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发伤寒论|第十讲(46.48.55.67)

 心其和顺其然 2021-06-27
图片

第十讲

讲述:白发渔樵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麻黄汤主之。
这条比宋本少了很多字,可以认为是后人的注解。去掉以后这条就比较好理解,一个人得病了,脉浮紧,其实就是麻黄汤证,无汗发热,身疼痛,“无汗”麻黄汤对吧,“身疼痛”,疼痛又来了,又是麻黄,所以处处都指向麻黄汤证。这时候说八九日不解,可能没用药吧,就想扛过去,扛一周没扛过去。“发烦目瞑”,就是发作的时候很烦,目瞑就是眼睛闭起来,“剧者必衄”,衄是流鼻血,就是严重的话会流鼻血。为什么会流鼻血呢?因为浑身津液充沛嘛,皮肤又堵住了出不去,找啊找,找到鼻子,鼻粘膜可能比较薄弱一点,然后就从鼻血释放出来了。很多电视剧里,年轻小伙子看到大美女鼻血就流出来了,整个气血冲上头其实就是麻黄汤证。没有见过老头看美女流鼻血,老了气血没这么旺盛,津液没这么充足。
麻黄汤证八九天不解,表证仍在,麻黄汤证还在,没有变。前面条文有“八九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和这一个意思,都是没有变成少阳证,也没有变成阳明证,拖了一周以后还是这个症状,还是用麻黄汤就行了,就算有流鼻血也一样麻黄汤。
我之前碰到一个病人,喜马拉雅上有个中医药小姐姐在直播,碰到一个小男生,说了一个很奇怪的病,他说他每次头发剃短了,就会很容易流鼻血,头发留的长一点,就不流鼻血,他以为自己得了大病很慌张。那个主播也不知道是什么病。我们在那里想到底是什么病啊?想到伤寒论里面和鼻血有关的条文最多的就是麻黄汤。然后我问他流鼻血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吗?因为发烦目瞑,我想问他有没有头晕,或者不舒服,他说有。流汗呢?他说也有,不过就是两个小腿流汗厉害,身体上不出汗。他还说年轻的时候,有那么一两年,在学校里夏天中午非常热,跑回家里就直接冲冷水澡。冲完了也不擦干,觉得挺舒服。所以我感觉很可能就是个麻黄汤证。正常人受凉了以后,人体抗病机能运转以后,稍微发一点汗就过去了。结果他不行,可能背上毛孔堵住了,所以腿上出汗,鼻孔出血,整个身体不出。然后我又问他体育成绩怎么样,他说是中上等的。所以我就给他推荐了麻黄汤。他挺害怕的,以为自己得了绝症。但后来就失联了,因为主播后来不播啦,后来就不知道了。但这个印象比较深,一剃短头发就流鼻血,印象比较深。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如此可以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不得越,其人短气,但坐,更发汗则愈。
这条在宋版里好长好长,里面加了好多文字比较乱,在康平本里面把注解删掉,就通顺一点。
意思就是刚得太阳病,发一下汗,可能药力不够或者方不对,汗先出不彻,就是汗出的比较少不彻底,病情就转到阳明去了,“续自微汗出”,汗还是一直在出,但是不恶寒,这个可以小发汗了。如果只是到这,我感觉就用桂枝汤就行了,续自微汗出,一直出小汗嘛,又不恶寒,25条不是大汗出,然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就是出汗的还是桂枝汤,不知道为什么说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不得越”如果一看脸红的,阳气怫郁也就是津液出不来,上面说“续自微汗出”,就持续微汗出来,不是大汗。宋本里面还有什么“乍在腹中,乍在四肢”,“不知痛处”,“其人烦躁”之类都是注解,康平本就是“其人短气,但坐”,“更发汗则愈”。
这条文因为有的人看到“小发汗”觉得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或者用各半汤都可以,还有人倾向用大青龙的为什么?因为宋本里有烦躁,有短气。我感觉小青龙更合适一点,因为有脸红,五味子证,有“但坐”,但坐什么意思?小青龙里面有“咳逆依息不得卧”,就是咳躺不下来呗。又是小发汗,我说过小青龙是小发汗方,葛根汤也是小发汗方,所以我倾向于用小青龙。阳明病不怕冷啦,能不能用小青龙啊?去看小青龙条文,小青龙条文没说怕冷,没说恶寒,恶风也没有,不一定非要有。但是最好是手脚冷,怕冷是怕冷,手脚冷是手脚冷,不是一回事。不能说怕冷就是里寒,也不能说手脚冷就是寒,手脚冷就是手脚冷,怕冷就是怕冷。
很多人喜欢把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来组合,比如说表寒,里寒,表阳虚,里虚啊什么的,几个词组合来组合去,以表达出各种含义。没必要,没必要这样去扭曲。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手脚冷就是手脚凉,不要去考虑是表寒还是里寒,就是手脚冷。否则你还会损失很多信息。出汗就是出汗,不要去想表阳虚表不固啊什么的,想多了啊!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我跳过没讲的条文,在康平本里不是原文,所以我就跳过了。这次就只讲原文。但不是说原文肯定是对的,也不是说准原文或者追文肯定是错的,准原文追文也有可取之处,原文里也有不足的地方。但相对来说,原文和准原文对的地方更多一点,追文不太理想的地方多一点。
