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意拳 | 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八)

 武宗 2020-06-20

内功

 

内功的练习,就是气法的练习。”内外相济“即指内练气势、外练姿势,内气与外姿的协调配合。”内外兼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等等拳谚,都是讲练气与练姿的统一。在武术运动中所讲的”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自然界的气,另一个方面是指人体内的气。正是由于这两种气的存在,才形成了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环境。人体内的气与大自然的气相互交融,就产生了武术的气法(即内功)。

所谓"武术的气法就是以意识支配呼吸气和人体内气运行的方法。简单地讲,武术气法就是练武术过程中用气的方法。

武术气法必须以养气和练气为基础,以符合一定的劲法要求与一定的武术攻防动作相统一为标准,达到“以气助势,以气助力”的目的,而武术内功便是这种养气和练气的主要手段。为了说明内功的含意合科学地进行内功的练习,下面就武术运动中的呼吸吐纳的运气方式分别给予说明。

1. 呼气与吐气的区别

呼气,是人与动物本能的生理现象,基本上无需用意识去指导。呼气的动作主要是人体内吸气肌的放松,是被动的。而吐气则是有意识地加强呼气,并紧紧结合武术运动中的发劲动作所形成的气法。练形意拳套路往往在进攻动作中伴随有“哼”的声音,练南拳有发声喊叫,这些都是气的拳势的武术气法。这种气法既能加强短促呼气的速度,又能增多呼气的量,所以武术的发劲动作都与吐气相配合,故称为以呼气助发劲。

2. 自然呼吸

自然呼吸,就是人体本能的呼吸方式,完全在一种自然形态下进行。初学武术的人,不论是学哪个门派的武术,都应该采用这种自然呼吸法。在学习动作和演练武术套路时,完全按照自己平时的习惯,不要着急,不要努气,不要急于用力,全身放松的自然呼吸,这样有助于正确体会动作的规格和攻防含义。这样逐步练习,才能在正确规范动作的影响下,去体验动作与呼吸的自然配合,可有效地避免在动作尚未熟练的情况下,过早地有意识地勉强使动作与呼吸相结合而出现“努气”“憋气”等不利健康的现象发生。凡学练形意、太极、八卦等内家拳派的,初学时,老师特别强调这一点。

3. 腹式深呼吸

腹式深呼吸,是有意识地架打膈肌的升降和腹壁的起伏幅度,从而加大呼吸量的呼吸方法。

腹式深呼吸,包括腹式顺呼吸和腹式逆呼吸两种方式。

(1)腹式顺呼吸,是吸气时膈肌下移,小腹部凸起;呼气时膈肌上移,小腹部复平。

(2)腹式逆呼吸,是吸气时,要有意识地限制横膈肌下降,好像吸入的气仅下降至横膈肌就不再下降了,因此,相对地形成腹部膈肌以上部位隆起,膈肌一下部位相对扁平的状态。呼气时,气从口鼻呼出,由于呼气的反作用力而促使膈肌下移,这时形成了膈肌以下部位的隆起,膈肌以上部位的平复的状态。内家拳派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权重都是采用这种腹式逆呼吸的呼吸方法。科学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种腹式逆呼吸法,就能有效地达到内外相济、以气助拳势、以气助发力的理想效果。

内功练习也是形意拳必修的功夫之一。形意内功,以人体丹田为中心,以内意、内气、内劲的产生和运用为内容,通过站桩功(静)和丹田功(动)的锻炼,练呼吸匀细深长,通顺舒畅,丹田劲变。从而再技击散打中,爆发出巨大的力量。常言道,“练好丹田时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拳五丹田功,终生一场空”。因此,我们应重视丹田功,练好丹田功,不断提高顺气、养气、换气的功夫,从而达到气盛劲足,爆发力强的效果。

形意内功,各门派练法各有不同,但基本的功理、功法大同小异,同出一源,之势体会不同。形意内功练习,包括站桩功和丹田功两种练习法,实际上都是吐故纳新、固本培元、养气养心的锻炼方法。

一、桩功

桩即不动之意,摆好姿势站着不动为站桩。练此功法,意守丹田,自然呼吸,以身心自然、松静、舒服为原则。形意站桩功,主要由三体桩、浑元桩、抱球桩、虎形桩。一般以练一桩为宜,不必同时练习,现以三体桩为例,介绍如下。

