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

 国学新知堂 2021-06-30

子第七十五章的经文如下: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翻译】

老百姓为什么挨饿?是因为他们的君主收取的赋税太多,老百姓的粮食都被君主拿了去,所以才会挨饿。老百姓为什么难于治理?是因为他们的君王有为多事,所以才难于治理。老百姓为什么不怕死?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太重视自己的生命质量而丝亳不顾忌老百姓的死活,帝王和贵族养尊处优,奉生有余。而老百姓却水深火热,生不如死。所以才不怕死。所以,那些能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于百姓的利益得失之后的君王,贤明于那些只为私欲私利的君王。

【解析】

老百姓之所以挨饿是因为君王与民争利,田里的产出是有限的,结果被君王拿去了多一半,导致老百姓粮食不够吃。奉生不足,就要挨饿。

君王有为导致老百姓难于治理这一点不是很好理解。什么是有为呢?经文第五十七章中讲: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根据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天下多忌讳、民多利器、人多伎巧、法令滋彰,就应当是老子所讲的有为多事。这些有为多事所导致的结果呢?就是民弥贫、国家滋昏、奇物滋起、盗贼多有。这段经文的主旨在于,君主越是有为多事,天下便越是混乱难治。这可以看作是君王有为而导致老百姓难治进一步解释。

君王与贵族奉生有余,奢侈淫逸,而老百姓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被强迫着做各种高强度的劳动。老百姓生不如死,就不会再害怕死亡。为了争取更好生活质量,为了谋求更多的人身自由,他们就会不惜牺牲生命。这恰恰不是因为他们不怕死,而是因为他们对新生活的渴望太强烈,归根结底还是对生欲望太强烈。

所以,老百姓的挨饿、难治、忘死抗争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君王只为私利私欲,而不顾百姓的死活。君王的欲望没有节制,还不惜损害百姓的利益,导致了百姓与君王之间对抗的结果,天下就会愈加混乱难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身轻天下,必然要被百姓所覆。身为君主,应当仁爱百姓,还利于民,一切以百姓的利益为上,将自己的私利利欲置于百姓的利益得失之下。君王这样做不仅不会被老百姓轻视,反而会更愈加受到百姓的爱戴。“夫唯不居,是不去。”“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己私。”

所以老子讲:“为无为则无不治。”

【主要参考书目】

《老子译注》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注译

《老子思想初探》 李红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