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惑|世界海运“至暗时刻”,五问海运资源紧张迷局

 蓝林观海 2021-06-29
图片

6月25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公布上海出口集装箱指数(SCFI)为3785.40点,再创历史新高,该指数相比2020年最低点818点上涨了363%。SCFI反映即期海运市场结算运价的变动方向和程度,这意味着海运价格已同比翻几倍增长。

最近,甚至有国际大货主自己租船、自己开辟航线以应对危机。

图片

在疫情、港口拥堵等因素带来的世界海运“至暗时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沟通,共同寻找造成供应链梗阻、运营效率低下的根本症结所在,无论是对于此刻还是未来,都甚为必要。

图片

近日,国际商报专访了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通过对话探究失衡的原因,共盼海运秩序的恢复。相关深度报道内容如下。

现有市场运力几乎已全部投入航线运营

Q

综合各方声音发现,一方面,有货运不出的外贸企业们如坐针毡,不断抱怨“直观”上班舱公司航线、舱位供给太少,甚至有在特殊时期“奇货可居”之嫌;另一方面,运营商则表示,供应链困境超出了控制范围,舆论的指责是片面与错误的。您认为,造成当下国际海运运力不足,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

主要原因还是由供需快速变化导致的供需失衡,以及新冠疫情引发的一系列供应链堵点导致的。

从需求侧看,2020年至今,货量呈现前低后高走势。2020年上半年疫情在海外蔓延的时候,当时海外零售商态度非常悲观,预计需求将会严重下滑,因此大幅减少进口,避免风险。但经过各国持续不断地出台财政刺激政策,货主争相补库存、抢运防疫物资等,海外消费需求旺盛程度超出了预期,2020年上半年的运输需求被挤至下半年及今年,产生了叠加效应。根据集装箱贸易统计局(CTS)的数据,2020年全球约500万标准箱的货量从上半年转移到了下半年出运。

同时,中国高效的疫情管控使国内企业获得了产能恢复的先发优势,在外国政府推出经济刺激计划、消费者采购增加时,中国地区产能恢复的先发优势帮助中国出口企业实现新订单的增长。中国快速、成功地应对疫情也让采购商愿意相信,中国工厂更能够保障供应链安全,因此更倾向于从中国采购。

从运量方面就可以看出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巨大需求。

图片

从供给侧看,据Alphaliner统计,截至2021年4月1日,全球全集装箱船舶数量为5415艘、运力2414万标准箱,运力较2020年同期增长3.6%。现有市场运力除个别船在船厂大修以外,几乎已全部投入航线运营。

图片

而国外主要集装箱码头受当地所在国家疫情影响,拥堵情况非常严重,大大降低了运输效率,也消耗了宝贵的运力资源。比如在英国费利克斯托港,船舶到港后等待靠泊的时间在14天左右;欧洲第一大港荷兰鹿特丹港为7天左右;北美长滩、洛杉矶、温哥华等港等泊时间也长达7天以上。尽管班轮公司在回程航次采取跳港、换船位等方式努力赶回班期,但部分航次仍然脱班超过7天。远东出口不断出现运力缺失,使原本就已紧张的运力供给进一步恶化。

国外内陆运输效率受疫情影响也很大,疫情导致的卡车司机紧缺又造成内陆运输效率降低,使得码头内的集装箱出不去,码头外的集装箱进不来,进一步造成了码头场地拥堵和效率低下。

物流供应链是由海运、码头、内陆运输、仓储等诸多环节组成的,集装箱海上运输只是其中一环。当前我们所遇到的困难,是由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海外出现了问题所产生的叠加效应。

Q

当前运价飙升牵动着亿万外贸企业神经,目前的状况是否反映了市场的情况?有没有其他影响因素?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

我们认为,运价的走势主要还是反映了市场的真实供需关系,当前海运集装箱运价上涨不仅发生在中国地区。

海运业是一个完全开放、充分竞争的全球化市场。此次以运力和集装箱为主的航运资源紧张是全球性的,资源供给相对于持续旺盛的市场需求而言出现了整体性的不足,亚洲内的东南亚、东亚地区等传统出口国家的运价,甚至连欧美之间航线运价也都因供需关系的紧张而相应上涨。

