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圈荐书 | 《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

 学到老图书馆nd 2021-07-02

 儿科常用外治法 

Point 1

中医外治法,相对于中医内治法而言,是口服药物以外治疗疾病的方法的统称。外治法与内治法所依据的理论一致。中医外治法具有形式灵活、方法简单、副作用小、疗效显著、造价低廉、依从性好等特点。

图片

儿科常用外治法

一、穴位贴敷法

《理瀹骈文》中有言,贴敷药物能“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于吸气,融于津液”。药物贴敷于穴位,在药物刺激穴位的同时穴位吸收药物之气,经过经脉输注于体内融化到津液中,从而发挥药效。该法操作简便,无痛苦且收效迅速,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小儿肺系、脾系等疾病治疗中。穴位贴敷疗法为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中医外治法,本法综合了经络穴位与中药吸收的双重作用。刘殿玉等提出,从整体观念调理肺脾肾不足是治疗哮喘的关键,选取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丁香、肉桂等在三伏天贴于定喘、肺俞、膏肓等穴位,发现中药穴位贴敷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提高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阻力,对远期预后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二、推拿法

小儿推拿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操作者以指代针在患者体表穴位或部位施加物理刺激,以促进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纠正经络的偏胜或不及,祛邪扶正,加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因其具有痛苦小、副作用少、疗效显著等特点,目前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有文献报道,将研究中纳选80例临床诊断为脾失健运型厌食症的患儿作为研究主体,根据其临床治疗手段的差异性将其分治疗组(施以推拿法干预)及对比组(施以口服消食片干预),每组组内成员均为40例,接受干预后,治疗组取得的痊愈率为49.0%,其治疗总有效率达100.0%;而对比组取得的痊愈率为18.7%,其整体治疗有效率为87.5%,两组数据间相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灸法

灸法是指应用艾绒或药物在体表皮肤或穴位上温熨或烧灼,使热力、药性渗透到穴位上,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祛邪扶正,防治疾病的目的,常用于儿童虚性、寒性疾病的治疗。神阙灸也是儿童期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现代研究表明,人体之脐为腹壁最晚闭合之处,皮层最薄,皮下无脂肪组织,布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加之脐周平坦脐部凹陷的结构特点,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和感传功能,故常灸神阙可温经通络、回阳固脱、扶阳培元,常用于防治小儿脱肛、急性腹泻、吐泻、食积等。

四、针刺法

针刺法能够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和经络,调整人体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减轻疾病症状、改善体质和减少发作次数的治疗目的。针刺法常联合中药汤剂使用,或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亦有单独治疗起效者,如肺系疾病常用的针刺穴位包括肺俞、定喘、大椎、风门等。电针作为针刺的一种辅助措施,吸取了现代电子医学的理论,以电流借助毫针针体刺激相应的腧穴,具有针刺和电刺激的双重治疗作用,具有很好的止痛、抗炎效果。电针起效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神经电传导抑制相应的痛觉中枢,不仅能使痛阈提高,还能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

五、中药灌肠法

中药灌肠法是根据中医学与西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西医学研究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直肠注入给药可用于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直肠注入可使药物经肠道快速吸收,避免了肝脏及胃肠道对药物的影响以及药物对肝脏和胃肠道的不良刺激,其易于操作、方法简便,尤其适合于口服给药困难和静脉给药困难的患儿。有报道显示中药灌肠法治疗热性惊厥(温热疫毒证)再发的效果优于地西泮单独治疗。

六、香佩法

香佩疗法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芳香性中草药装入特制布袋中,佩戴在身上,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芳香类中药如佩兰、白芷、藿香、木香、艾草等具有辟秽化浊祛湿的功效。香佩疗法在现在也被延伸出用于小儿佩戴中药肚兜以调理中焦脾胃功能,平衡脏腑寒热,在临床应用中患儿痛苦最小,疗效较好,值得推广。从西医学角度分析,中药香囊的“药香”可刺激鼻黏膜,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同时灭杀各种病毒,由此发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感染、抗病毒等多重功效。有文献报道,观察232例社区感冒居民的临床资料,发现接受中药香囊干预后,患者的感冒治愈效果明显提高,达到89.83%,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IgA、IgM及IgG等免疫球蛋白水平。

