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这些用药误区,让他们一步步走向残疾

 板桥胡同37号 2021-06-26

导语

合理、正确地使用药物是防治疾病的“良方”,滥用、误用药物犹如“毒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用药时存在很多误区,本文总结了常见的十大严重误区,希望类风湿患者能避免这些误区,地使用药物。

安全用药一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警告,不合理用药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的第四号杀手。调查显示,全球1/3的人口死亡原因不是死于自然衰老及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与药物不良事件相关的费用每年达到1360亿,比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支出还要高,引起1/5住院患者脏器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据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患者达250万,其中约有19.2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而这种药物不良反应大多数由不合理用药引起,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占到全部用药者的12%~32%。

图片

  由此可知,药虽能治病,但是乱用药、滥用药、用错药的话,良药也会变成“毒药”。很多人觉得用错药这类的用药事故很少发生,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但事实上真正用起药来,大家就开始“自作主张”,常常陷入用药误区,影响疗效、耽误病情不说,甚至还可能危及生命。对于很多类风湿患者来说,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

类风湿用药误区,你踩雷了吗?

01

滥用激素,后患无穷

40%~60%的类风湿患者正在使用或曾用过激素。这里的激素指的是糖皮质激素,它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中消炎止痛作用最强的一类药物且快速起效,但它也是最常被乱用的药物。不少患者有过这样的经历,某种药很神奇,用后很快见效,而且食欲明显改善,人也变胖了,但就是不能停药,殊不知这正是激素的副作用:快速消炎、增加食欲、改变体型。

激素的副作用远远不止这些,长期滥用激素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引发多种毒副作用,例如股骨头坏死、过敏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后果,比类风湿疾病本身更为严重。切忌将奉为“神药”而一味滥用,必须遵循医嘱使用。

图片

02

急于求成,频繁换药

有些类风湿患者总是“喜新厌旧”,只吃了两周药,感觉没什么作用,便要求医生换新药,但心急往往吃不了热豆腐,如果在药物未发生作用时就换药,可能会延误病情,导致病情加重。几乎所有治疗类风湿的药物均起效慢、疗程长,最快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要足量服用3~4周才起效。而病情缓解药均为慢性作用药,需数周、数月才起效,如甲氨蝶呤需用4~6个月,环磷酰胺疗程在3~6个月甚至1年以上。

03

关节不痛,擅自停药

一些类风湿患者在感觉关节疼痛减轻后就认为病已治好便自行停药,结果间隔没多久,病情就再次反复,不得不重新开始用药。

类风湿是一种慢性疾病,关节肿痛既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也是接受治疗后最早改善的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仅仅关节肿痛减轻并不等于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还需要结合ESR、CRP等血液学指标共同判断病情程度与治疗疗效。

另外,类风湿的发病特点是活动期和静止期反复交替出现,每个周期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当进入静止期,关节肿痛明显减弱或缓解,血沉或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此时,切勿被假象所蒙蔽,擅自停药。

要知道类风湿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期间不可有丝毫懈怠,用药方案理应由医生结合病情程度与治疗疗效来制定,若病情保持稳定,可在医生指导下先减少药物剂量或药物种类,最终达到停药的目的。

图片

04

治病心切,多重用药

这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什么东西都是越快越好,对于疗效的判断,“快慢”也成了“好坏”的指标。临床上有些类风湿患者治病心切,想当然认为只要加大药物用量或联合、翻倍用药,病就会好的更快。

例如,在疾病活动期关节肿痛剧烈时,有些患者选择口服两种甚至多种非甾体抗炎药或者增加剂量以期更好地缓解疼痛,但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治疗作用增加,副作用也同样在增加,超量服用药物或缩短服用药间隔时间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药物在体内蓄积性中毒的机会。

药物有严格的使用指征、剂量、时机,用量也是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和大量的临床试验计算出来的,只能根据年龄、体重和病情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酌情增减,不可擅自翻倍、多重用药。

05

滥用中药,忽视其副作用

很多类风湿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中药几乎没有副作用,所以患病后只看中医,但“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滥用会引起中毒,甚至也会危及生命。大部分中药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多数药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有些中药物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毒性,如麻黄、细辛、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天南星、蜈蚣、全蝎、延胡索、山慈菇、雷公藤、青风藤、徐长卿等,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如需长期服用必须要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

图片

06

迷信偏方

很多久治不愈的类风湿患者缺乏对疾病正确认知,对药物疗效期望过高,盲目听信声称“一粒见效”“彻底治愈”的各类偏方、经方、验方、秘方和网络广告,购买服用,但这些药物往往掺杂激素药物,短期内缓解疼痛明显,长期服用会加速骨破坏,导致关节变形、致残致畸,引发多种并发症,最关键的是目前类风湿治疗不存在根治药物,患者切勿“病急乱投医”,盲目使用偏方。

图片

07

照葫芦画瓢,跟风用药

有些类风湿患者不考虑个体差异,眼看自己用药无效,听说别人用某种药物效果好,就盲目跟风,要求医生开具或自行购买这种药物服用,殊不知人体存在个人体质和疾病病情的差异,错误用药会掩盖病症,进而延误治疗,严重的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若想参考他人的用药经验,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看是否适合自身情况。

08

忽视监测药物副作用

类风湿患者特别是病史较长的患者,在长期用药的过程中,自认为久病成医,对病情的了解好于专业医生,在用药的过程中不注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好,无需做那些检查,花冤枉钱,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十分错误的。

任何一个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都是片面的,都是先从自身的疾患开始认识疾病的,缺乏与疾病相关的系统性认识,有些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在症状之前出现的,若不通过专业检查提前查治,极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在规范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定期检查,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

图片

09

忧郁恐惧,自暴自弃

有些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类风湿,就认为无药可治,患上了“不死的癌症”,忧虑恐惧,丧失治疗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心理上先吃了“败仗”,此时用药效果自然不理想。殊不知,类风湿的疗效和预后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类风湿必须先消除对疾病的恐慌与恐惧。

10

错过服药最佳时机

不少类风湿患者认为,空腹服药吸收好,效果佳,于是天天在饭前服药、空腹服药,以致发生胃出血。空腹时药物在胃内会刺激胃液分泌,引起胃的蠕动,胃黏膜供血多具备使药物充分吸收的条件,能快速发挥药物效能,一般来说没有特殊规定的药物空腹服用好。

对于类风湿患者来说,有的患有胃溃疡等疾病需要服用抑制胃酸药,需尽量在饭前半小时服用。服用中药时,如补益药,多要空腹服,活血化瘀药要饭后服,因中药煎剂多味苦涩,很多患者服后感觉胃部不适,所以建议大部分中药饭后服用,一般饭后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服用为宜。

图片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药物用得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不但不能治病,还会影响身体健康,轻则增加患者痛苦、提高医疗费用,重则可能使患者致残,甚至死亡。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才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病去如抽丝”,尤其是像类风湿这样的疑难慢性病,治疗的确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类风湿患者不妨对自己的健康多点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规范合理用药,规避误区,谨遵医嘱,相信病情会得到有效控制。

来源:风湿百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