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阳虚会导致消化不良,很多人却忽视了脾阴虚,小议脾阴

 gu shi 2021-06-27

黄建业 原创
吾早年治疗疳证患儿常采用健脾益气之法,其效甚佳,但其中有部分患儿药后无效。1971年5~8月,在治一位3岁疳证女该过程中,对滋养脾阴之法颇有所悟。该患儿于断奶后因喂养不当面致逐渐消瘦,饮食减少,发育迟缓,在其他医院均诊为营养不良I度。曾用消化酶、维生素、输血、服中药等法治疗均未见效。来诊时体重不足7公斤,骨瘦如柴,皮肤干皱,头发黄而少,精神萎靡而烦躁时作,大便干结如羊屎,尿黄少而浑浊,鼻干无涕,目睛于涩,口渴欲饮而不多,每日仅可食牛奶和奶糕糊200~300毫升,午后及夜间低热,盜汗,脉细无力,指纹淡紫而细,推之不畅,舌质红瘦、苔少,舌上有散在糜烂点。先按常法予以健脾益气之品,并稍加养胃阴之石斛、玉竹,服药十剂,其证未见好转,反见口渴加剧、舌糜益甚。虑其病久,虚火上炎,故在益气健脾方中去香燥之品,加入石膏,黄连等清火之药,但药后病情有增无减。吾计穷矣,乃求于前贤之著。吴澄在《不居集》中说:“古方理脾健胃,多偏重胃中之阳而不及脾中之阴,然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灼,津液不足。”提倡治病应注意养脾阴;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指出:“治阴症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自然灌溉诸脏腑也。

吾思此患儿除有脾虚之证候外,还有一-派阴虚内热证候,治疗应不泥于健脾补气而应滋养脾阴为主。吾用吴澄之理脾阴正方及中和理阴汤加减,并效法张锡纯重用山药,进服15剂后,患儿病情好转,口腔减轻、食量增加、舌糜减少。除再用上方加减化裁外,还用山药捣烂与橘米熬粥内服。3后疳证已基本治愈,食量增加、皮肤皱纹消失、面色转红润、体重明显增加。

从上案中体会到:治疗脾病不应单纯从气(阳)方面着手,亦应考虑到脾阴。从古人的论述及个人的临证心得中,我认为:脾阴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组成脾脏的实体结构,一是脾脏所化生。


脾阴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组成脾脏的实体结构,一是脾脏所化生的营养全身的营养物质。它们主要化生于水谷,其主要作用有:

①构成聃脏的实体,供给脾脏本身更新、壮大的物质;

②与脾气、脾阳一起共同完成运化、统血、升清等功能,它是产生上述功能的物质基础,如元代朱丹溪指出:“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清代唐容川更作了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③脾阴能濡养全身脏腑、组织,如张锡纯说:“牌阴足,自 能灌溉诸脏腑也。



由此可见,脾阴显然与脾气、胃阴有别,在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均应加以注意。

脾阳虚者多因劳倦、饮食不节而致,其证多见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脘腹冷痛、食入难化、食后腹胀、不渴、舌淡;脾阴虚常因思虑、饥饿、脏腑内热、药食温燥而致,其证常见食少腹胀,腹痛消瘦,便结尿黄,褐饮不多,低热,舌红,并伴其他脏腑虚衰症状;胃阴虚则常见于急性热病后期,邪热伤阴所致,其证常有食少或饥不欲食、胃中灼热、嘈杂、呃逆、干呕、口燥、咽干拳。

在治疗方面:脾阳旎当温中健脾,常用理中汤合香砂六君之属;胃阴虚则应滋养胃阴,常用益胃汤加减;而脾阴虚则宜补脾阴,其代表方剂为吴澄之中和理阴汤,理脾阴正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