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武术缘-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杨门单操太极拳 2022-05-22 发布于辽宁

最近得空,在孙老师的鼓励和启发下一时兴起,回忆并总结了至今为止的习武经历。我不是武术世家,小时候也没有报过武术兴趣班,周边亲戚朋友也无人会武术。但小时候特喜欢看TVB的金庸武侠剧,后来其中一些经典的原著如射雕三部曲也都读过。金庸的小说武功虽然有夸张魔幻的部分,但书中很多武术的道理我觉得是对的(很多时候觉得金庸真厉害),以至于现在我觉得我很多启蒙的哲学观都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

那时金庸小说看多了,加上各种信息,经常也会试着调呼吸甚至所谓搬运周天,每次尝试最后都会弄得自己很不舒服(比如气不顺,腹泻等不适感)。2010年,我家搬到了高中旁边,高中旁边有一家武馆。武馆的师傅姓崔,虽然六七十岁了,但又高又魁梧,身材匀称挺拔,且感觉很结实,而且因为工作关系我爸和他还认识。有一次,我和我爸在武馆旁的面馆吃面条,正好他也在。聊高兴了,他说等我高考结束了教我练丹田气。崔师傅说他年轻时和很多人学过丹田气,练法各异姿势各异,但大多都没用。他现在练的丹田气很有效果,无论多疲累,只要练上15分钟,马上精神就恢复了。我听完很是向往,巴不得立刻就跟他练。整个高中阶段,因为身体偏弱,学业压力又大,各种大病小病不断,就希望能像小说中那样练丹田强身健体。后来,高中毕业,我终于找到机会向他学习。他把我带到演武厅旁的一个小房间里,关上门教我的。他还说要不是和你爸认识,一般这个功法是不教的。大致练法是这样的(时间久了,可能记得有偏差)。

先平躺着。吸气把腰椎和颈椎部分往床板上贴,本来腰那里有弧度,可以插进去一只手,往床板贴着后手就插不进去了(等于就是拉直脊椎)。同时感觉吸气吸满时不要急着呼气,尽力再吸一次;呼气时感觉呼完时不要急着吸气,尽力再呼一次(印象中呼气时不需要用力贴床板)。等练熟后,进阶练法就是在之前的基础上,人平躺着,但腿并拢伸直抬起来靠着墙,其他不变。

他让我回去练练,练完跟他说说有什么感觉。我回去练感觉贴床板很难,用力贴床板就会大汗淋漓。吸气也不知道该往肚子里吸还是用胸肺吸。同时,我心里存有疑惑。我高中时因为一直低头做题,导致肩颈非常难受,去医院检查颈椎生理弯曲消失,医生让我多抬头好恢复弯曲。现在这种练法反而要把颈椎腰椎拉直,岂不是会得颈椎腰椎疾病?由于平时见不到崔师傅,和一位70岁且不熟的老人家打电话我又不知如何沟通,加上心里有疑惑,这个丹田功我就不敢继续练了。这应该是现实生活中我和武术的第一次结缘。

之后很长时间都没在生活中真正接触武术。后来2018年认识了一个朋友,姓周,会武式太极拳。他是在永年读书时拜师傅学的,以前练拳时还经常去公园其他师傅的场子切磋实战。我觉得他是有实战能力的,但我没见他实战切磋。当时聊过内功,他说他这一门初学不谈练气之类的,讲究形正气顺。初学动作对了,内气慢慢自然会有(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内功是这么练的)。他说以前练拳时每天先跑5~10公里,有时练拳是身体累了才开始练(我猜这么练是因为肌肉累了后再练才能练到筋)。同时老凌很强调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实战用法千变万化。他说抖音上的那位刘洋,虽然啰啰嗦嗦说来说去都是一招金刚捣捶,但他真的把这一招功力练出来了。和老凌的交流(不仅限于武术)让我模模糊糊有了新的概念,先有实才能练虚。先得把筋骨气血练好,然后才能有内气可练,最后才谈得上练神。就类似于客观生活环境的变化会改变一个人的想法,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人的性格和思维,虚的东西都需要实的东西去承载,光谈精气神大概率是骗人的,很多网上很多关于内家拳说法张口就是精气神或者呼吸吐纳,这有很大错误。至于我为什么没和他学,因为老周这个年龄要挣钱养家,同时他觉得教拳是一件很烦的事情,他现在没兴趣。

2020年因为疫情封控在家,想找一个居家锻炼的方法,就一直在网上搜搜看看。无意中看到了一段太极拳和散打的切磋视频。视频中是一位五十几岁的大爷和年轻健壮的散打退役运动员切磋。视频中有三点很吸引我:1.大爷这么大的岁数了,身形依旧很匀称,精神头很足;2.打了几分钟,小伙在赛后交流中呼呼喘气,而大爷反而不喘,气息平稳;3.大爷在肌肉柔软的状态下,却有抗击打和类似千斤坠的功夫。我觉得这很厉害,我想学这个本事。这位大爷姓陈,我称他为陈老师。我阅读了他网上发布的各种信息,发现这位老师恰好和我在同一座城市,这样的话疫情结束后我可以线下学习。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练武术,纯粹的线上指导我会有不踏实感,怕有地方练错了但视频中老师因拍摄角度等问题没法看出来指正,以致于越努力错的越多。同时天天户外自拍视频感觉还挺麻烦的。

