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讲用兵之道的几个核心观点是什么?

 国学新知堂 2021-06-30
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内涵在于有所为而不恃,有功劳而不居。善于守弱、守小、守下。老子讲用兵之道,也符合这一中心思想。



老子主张治国不以兵强于天下,经文中说:“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这是因为用武力称雄长就违反了无为之道。
他进一步指出,兵器是不祥之物,虽然也有不得已而用它的时候,但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能美化它。他说:“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以道佐人主者是不会轻易用兵打仗的。
因为领兵打仗,就要杀人,同时自己人也要被杀,所以战争给自己和他人都会带来灾难。双方交战,无论胜负,双方都要有伤亡。另一面,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不仅是战争过程中的死伤,战后的饥荒、疠疫,国家经济实力的消耗不能立即恢复等等。
老子以“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来概括战争后期的灾难,驻扎军队的地方,荆棘丛生,大的战争之后必有灾荒之年。所以,以兵强称雄天下是有为的,战争会直接给社会带来灾难,它能制造混乱,刺激各种不安定的因素,同时又大大地消耗自身,导致人力与物力的匮乏,国民经济严重削弱。所以有德的统治者就不会采取强兵尚武的政策。



可是,战争也不是可以绝对避免的。比如,有别人来侵略你,你怎么办?社会上各种割据势力争战不已,天下不能大定,战争就无法避免。这个时候,就不能一味守弱退让,自己的军事能力一定要具备,我可以不主动炫耀武力,但绝不能不修武备。老子讲: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这就是说,我有利器,具备足够武装力量,只是我平时只是将它隐藏起来了。
守弱不等于不修武备,有足够的力量只是不示于人,才是守弱的意义所在。我自身强大,但不向人炫耀强大,这叫守弱。不修武备,没有力量,一味退让,这不是守弱。如果没有自身强大作前提,守弱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说法。
战争无法避免,不得已只能采取这下下策了,这个时候一定不要将战争美化,胜利了也不要庆祝,而是要像处理丧事一样处理战争,无论是胜利的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战争不可避免,将军也必须要设立,但将军的地位一定要右于君子。将军执行杀人使命,就不能贵于君子。


战争无论胜负,都要以恬淡对待。败了不恼不悔,胜了不骄不躁。兵器是不祥的物品,用于杀人的工具。将军是执行杀人命令的,所以,即使是取得了胜利,也不要大番庆贺。也不要为将军们加官晋爵。
美化胜利,提高将军的地位,那就是热衷于战争,乐于杀人。一个乐于杀人侯王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是说,对于战争无论胜负都要像处理丧事一样处置它。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厌恶和痛恨战争。他反对尚武强兵,主张以道佐人主,而不以兵强争天下。但是,他并不是绝对地不修武备。强大武备终归是和平的最大保障。他的真实主张是“国之利器,不示于人。”
所以,老子讲“大国以下小国”,是说大国要谦下对待小国,并不是不修武备。大国,就是强大之国,强大的国家,隐藏了自己的武力,以谦下对待小国,就叫“以下小国”。


拥有强大的实力,才是大国。大国隐藏了实力,以下取小国。这就是强大的无为,即强大的生而不有,功而不居。国之利器不示于人,不到万不得已,不采取武力。即使采取了武力,也不要美化胜利,不论胜负都要像处理丧事一样来处理战争。这就是老子军事思想核心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