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放榜了,下面这一份名单又火了。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时珍、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 第一份名单,全是清朝科举状元。 第二份名单,全是当时的落第秀才。 落榜并不等于人生的失败,在努力过后,一样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 从隋代开始科举考试到清代,科举考试前后历经1200余年,有考中,就有落榜。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落榜生,用智慧开启了自己的另一种人生。 落榜生是怎么逆袭的呢?看看他们怎么说。


苏洵:27岁开始发奋,也能走上人生巅峰 我叫苏洵,你们可能不认识我。
没事,我换个方式介绍自己:我是苏轼的爸爸。 说来惭愧,我也曾是个考试落榜的考生。 我们家条件不差,小时候,我个性叛逆,不喜欢读书,天天想着能像侠客一样,游戏四方。 我也不是没尝试过读书,学了一段时间 ,就学不进去,放弃了。 后来,我结婚了,有了儿子,心想,要给儿子做个好榜样。 于是,开始认真的学习起来,这一年,我25岁了。 在旁人看来,已经错过了读书的最好时光。 
怕什么,凭我的才华,还追赶不上那些丢掉的时间吗? 事实证明,确实没赶上。我落榜了。 再看一看我身边的人,我哥、我老婆的哥、我的两个姐夫都科考成功了,该当官的当官,村里人都说他们有出息。 而我呢?还一事无成,学问还不如自己的老婆。 这让我无法忍受。 我翻出自己以前写的文章,实在糟糕,不值得一观,感慨:这都什么玩意儿。 一把火,将书稿烧了个干净。 “我发誓,书没读好,再不写文章。” 从此,我以书斋为家,开始刻苦读书。 邻居们笑我,27啦,来不及啦! 我不管,我要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 妻子也很支持我,那一年端午节,她端来了粽子和白糖,让我蘸着吃。 我一心沉浸在书中,哪还顾得上吃饭。拿着粽子,蘸着墨吃完了。 妻子一来,看到我满嘴的墨,笑了我半天。 
期间我也参加过考试,还是落榜。
可学习却深入到我的骨子里,我彻底爱上了学习。 光阴似箭,六年时间一晃而过,有人说,你的学问已成,可以写文章了。 于是,我下笔写文,果然,下笔千言,有如神助。 我也可以教儿子苏轼、苏洵读书了。 到了京城,文坛大佬欧阳修看了我的文章,说我可以与刘向、贾谊媲美,公卿大夫都争相传看我的文章。 可见,不怕起步晚,就怕你不学;不怕落榜惨,就怕你一蹶不振,连重新开始的勇气都没有。 成功都永远不会言弃,放弃者永远不会成功。 种一颗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学习是一生的事,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李时珍:从落榜生到医学巨子 我叫李时珍,湖北省蕲春县人。
我们一家都是医生,爷爷是草药医生,老爸是名医,曾在太医院当官,给许多达官贵人看过病。 我爸当了好多年的医生,他觉得当医生太辛苦,非让我考科举。 14岁的我跟着父亲到黄州府参加考试,居然中了秀才,我爸很高兴。 也许,是这一次用光了我所有的运气,我三次到武昌府去考试,全都败北而归。 我还是喜欢捣鼓那些奇奇怪怪的草药。 考不上儒试,我跟父亲说:我不是科举的料。 “那你是什么料?” 我是学医的料,我求了父亲三次,父亲无奈终于答应我做一个医生。 
行医多年后,我发现古代本草书有很多错误。有的药名混杂,这本书上这样说,另一本书上又是一个说法,分不清谁是对的。 于是,我决定编一部新的本草。 父亲说:做医者难,修本草更难。 可是,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我看了800多部医书,这还不够,“读万卷书重要,行万里路更重要”。 为了寻找草药标本,我走过湖北的山川、穿过江西的河流。 我曾睡在漏雨的山洞里,也曾在烈日炎炎时行走在山间。 一转眼,30年过去了,《本草纲目》草创而成。不行,有的地方还不准,还得改。 这一改,又是十年。我也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郎变成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子。 《本草纲目》终于成了,当刊印成册的《本草纲目》拿在手上时,我想,如果父亲在时,看到这本书,一定不会为我没有走上科举之路而遗憾吧。 李时珍那一科的状元是谁,无人得知。而李时珍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
200多年后的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400多年后,李约瑟称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 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 决定我们成功的,从来不是一次考试,而漫长人生中不断将专业技能精进到极致,然后等待一飞冲天的机会。 
