批评,不要凭借伯父权力欺辱乡邻,要尊老爱幼,善待乡亲。许多富贵子弟缺乏严格家教训导,任性骄狂,最终走向自我毁灭,与父母失败的家教不无关系。
唐末御史大夫柳玭《戒子弟》告诫子弟,绝不能凭借家世高费而傲慢无礼,欺负他人,要精通学业,才能做官廉洁,淡漠享受。
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子书》督促日本
留学的儿子要抓紧学业,万万不能自恃出身高贵,炫耀父亲职位,自我膨胀。生活定要节俭,体悟下层人民疾苦,不可挥霍无度。
3、为人不骄不躁,认真做事。西
汉刘向《戒子歆书》告诫儿子在得
志时不骄傲,保持清醒头脑,小心
认真从事本职工作,以求免除祸端。
4、自食其力,不能贫图享乐。唐初
宰相姚崇在《遗令诫子孙》中,诫令子孙不能贪图富贵荣禄,希望子孙后代自食其力、和睦相处。
老舍《致家人》写于1942年,认为把子女培养成身体健康、能自食其力的有用之人即可,不必指望飞黄腾达,希望儿女用自己的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不做书呆子,书呆子无机会腾达,则成为废物,有机会作官,则必贪污误国。
5、自我约束,严禁酗酒。六朝饮酒成风,士大夫清楚帝辛就是一个标准的酒疯,喝烂酒,撒酒疯,杀忠臣,最后在神魂颠倒中葬送了殷商王朝。六朝人汲取教训,力戒子弟喝烂酒。诸葛亮《戒子书》告诫儿子饮酒要有节制,万不可滥饮,丧失理性。
文学家嵇康在《慎酒》中严格要求儿子,不要劝别人喝酒,要喝自己喝;别人劝酒,能喝就喝,不能喝坚决不喝;感觉有醉意就停止,干万不可喝醉。唐末御史大夫柳玭(pin)在《戒子弟》中明确告诫子弟,做人要立戒五大恶习,其中就有以醉酒为高雅的恶习。
6、交友必须慎重。古人注重择友而交。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为人要则》告诫人们交友必须慎重。他认为朋友可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喝酒、赌博的酒肉朋友,一旦风波四起,哄然尽散;一类属于知己朋友,可以互相磨砺,患难与共,教你做人走正道。清初彭士望《示儿婿》教导儿子女婿,待人要真诚,交友要谨慎,不能沾染恶习,否则千年之木,华尽一朝。林则徐《与长子汝舟书》,再次强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告诉儿子应酬一定要节制,不可滥交朋友,不要和低俗的人来往。
7、树立远大志向。左宗棠批评两个儿子年龄过了儿童而童心未化,满身轻扬浮躁之一读书就昏昏欲睡,一到玩耍神清气场,手舞足蹈。字写得丑劣不堪。诫勉儿子树立远大志向,才有学习动力,才能将来为社会服务。

三、生活节俭
1、提倡节俭,反对厚葬。
汉文帝是古代帝王中第一个立遗诏提倡简葬的人,指岀厚葬的弊端,要求子孙简葬自己。光武帝、汉明帝都效法先人,颁布《遗诏》,提出丧事从简。士大夫纷纷仿效,遗令子孙丧事从简。
2、反对奢侈浪费。建都酒泉的西凉王李暠《手令诫诸子》,通过历史上贵族子弟因骄奢而丧家丧身的惨痛教训,警示儿子们要时刻自我反省,防止奢靡骄逸。要敬重大臣爱护百姓,严禁贪图享乐。颜之推《颜氏家训》共二十篇,贯穿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其中婚嫁勿贪财、男女平等、治家勤俭、家道严
宽有度等,对今天婚丧嫁娶大吃大喝、讲究排场的不良风气都有一定的劝导意义。
司马光《训子孙书》警告子孙,自古“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君子节俭,就不会被外物所左右。保持人格独立;普通人节俭,就能使家庭富裕。喜好奢侈的人往往贪图富贵,为官必贪,作民必盗。这对今天的溺爱孩子物质享受的人具有警示意义。
南宋川陕宣抚使张浚临终遗嘱,要求
后代举办婚礼、祭礼、丧礼和宴请宾客都不能铺张浪费,力求节俭,要“讲求实际,简便易行,力戒铺张,不重形式”。
3、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洪亮吉《戒子书》教导儿子“俭可以立身,惟恕可以持己”,不能浪费五谷,树立远大志向。
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赞扬农民勤劳的品质,教育后代尊重农民的劳动,珍惜粮食,要自食其力,不可奢侈,不可侵占别人田产。这些家教对今天青少年珍惜粮食、尊重劳动具有切实的教育意义。
明代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家喻户晓。朱柏庐品节高尚,多次拒绝康熙征召。《治家格言》劝人读书知礼、勤俭持家、反对浪费,安分守己、孝敬父母,一度成为清代、民国童蒙教材。
四、做官清廉
1、廉洁奉公,力戒专任己意。宰相欧阳修《与十二侄》提醒地方任职的侄儿,要廉洁奉公,不能贪图公家的任何东西。北宋宰相、书法家贾昌朝《戒子孙》,训导子孙为官要“与人谦和,临下慈爱”,力戒专任己意,不能放纵自己,争夺荣利等。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具有警示意义。
2、清正廉洁,不能假公济私。北宋宰相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告诫子弟勤俭持家,刻苦学习,做官要清正廉洁,不能谋取私利,不要放纵乡亲在自己管辖的地区经商,假公济私。
3、保护自己,不做无谓牺牲。古人虽然宣扬勇于和坏人作斗争,但反对自己子孙公开对抗权贵,反抗邪恶权势,不赞成直言进谏,不赞成在官场说真话。他们清楚历朝历代捍卫正义、坚持真理、忠于皇帝、忠于朝廷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好下场。人死不能复生,平反昭雪有何意义?
