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献县《激战洪魔》之八 :对“有限保证,无限负责”的回顾

 国学守望者 2021-06-30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八

对“有限保证,无限负责”的回顾

吴芝田

由于我县地处冀中平原,海河水系的滹沱、滏阳、子牙三大河流纵横贯穿全境,加之滹、滏两河上游流域面积宽广(约八万多平方公里),两河之水流到我县汇聚-起,入子牙河下泄入海,而子牙河河道狭窄,最大泄洪量原来只有600㎥/秒,经多年淤积后,实际只能下泄500㎥/秒。所以大量洪水就滞、缓在我县西部“四十八村”。早在清朝时,就把这里划为“钦定泛区”。因此,历史上我县就是防洪排洪的咽喉要地。也是河北省防汛抗洪的重点县之一。
 建国以来,中央、省、地各级党、政领导对此十分重视,高度关怀,并从当时实际和顾全大局的原则出发,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限保证,无限负责“的指导方针。“有限保证”就是在现有水利设施能够抗御的水势、水位和流量的情况下,必须保证不能出现堤防决口、漫溢等有损人民群众利益的任何问题,否则,就是失职、犯罪,就要严格追究责任,从严处理;“无限负责”就是即便遇到人力不可抗御的特大洪水,也要本着对国家、对群众负责到底的精神,尽最大努力,力争把灾害减轻到最低程度,必要时,就要牺牲局部利益,来维护整体利益。具体到我们县,就是要死保北大堤(即滹沱、子牙两河左堤)以确保京、津两市和京沪铁路等国家重大设施的安全。


最近,查阅有关资料,看到一份协议。这份协议是于1962年3月25日,遵照省有关领导的指示意见,由衡水、沧州两专区及饶阳、献县两县就滹沱河泛区问题,经协商达成的。其主要内容是:①在保证淳沱河左堤及子牙河两堤安全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泛区缓洪、滞洪;②原协议规定的行洪道北埝服从南埝,南埝服从长城堤,长城堤服从北大堤的原则不变;③洪水超过行洪道宣泄能力,需要在泛区分洪时,先扒北埝,后扒南埝和不威胁北大堤安全的原则不变。这份协议,就是“有限保证,无限负责”方针的具体体现。
从1949年起,我县就在建立健全防汛抗洪机构,组建汛工、汛铺、常备队、抢险队、打桩队等专业队伍,并逐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各年实际情况,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了“有限保证,无限负责”的方针。
1954年,由于汛情来得早,全县于6月中旬就抽调了大批干部民工上堤,展开了打备土牛,填平水沟、浪窝,整修险工、险段,消除各种隐患等一系列战前准备工作。从7月15日第一次洪峰到来,到9月底这75天的时间里,连续遭到四次特大洪峰的袭击,而且一次比一次大,尤其是第三、第四两次特大洪峰到来时,臧桥水位高达16.64米,超过当年保证水位0.94米,最大流量达1060㎥/秒,超过保证流量469㎥/秒。一般堤防洪水已超过原堤顶,全靠用土牛抢打的子埝来抵挡。9月7日臧桥大桥被拆,两岸交通中断。9月8日又发生六级大风,不少堤段浪喷堤外。各河堤防不断出现坍塌,老河口大堤顶仅剩一米多宽。情况异常危重,但在全县干部、民工以及沿堤各村男、女、老、幼群众齐心合力,昼夜奋战下,最终保住了全县127.22公里的堤防安全,取得了抗洪战斗的重大胜利。


