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都讲究“气沉丹田”。一般的内功呼吸方法是:吸气时丹田自然向外鼓,呼气时丹田自然向回收,可以称之为正呼吸法。 形意拳则采用“逆运丹田”的呼吸法,即:吸气时丹田往回收,呼气时丹田往外鼓,也可以称之为反呼吸法。 之所以要“逆运”丹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了配合其拳法的蓄力、发力。 师父曾对我说过,太极拳要通过连绵不断的招式,以动求静,最终达至“练神还虚,物我两忘”之境界。所以用正呼吸法,安详深沉,利于入静。 形意拳则是以迅疾刚猛的招式,瞬间发出全身合一的爆发力击敌。所以内功要练所谓“哼哈二气”。 吸气收腹以配合蓄力,发声为“哼”;呼气鼓腹以配合发力,发声为“哈”。也就是说,吸气时通过收腹,配合沉肩、坠肘、收臀、扣足等一系列动作,将全身收缩起来,以便蓄力,犹如引满之弓;呼气时鼓腹,达到“气以鼓荡”,配合各种攻击要领,整身合一发力,犹如射出之箭。 由于全身布满“还弓力”,可令敌处于沾身即被放出之境地,此即所谓形意拳“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以及“打人如挂画”之意。 练形意拳之人,往往在发力时发出“哈”声,这不仅助声威,而且可以发力彻底。这是形意拳一种独特的运气之法。 在古代医学宝典《黄帝内经》中,也提到“逆运丹田”呼吸法。它把人体之气分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为真阳之气,通过自然呼吸得来;后天之气称为宗气,需要通过“逆运丹田”来养成。 逆呼吸在呼气的时候,体内的气往下走,这也正是形意拳讲究“气以鼓裆”之意。逆呼吸时,体内之气的升降是循着任督二脉行走,就是呼气时顺胸、腹下行,吸气时循脊椎上行,刚好是“小周天”的路径。 郭云深曾说过,呼吸合道为形意拳之根本。天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天地相距八万四千里,人之心肾相离八寸四分,一吸百脉皆开,一呼百脉皆闭。 天地化功流行亦不出乎“呼吸”二字,且呼吸之法,分有三级道理:初级道理:呼吸任其自然,有形于外,练的是炼精化气之功夫;二级道理:呼吸有形于内,注意丹田,练的是炼气化神之功夫;三级道理:乃是心肾相交之内呼吸,无形无象,绵绵若存,似有非有,无声无息,谓之胎息,也就是化神还虚之功夫……形意拳术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 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超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唯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精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极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 要严格按照桩法的要领和三心并的方法去做,即足心吸地下的阴气,手心、脑心纳天空之青阳,汇集于丹田,以补全身阴阳气之不足。气鼓全身,长筋謄膜,形成内外合一的整劲。 人称三体式与天地同法,盖头居上为天,足在下为地,双手在中间为人和。此绝非虚语,更非迷信。因为练呼吸就必须与天地等自然条件有密切联系。 作者简介 马清藻(1909—1991),河北省定县人,曾任北京形意拳研究会顾问、《武当》杂志顾问。他自幼酷爱武术,在河北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时,即拜形意拳名家刘纬祥先生为师,和著名武术家马礼堂先生为师兄弟。他青年时期就追随革命,屡遭曲折,始终都以极顽强的毅力坚持练功,坚持学习武术理论。在去世前两年(1989年)完成了著作《刘纬祥先生形意拳雏释》。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