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在慢速度跑中,保持自己习惯的步频节奏,而不是因为配速要求慢,而把步频也放慢。” 有一种说法,叫做用步幅控制速度,不要改变步频。 这句话大部分是对的。之所以说是大部分,因为当要加速的时候,除了增大步幅,毕竟也会有进一步加大步频的动作,即提步频+加步幅双管齐下,来达到提速。 而当用慢速跑步时,保持步频不变,降低步幅,对腿部、膝盖的压力,更小,使运动更健康。 一、恢复跑期间的一组数据 前几天共享了几次伤后恢复跑过程的心得和数据。经过这一轮意外,更加坚定了我“科学运动”的信念。 有朋友问到步频的问题。 这是个重要问题。之前我在文章中没有提到这个数据。 恢复跑一般都是低强度的,速度慢,心率低。那么,步频呢? 步频基本不变,无关配速! 以下是我在户外恢复跑中,用有着精确的GPS模块(轨迹绝无抖动虚晃,连街角转弯折角都能体现出来)的polar m430记录下来的数据。
因为是恢复跑,所以严格控制速度,防止出现意外伤害反复,故而配速都非常慢,保持在7配速上下。但是最终结果,步频始终保持在180左右。最慢的步频记录是175,这次强度最小,心率最低。 可能也有跑友关注步幅。 我比较关注步频数据,配速和步幅都不大关心。实际上,有了步频和配速的数据,也能推算出真实的步幅。同时Polar好像也不记录这个数据。实在想知道整个跑步动态数据时,我去郊外空旷场所,GPS不大受高楼干扰的情况下,用FENIX 5X + HRM-RUN心率带 + rdp小土豆来获取一下。这个组合得到的信息可多了:不仅有步频、步幅这些基本数据,还有离地高度,粘地时间,左右脚落地平衡等等。 不过这种数据实在不必次次关注,像左右脚平衡,完全是天生的,即使我近期恢复阶段去跑,与平时也是一样的,不会真的有瘸腿现象。 二、保持步频的好处 保持步频基本不变,在低配速跑的时候,意味着可以用更小的步幅,这样在支撑点和身体重心的重合过程中,腿部和膝盖受到的压力相对更小。 我总是用这种慢镜头式的视角去描述一个运动动作,可能真的跟武术训练生涯有关。这种描述语言和描述方式,如果有朋友看了觉得不习惯的,还请见谅。 在需要快速度的时候,才用大步幅作为主要手段,同时用更高的步频作为助力。 一般就人的运动结构而言,大步幅意味着重心去和支撑点重合并超越支撑点形成下一个迈步的时候,中间要移动的跨度更大,以脚掌为支撑点,完成这个动作,位移越大,腿受到的压力也更大。所以,当需要快速度的时候,一方面加大步幅,另一方面也更加提高步频,而不是完全把提速的重担分配给步幅。 这就是我在开篇说“靠步幅控制速度”这句话绝大部分是正确的的原因,因为加快速度不是完全靠步幅,这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进一步加大步频,共同作用,提高速度。 简单地说,慢速度时依然维持较高步频(前提是自己适应的),有助于减少腿部压力。高速度时,步幅增大,同时尽可能提高步频,分担为了提高速度而把压力都给了加大步幅。 这就是平时必须训练步频并形成习惯的好处。一旦养成习惯,平时在不管什么速度跑步中,维持惯有的步频节奏,大有好处。(当然每次会有快几步慢几步的波动,这个不能抬杠。) 春节前最后一次发文。祝大家牛年顺利,过年吃好,跑好,休息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