蒲松龄:“不务正业”也能流传千古 我叫蒲松龄,不要和我比惨,我会惨到你怀疑人生。
李时珍修书修了40年,我考科举考了44年。 真是一把考试一把辛酸泪。 我是山东淄博人,爸爸也是个读书人,一心想考取功名,可回回落榜,于是,他就把希望寄托在了我的身上。 背着父亲的期望,18岁那年,我参加县试,得了第一名。 我在心里畅想,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尚书令、迎娶高官女,走上人生巅峰。 我当时不知道,我已经在人生的顶峰了,以后的人生,都是下坡路。 21岁,考乡试未中。 24岁,考乡试未中。 32岁,考乡试未中。 35岁,考乡试未中。 63岁,考乡试未中。 我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可到了60多岁,我还是一个秀才,还是我18岁那年考的。 
科考上太失败,让我锥心,还好,我还有《聊斋》。 这么多年,除了科考,我一直坚持的另一件事,就是写故事。 我把这本书叫作《聊斋》,里面有人、有鬼、有神、有狐狸。 别人说我不务正业,我却沉浸在中,乐此不疲。 记得小时候,父亲拿了一堆书来给我,四书五经尤为重要,可我还是爱看那些闲书,《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我看了好多遍。 从22岁开始,我就自己写故事。 我的人生,就在考试、当老师、写《聊斋》中度过。 毕际有召我去家里当老师,他们家太远了,有30里路,我正犹豫着,毕家人说:家里有几万册藏书,可供先生观看。 天啊,《聊斋》又有新素材了,我激动得打了个嗝:要不,现在就走。 写故事,我是认真的。
我从22岁写到60多岁,四十多年过去了,科考没什么结果,只有《聊斋》。 
1715年,蒲松龄逝世,他的书房里挂着一幅很经典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的“不务正业”,在四十年的坚持下,终成一本传世的《聊斋志异》。 三百年前,他被人耻笑写小说;三百年后,他因为小说,而被后人敬仰。 “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你也能把“副业”做精做强,一样能有收获。 找对人生的方向,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左宗棠:没考上科举,凭真本事封侯拜将 我叫左宗棠,湖南长沙人。 别看后来人一口一个“左中堂”,其实,我也是落榜三次的人。 我小的时候,也是一个天才儿童。 15岁时,在长沙府试中,考中第二名。 恰逢母亲去世,我不能参加下一场考试。 不能考试,我也不闲着。 我爱看书,最爱看“经世致用”的书,什么《皇朝经世文编》、《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水道提纲》都是我的最爱。 《读史方舆纪要》里记载了山川险要、战守机宜让我大开眼界,这比考场上的八股文章有用多了。 从此,我一头沉了下去,别的考生说我“走偏门”。 管他们呢,我偏要走这“实用”的“偏门”。 
在科场上,我的运气真是不好。 20岁时,我到长沙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兴致勃勃的我和哥哥一起到京城参加会试,都失败了。 上京6年,3次落榜。 我也心灰意冷,考试的事我不想了,还是钻研实学吧! 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对农学感兴趣,闲在家,就写了本《广区田图说》。 我还喜欢地理,读了各省的通志,对各地的山川关隘、驿道远近一一记录,写了几十大册的笔记。 我还绘图,列了历代兵事,勾勒边疆沿革。 这些比科场上的八股文,有意思多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用到这些。 这一天,终于来了。 40岁那年,太平天国围攻长沙,省城危急。 湖南巡抚请我出山。 我连夜调军粮、写文书,画守具,用的都是这些“走偏门”的学问。幸运的是,湖南巡抚对我很信任,我说什么,照做不误。 终于,湖南守住了。 当时,有人传言: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我听了,真不好意思。 守住了湖南,朝廷居然封我做了四品官。 我在科场上苦苦追求而未得的东西,终于通过实学而收获。 
后来,我领命收复新疆,用的也是这一套“经世致用”的学问。 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落榜后,不放弃学习,未来才有无限可能。 成功不是只有科考这一条路,当你具备了一定的技能,到哪里都能开出花来。 如果考试行不通,有一个实用的技能,一样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高考已经结束,可是,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
人生无限!真正的考场从来不只是学校。 落榜不可怕,丧失对未来的信心,而放弃努力,一蹶不振,才是人生毁灭的开始。 高考过后,请仍然不要放弃努力,不要放弃你对于自己人生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