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志谋│记忆中的西盟六月

 荆楚文史哲 2021-06-24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本微信公众号是在市作协指导下,由一群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主办,以发表原创作品为主的公益性平台,长期面向全球征集各类文章、书画、摄影等作品,要求原创首发,不限题材和体裁,文责自负。 投稿时请将文章、配图(如有)、作者简介(可附相片)等在同一封邮件内发送。请勿一稿多投。所有投稿,视作作者独家授权本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修改、发表、出版等);如被其他媒体采用,该媒体应给作者相应稿费。编委会将视情况择优结集出书投稿后,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添加主编微信,以便及时沟通。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如无特殊情况,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

【稿酬说明】本微信公众号无任何经费来源,为了鼓励作者,特制定以下规则,聊表心意。

文章发表后24小时以内,读者留言2条及2条以上:阅读数达到500,赞赏金额的7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700,赞赏金额的8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900,赞赏金额的9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2000,赞赏金全额归作者所有;阅读数超过5000,视具体情况另行奖励。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联系小编,以便编委会在每月15日前发放上月稿酬,逾期一周不领取者视为主动放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荐稿和爆料!

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 编委会

顾问李新春  岭南十三叔  刘富春  朱文霞  李滨

特邀评论员:孙文平

主编:龙静

编辑:张功承  汤燕春  吴柳珍  景阳钢

声明:

1、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本微信公众号后台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广告为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系统自动加入,各位可随意点击。

3、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4、本微信公众号所发表的内容均来自作者投稿、读者荐稿或已公开的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名誉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5、本微信公众号已入驻百家号、头条号、企鹅号、搜狐号、网易号、大鱼号 等平台,您的原创文章将全网发布。 


   记忆中的西盟六月,总是笼罩着朦朦的簿雾,当午夜醒来,枕边还残留着丝丝凉意,这不是窗外的雨,是我又一次梦回西盟六月时激动的泪珠……

   连部门前那株紫葡萄还依旧香甜吗?阵地上满山遍野的菠萝依旧生机蓬勃吗?李马安那个家伙还会不会误我的岗呢?又让我在阵地上又度过上一个不眠之夜?还有操场边树根下的羊圈里,黑山羊们还在为争夺交配权进行一次次决斗呢?还有龙永洪、周林辉同我在饭厅里抓麻雀时的一脸兴奋,他们现在还回忆得起吗?还有连队杀猪时,令狐昌文还会不会利用站岗的机会,去“顺”一块猪肉来打打牙祭,改善改善生活呢?训练场上刘兴海、石会元、贾胖墩(贾彦学)还会同我一道趟在飞机草上把帽子盖在脸上,纵情享受初春的太阳?还有、砍芭蕉喂猪时,赵先举会不会又扛起大的那棵大芭蕉呢?号兵吹响紧急集合号时,罗玉兴同我充不耳不闻做着美梦,班长许祖铭,班副曾初来摇着似醒非醒,仍旧浑浑噩噩还在梦中倒头又熟睡的我们至今回想起来依旧亲切如初。还有朱书彦在我们去大河边修路时想同我打架,他还记得是为什么吗?张承德硬要在连队锅炉边找我摔跤,结果被我轻轻摔倒在地上时,屁股着地至今还疼不疼呢?

 还有徐副指导员(徐建宇)同我与董云龙总在总机室喝酒的情景,总象电影一样,一幕幕闪现在我眼前。康排给西盟邮局总机打电话聊天时的卿卿我我,至今在我耳边回响,我不知道当年那位姑娘(如今也是嫂子)的那颗少女之心是怎样被康排捕获的?卿卿我我中,那颗如小鹿乱撞的少女心跳,依旧还是那样甜蜜,怦然心动呢?还有前哨排喂猪的那个兵,余盛其是怎样教广西仔曾令仁偷吃鸡蛋的?这太多太多的一切,犹如昨日清晰……

   还有,我们在修公路时,我被连长杨和平点去同他搞爆破,那时我们同佤族朋友使用的原始工具没有太多差别,除了铁铲,就是我们自己用木板加工的一台台括泥“机”,我们自制的一台台括泥“机”,如今有点类似现在铲车的雏型。我们两个战友在前面用麻绳使劲拉,后面的战友使劲用力推,把一堆堆粘土推出路基。回想起那时修公路,我好象没有见到工地上使用水平仪之类的工具。那个时侯,我们个个都象一头小老虎,对什么事物都产生浓郁的兴趣。