此外,今年新一轮远洋航线长约陆续签约完成,长约价格较2020年有所上涨,班轮公司为维持长约客户的服务,减少了市场货舱位配置。舱位紧张导致市场运价继续上涨。

短期内运力供需紧张局面还将持续

Q

当前,外贸企业与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何时能有舱位、柜子?从班轮业的角度看,您认为实现中国出口企业期盼的海运物流“恢复如常”,预计还需要多久?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

运力秩序恢复最主要还是要看三个方面:一是海外疫情何时真正得到控制;二是海外港口和物流供应链何时恢复正常秩序;三是海外需求端何时恢复正常的采购节奏。

当前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是,美国1.9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正式开始实施,进一步刺激了美国居民消费。美国3月份商品贸易逆差创新高,与此同时,零售商库存水平则创新低,显示美国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仍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美国航线的运力供给自2020年10月份以来,基本稳定在每周53万标准箱水平,供需进一步失衡造成了货主一舱难求情况愈发严重。

运价走势是市场供需最直接的反映。从需求侧看,当前主要航线运输需求仍然很充足,未来一段时间仍保持增长的态势。从供给侧来看,欧美国家码头拥堵导致船舶准班率大幅下降,造成实际运力损耗,以及目的港内陆运输不畅的问题依然很突出,集运市场有效运能供不应求的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因全球疫情使得供应链效率低下而导致的有效运力供给减少,以及中国和东南亚等传统出口国家的出口需求持续增加,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我们估计目前该矛盾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长期来看,随着全球疫苗接种比例逐步提升,欧美等主要进口大国集疏运体系恢复正常后,将能逐步缓解目前物流供应链的“肠梗阻”问题,但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

Q

近期造船厂订单增多,二手船交易市场火爆,和这样的现状有什么关联?是否能够缓解局面?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

航运企业也要租入船舶。目前各船型的即期市场租金水平均已达到2005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以通用性较强的4250标准箱位船舶为例,该船型2020年5月底租金为7000美元/天左右,但目前租金已涨至42000美元/天以上,营运成本大幅增加。

随着集装箱船租金的持续上涨,以及出现租船市场租不到船的局面,一些班轮公司迅速转入二手船买卖市场。但无论是二手船运力还是租船运力,都仅仅是对存量资源的交易,短期内二手船交易的火爆,只会大幅提升船公司运营成本,并不会为市场提供运力增量。

近期船厂新造船订单增加可看作是未来的运力增量,但新造船从设计到下水往往需要1.5~2年的时间,对于缓解当前市场供需矛盾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图片

倡导外贸企业与班轮公司签订长期协议运价合同

Q

无论是疫情还是运河、港口拥堵,其实都是“黑天鹅”事件,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它给国际海运市场造成的混乱却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面对当前国际海运供应链的形势,相关部门和航运业出台了哪些政策和举措?对外贸企业有哪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

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好稳外贸工作。交通运输部不断强化行业指导和协调,引导中外班轮公司增加运力供给。中国船东协会也召集航运企业召开稳外贸工作行动措施研讨交流会,发出行业自律倡议,并与中国机电等五大商会展开合作交流,倡导船货双方签订长期协议运价合同等。

各家船公司除了做好主业,通过高价租入船,购买集装箱增加市场运力,保证用箱供给;不惜成本全速航行,弥补因海外码头作业效率降低所导致的周转效率无谓消耗外,还使出了“盘外招”。比如中远海运集团使用特种船运输集装箱,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包括中远海运所推行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陆海快线;马士基、地中海航运加大了对亚欧铁路联运业务的投入等,提升了货物在内陆段转运的效率,减轻了对于公路运输的压力,在此次疫情应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外贸企业,我们建议他们将保障物流供应链安全提升到战略高度,将稳定安全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建议外贸企业与班轮公司开展长期合作,通过与班轮公司签订年度合同,锁定全年运价,履行各自合约义务。对于外贸企业而言,长期合约有助于锁定物流成本;对班轮公司而言,长期合约将有助于更为精准地预测需求,提前做好运力布局,更好服务客户,与客户实现合作共赢。

资料来源:国际商报

编辑:Sofia、朱玲   媒体合作:010-883791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