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几个月中,“觉醒年代”的相关话题纷纷登上热搜,手绘壁纸妙趣横生,人物表情包可爱搞怪,二创视频激昂热血,同人文学圆梦意难平……如此主旋律作品能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十分难得。 剧中鲜活再现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知名历史人物纷纷“圈粉”,成为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焦点。其中令人最意外的便是鲁迅,只要迅哥儿一出场,弹幕便飘过就是各种表白,令人颇感意外。 对于“鲁迅”这个名字,我们已是再熟悉不过了。从三味书屋到社戏,从阿长到孔乙己,当年课本里面的诸多名篇伴随着我们成才,都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觉醒年代》让我们重新认识鲁迅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着《觉醒年代》再去读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以及杂文的时候,却觉得太深刻、太有道理了,便不由地对鲁迅先生心生敬佩。 鲁迅曾在文中说过:“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不至于用到十年二十年后。”在现代急功近利的年代,我们浮躁我们狂欢,但我们的内心仍渴望知识的滋养,以及对知识的无边敬畏。我们不禁感慨,哪怕横跨百年,鲁迅的一字一句,没有丝毫过时,仍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演。 低龄化犯罪的激增,校园霸凌现象的增多,实在让我们感叹,是时代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犯罪问题心理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大人造就的,家长的问题若不调整,孩子的问题也调整不了。所以当我们追随这些案件的背面,都会发现教育在其中的缺席、错位或失衡。要么溺爱,要么无视,要么从未试图理解过自己的孩子。 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鲁迅其实早在百年前里就说得明明白白。他认为父母的责任绝不只是给予生存,还有教新生命如何发展。一是理解,理解孩子的世界,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揣测。二是指导,长者是协商者,而非命令者。三是解放,让其在时代里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几点,当代千万家庭,仍有无数父母无法做到。 现在说到性别议题,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那么晚还不回家?为什么要衣着暴露?为什么要请异性朋友进家?在性侵犯的案件里,大多数人都习惯性从女性身上找原因。好似男性的性欲望是一种特权与天性,而女性的原罪就是诱惑与挑逗。所以贞操依然是女性的枷锁,理所应当成为纯洁与否的标志。 这些现实难道只是在今天上演吗?1936年,鲁迅早在《我之节烈观》一文里把男女不平等这回事说得个彻底。过去来说,女子死了丈夫,守寡一辈子。遇到强暴,自我了结生命。这类人物,值得表彰。反之,口诛笔伐,用道德压死你,让你生不如死。 《觉醒年代》让我们重新认识鲁迅 用鲁迅的话说:社会的公意,向来以为贞淫与否,全在女性。男子虽然诱惑了女人,却不负责任。譬如甲男引诱乙女,乙女不允,便是贞节,死了,便是烈;甲男并无恶名,社会可算淳古。倘若乙女允了,便是失节;甲男也无恶名,可是世风被乙女败坏了!别的事情,也是如此。所以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糊糊涂涂的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男子既然不负责任,又不能自己反省,自然放心诱惑;文人著作,反将他传为美谈。所以女子身旁,几乎布满了危险。除却他自己的父兄丈夫以外,便都带点诱惑的鬼气。 当年历史著名的影星阮玲玉,就是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下服药自杀。她留下的遗书里有那么一句话:其实我一死有何足惜呢,只不过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啊。重复两次的人言可畏,处处心酸。 明明对娱乐圈并不感冒的鲁迅,得知此事后也写了一篇《论人言可畏》,对喷子们发起抨击。他写:她们的死,不过像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麻木的人们把无谓之人当作谈资,明明下菜陪酒的作料而已,可偏偏能够将人置于死地。 信息还不发达的当时尚且如此,更别谈说话大可不必负责的今日呢?明星虽名望在此,却单枪匹马无力反击。民众看似弱势,却人数众多,还可以与媒体共谋。 当年的信息没那么四通八达,如今恶反而被放大。如今网络处处都给喷子提供了发泄渠道,舌上杀人刀,便是如此。用鲁迅先生的话说:阮玲玉正在现身银幕,是一个大家认识的人,因此她更是给报章凑热闹的好材料,至少也可以增加一点销量。明星在他们眼里看来不过“发扬余威”之流,恨不得煽风点火,添油加醋。 奔入21世纪的我们,科技与消费以倍速生长。在自媒体与网络大V随手就能掀起热点与情绪的今天,曾经那个靠一篇严肃社论引起观点浪潮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但这意味着鲁迅离我们远去了吗? 当我们为熊孩子发愁时,他说: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当吃瓜群众围观起哄时,他说:倘使路上偶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当校园伤害案件频发时,他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他离开了吗?没有。人心世相未变,他便一直活在我们之间。 之所以重读鲁迅,是因为这样一个鲁迅以前不曾有,以后也不会有。 《觉醒年代》让我们重新认识鲁迅 鲁迅是一位战斗者,他用文字呐喊,用批判的态度剖析人性,写下撞击心灵的文字。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以外,别无捷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