   果子狸是森林里的精灵,而西盟山(阿佤山)则是一个刚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地方。果子狸象幽灵一样在树干上窜去窜来。晚上二班长周祖林听说前面树上有一只果子狸,提着冲锋枪就带着我们去打猎,由于我们当时缺少手电照明,结果我们一无所获,尽管如此,我们心里仍充满着期待。我就觉得,如果那晚我们有所收获,又该怎么加工猎物呢?显然我们并没有作好打猎的准备。

   从大河边修完路回到连队后,王更信没多久就去了卫生队学习,王武松、梁春方等依旧与我们同在连队生话、学习。我还经常回忆起蒋国云在四班门前同事务员敖新华下象棋时敖新华一脸猴急的神态。王忠达指导员的口头禅则是:你个吊兵,你老个球。

 在队列训练时,我一看到许班开口说话,我就忍不住要笑。所以、在队列训练中我不敢再盯着许班的脸看。大概是一九八一年四月,我们又到团教导队参加机炮集训。有一天我去团部特务连去找老乡玩,他们聚在一起用扑克……,贾江就躺在床上,那时我不认识他,只听说他是从三连调来的。那个时侯我基本听不懂广东、广西话,所以那时我同贾江并没有交往过,也许他当时根本就不知道我是三连的。他从三连调到特务连,在那时算得上是一步登天了,特务连至少是团机关,时常有电影看,就算团里不放,偷偷的去县城看电影也是可以有的事。如果团部放电影,教导队旁的综合厂的工人及家属的消息比我们都要灵通(那时的综合厂已经停生产了),有的跟在我们队伍后边,有的呢则比我们先期到达放映场,放电影的那个人,我认识他,他就是--王禄生,遵义兵。

   特务连警卫排的王禄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在新兵连集训时,他就在新兵连小露了一手 ,我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他的。那天是个阴天,司马学才跟你在墙上出黑版报,后来他从特务连调到20米左右的电影队去了。

   边疆的生活,不用说,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知道边疆的苦或当地阿佤人的热情。一九八一年五月,团机炮连换装100榴弹炮,原使用的82迫击炮,82无后座力炮被分配到团属各连队。周林辉(云南昆明藉),龙永洪(广西融水藉),李信(云南昆明藉)三战友连人带炮被分配到我们连队,还有两匹驮炮的骡子马在一个阴雨朦朦的午后来到新厂三连。周林辉、龙永洪到了我们炮班,李信到了一墙之隔的火箭班。火箭班的班长叫王少华,排长叫卜祥贞(山东人)石会员、刘兴海,李华等就在火箭班。

   周林辉、龙永洪、李信三人不仅带来了82无后座力、82迫击炮,而且还有一挺75式重机枪,还有一样更让我们为之一震的饭盒式录音机,这个录音机是龙永洪的。那个时侯,我是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或随意摆弄录音机的一个绝佳机会。可我们那时除了连队自己有一台发电机外,整个新厂公社辖区是没电力可用的(那时我们经常缺柴油,有时也不发电),而当地的阿佤族都住在更加偏避的地方。所以、我们的(其实是龙永洪的录音机)除了晚上连队发电,我们就用2号电池供电播放邓丽君的歌。说到连队发电,还得说普洱兵江奇,我们这批兵中,赵先举同他最熟悉了,江奇不仅负责发电,还要兼职放电影。我们连队大概离团部30公里,途中要经过大黑山。大黑山半山腰上,驻扎着我们团的情报站,情报站表面上只有六个人。其实情报站配置的人员并非是我们看到的那六个人,常年在外执行侦察任务的情报员我们谁也不知道,除了团部机要人员,可能就是分区的核心科室才知道。情报站的电话要从我们连队总机转团部,有一次我在转接团部201时,无意之时听到我们侦察人员向司令部汇报已侦察到的情报。信的内容大概是一位以表妹口吻写给表哥的信,侦察员每读一句,解读一句,由于有纪律约束,我只听了几句后,轻轻地将塞子从总机插孔中拨出。我们连队除我一人知道此事外,再也没有其他人知道了。我们每看一部电影,江奇都得来回跑才行……

   西盟的六月,缠缠绵绵的阴雨总是下个不停,连队操场的地缝里成天窜出长了翅膀的蚂蚁出来,在营房、操场上乱飞。不是飞到我们的床上,就是在房中乱窜,傍晚时分,它们一只只勇敢地扑向我们点燃照亮的煤油灯上,有的幸存了下来,有的呢,则在“烈火”中涅槃了。于是我们就在操场的空地上点起一堆篝火,那些勇敢的“勇士”们纷纷冲向我们为它们准备的篝火晚会。我想、这就算是飞蛾扑火吧?