教育后代在官场除了品行道德言行规规矩矩之外,往往还要教之以《老子》的守弱哲学。政治玩的是生死游戏,不可不认真,不可太认真,要懂得保护自己。因此,古代家训中很少看到鼓励子孙抗击权贵的内容。
支大纶,万历二年(1574)进士,曾任
江西奉新县知县。要求儿子五硬:脚硬,不向权贵屈膝;口硬,敢于直言;手硬,敢于秉笔直书;心硬,敢于和邪恶势力做斗争耳硬,不听谗言。奸臣代表了体制内的一个阶层、一个集团,皇帝又普遍喜欢奸臣,不喜欢忠臣,更何况历史上大多数君主要么残暴,要么昏庸,要么平庸。比起支大纶,纪晓岚、林则徐教导子
弟为官的家训就适用得多了。纪昀岚《寄从兄旭升》,告诫堂兄做官须廉洁自律,自我反省,不可贪图不义之财。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抵御美色、钱财和利益的诱惑。用人要善于观察,重用正直的人、品行高尚的人。
林则徐《与夫人书》作于广州禁
烟到任不久,感慨“做官不易,做大
台易”,“地位益高,生命益危”,嘱咐夫人告诫儿子,做官千万要谨慎,切不可依仗父亲,“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与商人联合谋取钱财。
台。
4、做官不卑不亢。林则徐《与长子汝舟书》告诉儿子对上级恭敬而不屈从,对同气而不党从,对下级体恤而不拉拢。闲言碎语,不听不管。批阅公文,“更宜仔细,切不可假手他人”。比起支大纶的“五硬”,林则徐的教导更有益于儿子仕途的发展。
五、忠君爱国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和爱君王、爱朝廷不是一个概念。教育子孙忠于国君、报效朝廷是明清家训的一大特点。如嘉靖进士任环,在上海一带率领民众抗击倭寇,积劳成疾。儿子写信恳请回家养伤,他《示儿书》云:人生生死自有定数,作为官员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以苏武、马援为榜样,忠于国家。
郭小川《给女儿的信》写于文革期间
告诉女儿为了表达对党的忠心,将每月四分之一的工资用来交党费。郭小川先生的诗只能算是一种政治的宣传口号。他本人也以工资交党费教育女儿。只能是"文革"时代典型的一个政治牺牲品。诗是个性化的语言,绝对不是政治喇叭!
法家和最高统治者往往把帝王、朝
廷、国家捆绑在一起,忠于皇帝、朝
廷,就是忠于国家;忠于国家,就要忠于帝王、朝廷。假如这样的话,所有推翻腐朽王朝的力量,也就成了灭亡这个国家的力量,岂不成了卖国贼?帝王、王朝灭亡了,岂不意味着这个国家也灭亡了?多少帝王、王朝灭亡了,但国家依然存在,并没有灭亡。如我们推翻了清王朝推翻了蒋介石政权,但中国没有灭亡。
、总结
1、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行为习惯、态度品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但我们的教育环境并不乐观。由于经历了土改、反右、大跃进、吃食堂、文革、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一系列运动,更由于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社会腐败的效应对国人道德品格的腐蚀,更由于对国人品德教育脱离现实,于是国人普遍不择手段谋取钱财,道德滑坡,礼义廉耻缺失,拜金主义泛滥。
2、人类发展有一个特点,社会缺什么就强调什么,不缺什么也就不谈论什么。孝,在古代士人与官员意识中属于人的先天本性,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大概成功人士的子孙普遍都孝敬老人。因此,家书家训中谈孝道的内容很少。后来有了变化。孝道传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多次革命运动中被彻底毁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所谓“大义灭亲”,取代了舔犊之情、衔食喂母的人伦,导致了一大批草民宁肯信任“革命者”,也不信任父母亲人,特殊的“忠君”超越了传统的孝悌。
3、刻苦读书,努力上进,勤俭节约的主题贯穿古今家训,即使皇帝和达官显贵、文人富豪,教育子孙无不如此。我们普通人的子女要想成就人生,没有别的捷径可以选择。读书改
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依然有效。
4、古代家训都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教育子弟,看不到谁鼓励子女要作恶多端不务正业,投机取巧。即使昏君暴君奸臣富豪教育子女也都要求刻苦努力,积极上进,知书达理,没有一个人教育子女要为非作歹、好逸恶劳、奢侈挥霍,可是我们今天家长往往骄纵孩子的惰性。
5、古代家训属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字表述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考量,可能会觉得落后反动。个别要求子弟忠于专制君主,为腐朽王朝殉职的愚昧观念等,我们应该在理解古人生活背景的基础上,再批判他们对今人思想观念带来的负面效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