55条和46条就是一回事。伤寒了,脉浮紧,一看就是麻黄汤证,一直没发汗,导致流鼻血了,就是津液自己寻找出路,结果闹鼻血了,麻黄汤主之,跟46条是一样的。注意这里是“不发汗”,这里不是无汗,不是无汗因致衄者,这个就不通了。“不发汗,因致衄者”,就是如果正常用麻黄汤发汗,就不会到流鼻血的地步了,就因为一直拖着,不发汗,然后导致流鼻血了,这个状态下还是应该用麻黄汤。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康平本有几条顺序和宋本也不太一样, 59,60,61,是在80条后面,80条和82条之间,我按照康平本的顺序讲,所以这边先跳过去,等到80条以后再讲,然后55条后面一直就是到了那个67条了。
这条特别重要。伤寒论开始桂枝汤,然后带麻黄的方子,葛根汤、麻黄汤、大青龙、小青龙。讲完了,现在到了苓桂术甘汤。
在讲小青龙的时候就讲过了,跟小青龙对称的一个方子苓甘五味姜辛夏。小青龙是麻黄桂枝开头,表解,苓桂五味姜辛夏,是茯苓,他是下解。下解的证据有什么呢?比如说下利,就是便溏。苓桂术甘汤也是有茯苓,也是下解。很多人觉得茯苓证是尿解,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或者带茯苓白术的都是利尿。我觉得更多是下解,没有尿解一说。
这边说“伤寒若吐若下后”,为什么要说若吐若下后呢,因为汗吐下用了以后就伤了津液了,本来津液是充足的,现在津液不足了,但是表邪还没有解除。仲景为什么默认是上解,就是汗解,汗解不行用下解,比如条文里,桂枝汤不行用桂枝去桂,小柴胡不行用大柴胡。为什么这样,因为人体好像会优先上解,就是津液体力什么都充沛的时候用上解。我们能发现生病头痛的人一般比头晕的人身体要好。年轻人容易发烧头痛,老人有时候感冒甚至一点感觉也没有。前面说到麻黄证一个是痛,一个是痒,小发汗就治小痛,痒是小痛。同样的我这边认为,不能头痛叫头晕。就是正常人体液充沛的时候可能会头痛,体液不充沛的时候,人体还想去解外邪,但是无法达到头痛程度,就是头晕。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头痛提示人体想汗解想上解。头晕提示人体无力上解,只得下解,只得茯苓解。然后看整本《伤寒论》里面,麻黄和茯苓同用的地方特别少,只有一些认为可能不是仲景的方子,里面麻黄茯苓同用。伤寒论里,用麻黄就不用茯苓,用茯苓不用麻黄。为什么?麻黄汗解,茯苓下解。仲景一般认为是要朝一个方向解,如果两个方向都有趋势,用什么?葛根啊!把下解趋势阻断,跟麻黄一起上解。
苓桂术甘汤里面有”起则头眩“,起来就头晕,就是头眩,那是茯苓白术证茯苓证也有头晕,小半夏加茯苓也有头晕。单独的用茯苓也可以治头晕。比如说苓甘五味姜辛夏可以治头晕吗?可以的。然后加白术的话,头晕的力度应该可以更大一点。茯苓白术是头晕。
 “气上冲胸”,气上冲胸是桂枝证“身为振振摇者”什么意思,比如看到一个人莫名其妙手抖,帕金森是不是手抖,苓桂术甘汤就行了,当然真武汤有机会,“身眴动”82条也可以,应该就是考虑茯苓白术就行了,跟头晕等价吧
 “心下逆满”,伤寒论里心下是指胃。包括之前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条文里面,“心下满微痛”,这条又来了心下逆满,这里没有痛,28条里边的“微痛”应该是芍药证,但是心下满应该不是。这边有心下逆满,所以心下逆满、心下满可能是茯苓证,也可能茯苓白术证。上次感觉好像白术能治胃胀,现在偏向于白术证
学会这个方子就特别重要,因为好多人会头晕。碰到头晕就啥也不用想,首选就是茯苓白术。然后你要考虑的是用桂枝还是芍药,如果是偏桂枝的就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茯苓之类的都可以。那桂枝证是什么?可以是气上冲胸,也可以是胸闷,也可以是出汗。偏芍药的,去桂汤,真武汤,附子汤。芍药证是什么?腹痛或者胃痛。所以无非就是去找一些桂枝或者芍药的证据。
如果再有口渴,茯苓白术泽泻,泽泻治口渴,那就要么就是五苓散,要么是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是用芍药的。我记得有一次治头晕,五苓散吃了没效,改当归芍药散就有效。当时病人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桂枝证还是芍药证,所以我就优先使用桂枝,茯苓桂枝的方子五苓散用了无效,换茯苓芍药的方子,当归芍药散马上就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