   西盟雨季的时侯,我们除了在饭厅学习之外还是学习,望着灰朦朦的天空,我们最想去的地方就是离连队两公里距离的--新厂公社。那时的新厂公社,与我2015年回去时完全不一样了。在我们2015回去时,新厂公社已经是房子挨房子,挤得密不透风,而且给我的映象就是脏、乱、差,那象以前的新厂公社那样的清静、清爽。那时的新厂公社,除了一个邮电所,电影放映组,就是供销社的分销店与粮食仓库,几间低矮的房子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雨打芭蕉叶的无奈。后来听罗玉兴说,改武警后,连队在那里设立了一个检查站,从此、西盟驻军,也开始有了女兵的历史(这是我离开西盟以后有的事)。我们除了去供销社分店买日用品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邮电所,我们在寥寥无几的信袋里找寻从千里之外的来信。虽然我们那时不会有“峰火十年急,家书抵万金。”的感概,但心里总希望能收到家书,尤其是初恋情人的鸿雁频传。

   一副憨态可掬的赵先举,他的初恋女友就是他们村里的山花姑娘。赵先举未当兵之前,有点小龅牙的山花姑娘绝对在赵先举心中,就是他生命中的西施。然而、这个现代版的,黎思坝的“陈仕美”在外见过一些世面后,那个纯朴的姑娘山花渐渐地遭到这位陈仕美的嫌弃。

   两个班长一个兵,这是我们三连独有的编制,这就是种菜班,班长是王辉勤,副班长我忘了,但那个兵却难忘。他叫刘纯明,我们一个县城去的,在连队除了他的班长和士兵们对他有印象,他平凡得连队的干部们时时忽略了他。有一次连队给前哨排送给养,刘纯明同养马的战友一起去二十多公里外的前哨排。那时通往的前哨排的路,是一条由骡马走出来的便道,与我们2015年再去前哨排时,那里(永光大队)也是今非昔比了。那时沿途上,很少有阿佤山寨,即便有,也是零零星星低矮的竹楼散部在森林里。如今、从连队的羊圈处修了一条三米左右的水泥路直通永光,用骡马驮运的时代渐行渐远,将成为历史,这因为永光大队的阿佤村民们有的有了小型货车,用来转运山里的山货。我未退伍时,康排就在前哨排担任排长,刘纯明送给养,就是给他们送。

   我从炮班到火箭班,再从火箭班去守总机,在我守总有时,罗玉兴被调到前哨排去煮饭。有一天我同董云龙去前哨排查线,罗玉兴上身赤裸,只穿着一条裤衩在那煮饭,见到我时,没有什么表情,只憨憨地一笑而过。

   一九八一年的八月中秋节,我同董云龙准备好了水酒,杀了一只鸡。周林辉、龙永洪则把家里寄过来的月饼,糕点拿到我总机室来。夜里、有徐剑宇副指导员,副连长李国保,令狐昌文,周林辉、龙永洪同我与董云龙,正酣时。月光下一束手电光从连部慢慢移动过来,根本不用猜,一定是指导员王忠达前来查哨,我们相视一笑,共同举杯庆祝一九八一年的中秋节……

   青春从指尖悄悄流走,一九八一年的中秋节过后,徐副指导员,吴新阳,邓新建等人调到岳宋六连,我仍旧在总机室。八月秋风渐渐凉,西盟山白天与夜晚的气候变化很大。白天我们穿着一件衬衣,而夜晚凉意浓浓,朱波、赵修才,还是时不时地送信到连队来。他们虽是通信连,可一次都没有给我们送过信,他们送的不是团部的命令就是文件(有时是杨元德来)。……开始有了一些秋天的悲凉来,尽量连队的生活依旧如火如荼,但终将迎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退伍季。 

2008年6月22日于桐梓

作者简介:刘志谋,男,汉族,贵州省桐梓人,1962年12月12日生。曾服役于原昆明军区边防第四团二营三连,退役后在桐梓县中药材公司,后调入桐梓县经济技术公司,现下岗待业。散文集发表《离婚三年》,百年名家集发表《旧梦难忘》,桐梓娄山文艺发表《难忘战火中的青春岁月——记“两山防御战"等作品。

相关链接:刘志谋│旧梦难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