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佳作 || 高晟赫:一次美不胜收的相遇

 一床书759 2021-06-26
今天,我们在学校会议室听了郭学谦老师的讲座。
郭老师这个人我认识,他和我父亲关系挺好,我对郭老师较为了解,也经常读他的作品,算是老师的“忠实粉丝”吧!
讲座中,老师主要讲了考场作文的立意以及写作技巧。郭老师这堂课,可谓是干货满满。整节课抑扬顿挫中体现磅礴大气,酣畅淋漓中蕴含知识无限,仿佛泉水流淌进我的心田。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老师这堂课,有几个情境令我难忘:
情境1,老师讲“朋友”时,将朋友分为同路者、同行者、同志者,引申到自己生活。仔细一想,我们身边所谓朋友大多是酒肉朋友,同行、同道者都少的可怜,更别说同志者了。不过虽少,但想来自己身边的朋友中也有志同道合的。老师最后还强调 “同志”这个词被用“坏”了。身边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字如其人”并不是讲一个人的字怎么样,而是说见了一个人的文章如同见了这个人一般。再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千古名句出自李商隐的《无题》,开始也并非写什么奉献精神,而是因为“丝”与“思”谐音,“泪”表示流泪,从而表达自己对待朋友的相思之情。
情景2,老师告诉我们写作文时,“情”很重要。我一想,的确,作文中情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散文中,比如郭老师的《过往》中收录的一些文章,虽然文中优美的句子并不多,四字成语也较少,但读完之后却能被它莫名奇妙地感动。从中也可以读出作者对自己的反思,对妻子、对女儿、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我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章是用情写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情,那是一种真实且真挚的感情。正是这种情才能使本来朴实无华的文章变得笔酣墨饱。那么情又是怎么来的呢?郭老师讲,它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挖掘出来的,它们可能不起眼,可能很平凡,但是只要你学会感恩,眼光就会改变,加上用心的体会感悟,情就会出现,以情为突破口,就一定能找到文章得立意。如此,作文便易如反掌。正如郭老师说的:“作文写的好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善于拥抱生活的人!” 
情境3,老师的上课方式,令我难忘,他的课堂风趣幽默,好像并不把我们当学生,而是把我们当成了朋友,这便让我们和他有了不言而喻的亲切感。
在教室里遇见郭老师,使我明白了写作的目的,领略了写作的真谛,对写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听郭老师的讲座,算是我人生一次美好的相遇!这次遇见,让我对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我也相信,因为写作,我会遇见更多更美的更加美不胜收的风景,更加优秀乐观的自己。 

作者简介:高晟赫,白水县东风小学六年级七班学生,爱好读书、运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