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迁西夜话〗我与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

 燕山茶社 2021-06-25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刘 栋

撰稿时间:2008.03

〖迁西夜话〗我与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

1984年8月,县梆子团演职员在赤峰演出时的合影

我县河北梆子剧团,前身是唐山地区河北梆子剧团,后转到迁西县,遂更名为“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文革”前曾当红一时,常年到乡下演出,深受群众喜爱。记得我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剧团的大戏台搭在我们学校的操场上。为保护财产安全,学校安排师生执勤,我有幸免费观赏了那次演出,知道了大名鼎鼎的“盖叫天”,还有大武生、二武生、三花脸。当时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潘杨讼》、《五虎夺昆仑》《奇袭白虎团》《南京路上好八连》《挡马》《渡口》等,“文革”后期演出的剧目有《椰林烽火》《十五贯》等,主要演员当时有王占亮等老一辈艺术家。直到1980年前后,剧团还坚持下乡巡回演出,演出阵容还是相当可观的。

我是1984年剧团解散以后由何显威承包期间去的剧团。原来的老人走的走,散的散,改行的改行,演员都是新招的,队伍年轻,阵容整齐,重打鼓另开张,演出一度也很红火。主要剧目有《墓中生子》《盘肠大战》《潇湘夜雨》《柜中缘》《挡马》《陈三两》等,只一出《墓中生子》就创下了赤峰、喀左两地连续10场爆满的高票房纪录。

我负责联系业务,定演出台口,保证剧团正常运转,务使剧团总有戏演。剧团有一句口头禅:“大锣一响,黄金万两。”吃喝拉撒也是我负责的内容之一。演出有保障,演员情绪稳定,演出积极性就高,否则剧团就会坐吃山空,人心浮动。我深知责任重大,常常步行四五十华里在下面跑台口。吃不上饭,采一把路边的小葱充饥。只要剧团有戏唱,我个人的吃点苦、受点累,无所谓。

内蒙、赤峰一带的演出总体还是成功的,但也确实有非常困难的时候,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加之剧团是个特殊的群体,存有相当严重的陈规陋习。个别人不太注意思想工作,有的干脆就是耍大牌、喝大酒,不演戏又不做事,吆五喝六,整天就会骂演员,充当害群之马。但也有好多德艺双馨的青年演员,他们默默无闻,一心演戏,尽职尽责地干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会计戴宝来,乐队的甄玉山、高德山,演员解青松、徐玉凤等二十几位青年演职人员,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1985年剧团转到保定演出。原先那批老一点的演员大部分因不能及时发工资先后离去,何显威又在保定市郊的一个戏校招了一批学员。开始还可以,后来又因工资待遇问题同学员发生了矛盾,直接影响了正常演出。最后竟发展到扣下5箱服装作抵偿,经多次交涉还是以扣下2箱了事。我回县交通局雇了两辆挂车,拉回了剩下的财产。

剧团彻底垮掉后,我到县文化馆工作,但有时也跟着下乡演出。其间,有幸与当年的台柱子张晓燕、李小凤合作,始终是我引以为荣的事。

撰稿人刘栋,男,迁西县罗家屯镇四村人。1952年8月生,1966年参加“四清”工作队,1968年在本村任教师,1974年在县大修厂当车工,1984年到县梆子团,1986年调县文化馆,1994年调县国土局,2002年离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