三体桩是形意拳的基本桩法,也称筑基桩,分高、中、低架。一般以中架练法为好。练法由预备势始,全身放松,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手自然伸展放于大腿外侧,两脚脚跟靠拢,两肚尖略外展,排除杂念,心气清静、呼吸自然,眼平视前方。然后为过渡势,两臂外展,手心向上,抱至腹前,两腿微屈,稍下蹲,面向左转45°;同时、两掌由体前向前上方送出,右脚不动,左脚向左前方迈进一步,两脚相距65厘米左右。最后以三体式落势。左掌向上、向前送出,与左脚尖齐,随之,掌心翻向前下方,右掌同时翻转为掌心向,下并下按至小腹部。以意领气,气沉丹田,交融任督二脉。如此循环往复,贯通十二经络或奇经八脉。

其基本要领为:全身放松、头顶、项竖、舌抵、齿叩、收颌,含胸、实腹、提肛、收肾、沉肩、垂肘、撑掌、手心涵空,合膝,裹胯、十趾抓地,三尖(手尖、足尖、鼻尖)相对,气沉丹田,两眼平视,呼吸自然,中正安舒,心静气清。站桩时间可长可短,由短到长,循序渐进。

二、丹田功

其练法也是多种多样,不尽相同。练丹田功一般都是动功。在站桩的基础上,以意领气,双手与丹田气配合相呼应,强化气血运行。

(一)丹田气及其练法

所谓丹田气,是指在意念的引导下而归聚于丹田的气感。这种气感可在意念的支配下随意转动,周流全身。“气从丹田发”即指此意。

丹田气的练法,一般多采用静止性的桩功为基础进行练习。例如形意拳的三体式,它既是形意拳许多套路的起势,同时也是一个最基础的站桩功势。练习丹田气要从自然呼吸人手,逐步地过渡为腹式深呼吸,同时要集中意念去体会和感觉内气的潜人和转移。当体会到有气沉丹田的感觉时,即是气感进入丹田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练习加深气感的聚集度。然后要在意念的指引下,配合“缠丝劲”和缠绕之类的动作,将丹田气引导运行周身,再与寸劲、抖劲、崩劲、裹劲等发劲动作相配合练习,直到此气感能随着意念的引导而突然爆发出来,瞬间又回到丹田。

(二)“气沉丹田”的具体练法及其重要意义

1. “气沉丹田”的练法

“气沉丹田”是在意念的引导下使气息下行,从而使小腹部位获得一种充实感。因为下丹田在此部位(即肚脐以下2-3寸之间),所以称“气沉丹田”。气沉丹田的具体练法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腹式逆呼吸”为呼吸方式。呼气时,经过肺脏内气体交换的废气向上运行,从口鼻中排出。与此同时,以意念引导内气下行,并借助呼气的反作用力催促内气下降、从而加大了膈肌下降的幅度,使小腹部位突出,使丹田部位获得一种充实感。气沉丹田的另外一种做法是以“腹式顺呼吸”为呼吸方式。吸气时,在意念的支配下,加大吸气的深度、引气下行,促使膈肌下沉,使小腹部隆起,丹田部获得一种充实感。

在练习中,不论采用以上哪一种方式,都必须集中精力,排除一切杂念,以意念引导气息,同时要与身体外形的沉肩、畅胸、松腰、塌晇相配合,尽力放松躯干上附着的肌群,使它们向下松沉,以促使内气下行,加大丹田部位的充实感。

练习“气沉丹田”要做到头上顶有上悬之意,臀部有敛缩提肛之意。

2. 气沉丹田的意义

无论从散手技击的角度还是健身的角度,气沉丹田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健身的角度讲,气沉丹田所采用的腹式深呼吸能增大肺脏的耗气量,一次能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排出多一些的废气。其次,膈肌上下运动幅度的增加和腹壁起伏的加大,对人体内脏有一种良好的按摩作用,这是其他任何体育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通过这种呼吸过程的按摩,能够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消化、生殖、泌尿、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与此同时,腰肌和膈肌的力量也能在气沉丹田的锻炼中得到有效的充实和提高。

 在形意门里,气沉丹田的练法多采用“腹式逆呼吸”的呼吸方法。

3. 气沉丹田与气贯丹田的区别

气沉丹田和气贯丹田,它们都可以使内丹田部位获得充实感,它们的意气活动方式基本相同。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气沉丹田是在意识指导下因势利导地支配气息下行,意气是自然地沉入丹田,不需做任何故意的努力。而气贯丹田是用意识努力将气压入丹田,一般都采用“腹式逆呼吸”的呼吸方法,气贯丹田多用于硬气功的练习,在武术散手运动中基本没有什么用处。另外,气沉丹田既适用于武术的散手技击,又极大地利于养生健身,同时它也是练习硬气功初级阶段的方法之一。

形意拳桩功、丹田功的练习,目的是为了增强套路、散手运动中的劲气和合力,强调内意与外气相合,就是要意与形合,达到内外合一。内功练习运动中的运气方式要做到:

(1)“开呼合吸”

开呼合吸,是形意拳等内家拳派基本的呼吸方式。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吸为合,也为蓄,呼为开,即为发,其含义是指以劲力的蓄发为开合。这种开合是以呼吸来配合劲力的蓄发的。这种以呼吸来加强劲力的方法,充分说明了形意拳之“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拳理拳法的科学性。在平时的套路演练和散手动作中,凡是发劲、攻击对方的动作,都是以呼吸相配合,以架打发力和攻击的效果。凡是搂手、缩身、伏势等蓄劲的动作,都以吸气相配合,以吸气来助蓄劲,再待机呼助发力。

(2)以气运身和以体导气

“以气运身”和“以体导气”是形意拳在练习过程中,使内气与外形相统一(或相合)的方法。“以气运身”主要是以内引外,而“以体导气”则主要是以外导内。

“以气运身”是指内气在意识的支配下,随意而动,运转全身。意到气也到,气到力自生,引起外部肢体的运动,从而形成动作技能的条件反射,使内气的运行与外形的攻防运动形式相统一。

“以体导气”是指以外部肢体的运动来引导内气韵运转。肢体运动的一定形态,约束着内气的走向。例如形意拳在演练中,强调“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形态,能有效地使内气下沉丹田;扣指(包括手指和脚趾)能有效地使内气顺达指尖。“以体导气”·就是通过二定的形体运动,引导内气沿着一定的路线运转,形成内气动转的条件反射通路,从而使内气与外表相统一。

(3)以气催力

以气催力,是指以气息催动劲力的击发。形意拳运动中运用较为普遍。是指由意识支配内气从丹田运行到发力部位,同时以呼气来配合攻击动作发力的综合表现。形意拳强调“形到意到,气到力到”。必须先吸气蓄力,也就是说,在吸气的同时,将气感聚集于丹田,并且收束肢体而蓄力于内,这样,在发力时才能借助呼气的催促。特别是在攻击对方时爆发出去,达到理想的效果。

(4)提气

提气,是形意拳运动中,吸气与屏气相结合的气法。

提气的具体做法是:先吸气,突然屏住呼吸,使气充满胸腔和腹腔,好似气球有上腾之感,所以称为“提气”。武术运动中的腾空动作(例如腾空飞脚、腾空摆莲之类的动作),肢体动作由低处突然上腾为高空动作时,在空中有一个瞬间的停顿,就用的是“提气法”。

(5)托气

托气,不同于提气,它是以意念屏住气息的气法。在屏气时,呼吸气息的运动被暂时闭止,同时意识(意念)也暂时凝定不动,这时意气不动,全身各个部位都静止不动。这就是拳谱上讲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时候内气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好似被意识托住,所以称“托气法”。在各类武术运动中定势和亮相的时候,一般都以“托气法”相配合。

(6)聚气

聚气,是一种以意识来控制呼气的气法。一般是由缓而稳,突然形成短促吐气的呼气方法。具体讲的是:先吸一定的气蓄住,在呼气时,不要大口一下呼出,而是先微启声门,使内气欲涌出而不能涌出,待内气在声门处越聚越多,胸腔和腹腔内压力增大时,突然大开声门,使聚压在声门处的内气像决堤的洪水突然冲出,似有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形意拳中以“寸劲”发力的进攻性动作,一般都以聚气法相配合。

(7)沉气

沉气,是指呼气与意识下沉同时进行又相融合的内功气法。具体讲的是:在呼气时,由呼吸道吸人的外气仍由呼吸道呼出,与此同时,丹田之气则在意识的指导下助其向下运行,肢体的沉肩、坠肘、塌腰、松胯的松沉劲也同时配合和加强意气的下沉,从而使下肢获得一种犹如大树生根的稳定感,所以称为“沉气法”。形意拳“三体”桩功要求“头上顶,有冲霄破天之雄;手外推,有推山倒海之力;气下咽,有吞狼咽虎之势;脚下踩,有踏破地狱之功”,这就是“气沉丹田”与“沉气法”的具体应用。凡是武术运动,都很重视“沉气法”的运用。一般来讲,以“沉气法”来配合静止状态下的亮相平衡动作,效果都比较好。它能加强下盘支点的稳定性,例如在长拳运动中的各种平衡动作,都以“沉气法”相配合。

外功三境界:易筋、易骨、洗髓。内功三境界:练气化精、炼精化气、御气还神。一层一境界,戒骄戒躁,一曝十寒。功夫始于勤练,成于坚持

武 宗|天下武术宗成

微信ID:ikunfi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