七、耳穴压豆法

耳穴压豆法以中医学理论及人体全息理论为基础,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调节相关经络功能,推动气血运行,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将王不留行籽或者是耳针压在相应的穴位处,反复刺激,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八、刮痧法

刮痧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疗法之一,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其具有简便易行、见效快、无副作用等优势,在我国乃至世界上流传甚为久远。它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使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肌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暗红色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九、足浴法

足浴疗法是指选择适当的药物,水煎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足部药浴。足部为三阴经的起点,三阳经的终点,经络穴位又有沟通表里内外,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而足阳明经、足少阴经均沿咽喉循行,善治咽喉肿痛,足浴可使药液中有效成分吸收后循经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因本法无痛苦,操作简便,依从性高,故易于被家长和孩子接受。

十、中药离子导入法

中药离子导入法是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穴位、病灶或黏膜导入人体的一种外治法。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法不改变中药原本的药性,不损伤胃肠消化系统,有局部起效快、疗效好的特点,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及发展前景。该疗法通过电离出中药中的离子成分,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将中药离子通过皮肤导入皮下组织和关节腔内,从而转入病灶。中药离子导入法发挥了直流电与药物的双重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周围微环境,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炎症介质吸收,修复损伤的组织。该法已在临床各科得到广泛的应用。有研究显示,通过离子仪导入中药的三伏三九贴贴敷疗效优于单纯三伏三九贴敷,前法更能持续提升患儿免疫力,在减少发病次数、缩短病程、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均优于后者,可达到更好地防治疾病的目的。

十一、中药熏洗法

中药熏洗治疗是在中医辨证施治基础上处方中药汤剂,并将中药汤剂置于特定的熏蒸容器内,利用中药汤剂的水蒸汽作用于机体表面,高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促进炎症介质吸收,从而缓解疼痛,达到修复损伤组织的目的。

十二、药浴法

药浴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选配一定的中草药,煎汤沐浴或经过加工制成中药浴液进行洗浴的一种外治疗法。药浴疗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

十三、刺络放血法

刺络放血古代称为“启脉”“刺络”,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从《内经》起,历代医书均有记载,不少医家都掌握了本法的专门技术,常收到惊人的效果。其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刺络放血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清热解毒、镇静止痛、调整阴阳的作用。刺络放血疗法具有简便易操作、见效快、治愈率高、经济、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故历代医家也将此法用于治疗小儿疾病。结合中医经络学说,按传统的辨证取穴、辨病取穴,选取与疾病有关联的经络上的部分特定腧穴或阿是穴,并对其针刺放血,可疏通经络中瘀滞的气血,消除肿痛,并可通过放血以泻火解毒,给邪以出路,使得机体恢复健康。

十四、吹喉法

吹喉疗法是吹药法中的一种。吹药法历史悠久,《金匮要略》中曾记载用皂荚末吹鼻法,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用吹药法治疗牙痛、口噤不开,此后喉科吹药逐步发展,在咽喉口齿病的治疗上广泛应用了吹药,提出许多吹药方。如用吹喉疗法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将各种药物相互配伍组成方药,用喷药器吹布于患处,直接在患处发挥其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敛疮排脓等作用,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吹喉疗法为局部用药,其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结合现代操作技术,使用方便,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十五、雾化吸入法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曾记载,“太乙流金散辟温气,方用雌黄、矾石、鬼箭羽、羚羊角等研细末,用云角绛袋盛一两带胸前,若逢大疫之年,并可以之烧烟熏患者与房屋,以治疗和预防瘟疫”。这就是古代的雾化吸入疗法。现代,雾化吸入法是将选用的药物加工制成溶液,通过雾化吸入装置将溶液变成微小雾滴吸入咽喉口腔内,以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滋润咽喉的目的。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咽喉,其用量甚小,明显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因此该法对于小儿扁桃体炎尤为适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