1956年7、8月间,滹、滏两河上游多次连降特大暴雨,各河流域水势迅猛上涨。8月4日滹沱河上游洪峰以13700㎥/秒的势头向下猛泄。同时,滏阳河洪水也以2972㎥/秒的势头向我县涌来。在巨大洪峰压境的关键时刻,河北省委做出“确保北大堤”的决定,遵照省委决定,于3至6日,先后在安平、饶阳扒开滹沱河南埝10处,以分洪人献县泛区。因上游洪水过大,子牙河水继续猛涨。8月7日臧桥水位高达18.43米,距左堤顶仅0.6米,右堤没项0.83米,靠子埝临时抵挡。流量高达1500多㎥/秒,超过原设计流量的一倍还多。在此危机时刻,两岸沿河群众,主动把自家的门板、炕席、秫秸、苇子等物料,搬运到大堤上,全力支援抗洪,使战斗在抗洪第一线的干部、民工受到极大鼓舞。人们冒雨用抬筐、土篮取土15万立方,抢筑子埝92公里,修防风坝50多公里,抢修险工、险段200多处。但终因洪水太大,8月12日15时,子牙河右堤突然在郭马坊段溃决,口门由30米很快扩大到480米,已无法抢堵。郭马坊段决口后,沧州行署专员高汉章从地直机关抽调100多名干部连夜赶来献县,与我县3万多干部、民工一起,抢筑黑龙港西支东岸挡水埝,想把洪水控制在子牙河右侧,黑龙港西支左侧45公里宽的地域内下泄,以减轻危害。但终因洪水太大,8月13日6时,子牙河右堤老河口段决口。8月28日滏阳河左堤在武强县丁庄村南漏决,洪水越过沧石路,再次涌人我县泛区,未能达到减轻灾害之目的。而北大堤则在全县干部、民工的日夜防守下,安全地渡过了特大洪峰袭击下的汛期。
1963年我县又一次遭到更大洪水的侵袭。是年刚进8月,滹、滏两河上游连降特大暴雨,最大暴雨中心在内邱县,连续7天降雨高达2051毫米。特大暴雨发生后,西部山区漫过京广铁路的洪水以78000㎥/秒的势头向下猛泄。我县上游滏阳河水势更为凶猛,洪峰一到,多处溃决,平地行洪,宽达百里。面对这一危急情势,县委、县人委全部搬到大堤上办公。县委书记赵中光统指挥全县抗洪斗争。一面由13名县委成员率领34名科局长、178名县、区干部和2.4万民工分段包干坚守滹沱河、子牙河北大堤,昼夜抢备土牛、加固堤防,并将桩、料等抢险物资抢运到17处险工段,以备急用。另外,还由4名常委,一名副县长带领60名县、区干部奔赴泛区,组织领导群众抢打护村埝,并备大船10只,危急时刻,抢救灾民。8月10日,源、滏两河上游又降大雨。11日24时臧桥水位达17.72米,超过当年保证水位0.22米,滏阳河在武强县小范段决口,洪水越过沧石路,涌进我县。各河堤防被高水位洪水冲刷,坍塌严重,相继出现险工15处,经组织民工打桩,挂柳,加固培厚,方化险为夷。12 日臧桥水位高达18.53米,超过保证水位1.03米,流量达1710㎥/秒,各河堤段纷纷出现险情,当12日21时57分臧桥水位高达18. 65米时,大水漫溢子埝,抢护无效在杨家湾溢决,22时40分西韦庄村北又决。洪水由西向东巨浪滚滚向下猛泄,水到之处,房倒屋塌,子牙河右侧的15个公社、382个村庄,尽成一片汪洋。整个献县县城被洪水包围,滏阳、子牙两河决口后,到13日9时,水位下降0.72米。但因流速加大,流量较决口前增加320㎥/秒,高达㎥/秒,北大堤被冲刷坍塌情况更为严重,子牙河左堤臧桥至朱高坦段接连出现6处险情,马家湾30米砖坝被全部冲垮。为缓和水势,确保京、津两市及京沪铁路等国家重大设施的安全,经上级领导批准,于13日10时在子牙河右堤的仲家湾扒口分洪,到8月14 日各河水位开始缓慢下降,20时臧桥水位下降到16.86米,流量1640㎥/秒。但因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决口后流速加大,堤防仍不断出现险情,因此,2万多干部、民工家虽被洪水淹没,可依然昼夜不息,坚守阵地,死保北大堤。这一年在不可抗御的洪水面前为保全大局全县人民尤其是泛区人民,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


1963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经有关各方全面规划,精心勘测设计和一系列准备, 于1966年10月根治海河的伟大工程便全面铺开,到1967年7月,历经十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开挖了子牙新河、滏阳新河及北排河(上游为滏东排河),同时兴建了献县枢纽工程-整套主体配套工程,使排洪能力较前提高了20~30倍,达到180年遇。从而结束了海河水系常年被水害困扰的局面,为农业生产和各项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根治海河以来,虽经历了4次较大洪水的侵袭,但都通过根治海河各项工程的调控,全都安全排泄人海,没有造成多大灾害。因此,“有限保证,无限负责”的这一指导方针,也就很少有人提到了,但是,建国五十多年来,北大堤(滹沱、子牙两河左堤统称北大堤)却从未决口漫溢,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经查,建国前的1910年到1945年35年间,就发生过13次较大的洪水灾害,造成10多次决口或漫溢,其中至少四次就发生在滹沱、子牙两河的北大堤;1917年滹沱河北决献县朱家口;1937年8月国民党军队在西高坦村南扒开子牙河北堤,造成决口,洪水一泄数百里,致使子牙河以北,一片汪洋;1941年秋,滹沱河北堤决口,献县、河间、肃宁、任丘等44县受重灾;1943年滹沱河在北岩决口。献县北部被淹。这与我们建国后五十多年来北大堤一直安然无恙,形成鲜明的对照。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建设家园。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贯彻执行“有限保证,无限负责"的方针。我们献县人民尤其是泛区人民,一直坚持并发扬了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在自然灾害面前识大局、顾大体,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宁可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也要坚决捍卫国家整体利益,这种可贵的精神,应该一代接一代地永远传下去。

 吴芝田:1932年8月生,河北省邢台市任县人,无党派人士。革命大学毕业,分配献县工作(解放前),历任献县农业局局长、审计局局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