陈老师教拳的思路,首先练习甩手疏筋活络并增强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接着练习开合功(内功)进行内壮。有了初步的基础后开始练习五行拳,并通过练习将开合功和五行拳的拳架结合起来。我认为整个传授思路听起来是合理的。向陈老师学习了2年左右,个人感觉如下。开始练五行拳时,会发现五行拳练起来非常累,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根本练不动几趟。同时初练五行拳,只是动作看着像,但并没有很明显的规矩。因此我心里觉得需要类似三体式的桩功把拳架初步定型,才能练活步的五行拳,否则太随意了没有规矩动作很容易变形。我和陈老师交流过这个问题,陈老师说初学不能站定桩,因为姿势很难站标准,就算老师从旁校准也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开始只能练动桩,开合功就是一种动桩,外形动作与呼吸相配合,并牵动内脏运动。然后慢慢随着练习的深入外形动作幅度越来越小,内动越来越明显,渐渐进阶到无极桩,最后进阶到定桩。定桩不是真的不动,只是动作幅度小到难以察觉,五行拳相应在这个过程中会同步进步。按照这个思路,我理解陈老师这一脉开合功就是形意拳的基础,先得把开合功的感觉练出来,然后在五行拳中找开合的感觉。因此我把练习的重点放在了开合功上,每天差不多练习1.5小时开合功,0.5小时甩手+五行拳。但练习两年了,我仍然觉得没有练出内动的感觉。同时从外形上看,我练开合功的体态和陈老师练时区别非常大。陈老师在练开合功时,侧面看人脊柱比较正。同时可以在保持重心没有明显的上下起伏的情况下,控制胯部配合呼吸前后摆动,而我做不到。我的理解这是因为我的筋骨达不到陈老师的柔韧度造成的。而在近两年的练习中,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很难通过练开合功解决,需要更基础的抻筋拔骨的功法来训练。于是之后我继续请教陈老师本支形意拳有没有类似抻筋拔骨矫正骨架的功法,陈老师的回答是开合功和五行拳本身就有抻筋拔骨的作用。两年的练习体验下,我认为这个回答没有错,但前提是有一定的筋骨基础,再通过开合功和五行拳让筋骨更上一个台阶。

在向陈老师的学习过程中,也经常聊天。我知道陈老师从小就喜爱武术,跟很多老师都学习过,小时候练过长拳,后来练的通臂拳,再接着是形意拳。陈老师说他接触到的传统武术老师,大多非常保守,藏着掖着。但他的某位形意拳老师教了他真东西,一生受益。在形意拳的功底基础上,陈老师又练了太极和八卦。总体上,陈老师给我的感觉功力是有的,无论是筋骨还是内功都有很高的水平,同时也乐于传授。但在我看来,陈老师的武术成果是融合百家,再靠着自己的天赋汇出来的。我作为学生,没有陈老师的习武经历(比如陈老师从小练长拳,可能有筋骨基础,但我没有。)与天赋很难复制出他的水平。我很认同一个道理,人生黄金年华不过一二十年,如果认真练三年都没感受到明显的效果,那这个练法可能当下并不适合你。

在网上初接触陈老师不久后,我又发现了孙老师的讲授的古传太极拳。看孙老师的拳理论述,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加入了公众号群进一步学习。在群里,最大的感受是孙老师能把每一个问题都讲的特别细,细到一个骨节,一根筋甚至一个念头,而且很多我觉得难以表述的东西孙老师能很清晰的描述出来。再后来孙老师发布了翻江倒海和膝外八揉足的教学视频,翻江倒海这个单操给我的感觉是惊艳!没错,就是惊艳的感觉!就是那种一眼就觉得这个动作设计的真妙,真不一般,肯定能练出东西。翻江倒海让我感觉有点像八段锦,但八段锦只是抻拉,而翻江倒海在抻拉的基础上还有拧转,真的是太妙了。而且孙老师强调的要领清晰明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记得有次吃饭,饭桌上有位练太极拳的老师。他说当年练太极拳时,老师说要肌肉放松筋用力,但他不知道这要如何操作。言谈之间很明显的表露出,他虽然自己练太极教太极,但心里对太极拳是怀疑的,只是作为职业混个饭碗。但到孙老师这,很明确清晰的告诉你如何让筋吃劲而让肌肉放松,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凭空想象的。但尽管如此,不知为何,我看了很多遍视频感觉还是不会练,起身一上手就不知道手脚该怎么动。同时很多地方似乎每位师兄师姐练出来动作体态都不一样,让我很迷糊。这种状态就僵持在那,想起时就会再看一遍教学视频。有一次看到某位师兄录制的训练视频,我突然觉得翻江倒海的主体动作我会练了,然后试了试真就能练出翻江倒海这个动作了。后来我就开合功和翻江倒海都练,我把翻江倒海看作补充我形意拳抻筋拔骨的功法,甩手功我就不大练了。但每次去陈老师的场地甩手时都说我肩还挺松活的。

自己私下琢磨练习了挺久翻江倒海,最近突然觉得,我该向孙老师系统学习古传太极拳了。孙老师的这套古传太极拳给我最大感觉,一是真传,二是系统,从练法到打法到心法很完整,没有残缺。这种完整性在当下是很难找的,即使找到了很多老师傅不见得愿意传授。同时,因为完整,所以我感觉即便是0基础的新手按要求练也能一步步练成,有很强的可重复性。或许练到高处需要天赋,但练至精通绝对只要按要求练就够了。

最后,希望能在孙老师的指导下,练成古传太极拳,练出一副好身板。

编辑者微信号:fjks-tjs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