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陪读”,如何“培”而不“赔”

 木香草堂 2021-07-02

谁为家长陪读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近年来,家长陪读现象普遍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家长陪读的盛行映射出当前的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措施,但区域内、校际之间的资源配置还存在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以及师资力量不均等。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美好心愿,为了让孩子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一些农村家长不仅把孩子送进县城学校读书,还放下一切农活、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城市陪读。而在城市里,一些家长会选择把孩子送到优质学校读书,有的甚至为此放弃自己的事业全职陪读,“陪读大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二是唯成绩论的应试教育观念仍然存在。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和家长的观念有所更新,但仍有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还存在教育功利思想。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分数高、成绩好才能考上理想的中学、大学,有的家长还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加诸在孩子身上。不少学校也简单地以学生的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上级行政部门也拿升学率来考核学校领导的业绩。这些都为陪读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导致陪读在一些地区愈演愈烈。

三是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当下,孩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独立能力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陪读家长包办了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全部生活,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无形之中也耽误了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时机。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否则,一旦离开家长独自面对生活,就会不堪一击。

针对由家长陪读所引发的教育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重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城市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县域、区域内教师轮岗制度,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严格遵守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划片招生制度,严惩违规招生行为,以此来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是努力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转变教育观念,转向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改变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不唯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教师和家长更应该摒弃功利思想,淡化分数与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家长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生活的能力。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引导,家长对孩子要树立信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实现由家长包办到孩子包干的转变。要着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孩子学会适应环境,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所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作者李丽贤,辽宁省调兵山市第三小学工会主席,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不当陪读只会让孩子“赔”更多

当下,陪读现象之所以盛行,家长陪读率居高不下,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家长对孩子未来期望值过高。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培养孩子不惜一切代价。但陪读真的很好吗?陪读就一定能够让孩子成才吗?我想并不尽然,以陪读的形式培养孩子,反而容易让孩子“赔”更多。

首先,陪读容易“赔掉”孩子的自立精神。小学、中学时期不仅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阶段,更是他们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鲁迅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家长陪读的一番苦心可以理解,但这种过度关爱可能会造成子女的自立精神无法“健全的产生”,对青春期子女的个性也不能做到“完全的解放”。

其次,陪读容易“赔掉”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家长陪读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都不用做,只需认真读书即可,这样会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度缺乏。有从事幼儿教育的专家曾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陪读孩子发生心理问题的机率远远大于正常孩子,尤其是过度依赖性陪读,可能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良的心理阴影,包括造成怯懦胆小、依赖性强、缺乏自信、独立性差、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佳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过度陪读只会助长孩子的惰性,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害无益。

再次,陪读容易“赔掉”孩子读书的激情。家长陪读的重心围绕着孩子的学习,但孩子在学校能与同学交流问题,回到家里却很难与家长进行交流。这是因为,很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多是茫然。因此,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顾好孩子、时刻叮嘱孩子,但这种长期的空洞叮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压力,甚至是反感,进而导致孩子的学习激情下降,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最后,陪读容易“赔掉”孩子的吃苦精神和感恩意识。陪读家庭中,很多其实并不富裕,但为了陪读,几乎倾力而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家长给孩子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的要求也会无条件满足。如此情况下,孩子无法感知家庭生活的压力、体悟家长的辛苦,自然就不会生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家长的苦心栽培,到头来换来的可能只是孩子的好恶逸劳,不会懂得感恩父母。

陪读虽然可能会陪出孩子的高分数,但却会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代价。对于孩子是否需要陪读,家长要冷静思考,做出合理判断。毕竟未来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孩子的自我生存能力比分数要重要得多。(作者林春,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金子岩侗族苗族乡明德学校教师,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家长陪读,不该被一棍子打死

面对陪读,有担忧者认为家长陪读不一定有利于孩子学习,不当陪读只会让孩子“赔”更多。也有绝然反对者,认为陪读不应成为教育的常态。但我认为,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陪读也有其有利的一面。

首先,陪读是家庭重视孩子教育的表现。陪读人员流动是从农村流向乡镇、从乡村流向县城、从县城流向省市城市,这是一种“由下向上”的流动。不可否认,越是向上,教育环境就越好。向上流动,就是为了给孩子寻求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进而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另外,从一定意义上讲,陪读人数的增加、比例的增大,说明人们认识到了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孩子教育的人在增多、比例在上升。

其实,陪读不过是“孟母三迁”的现代版,都是为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把古人为孩子成长而“三迁”的故事当成佳话,津津乐道,怎么对现实中的陪读就不能理解了呢?过去,我们总说家长不重视教育,现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起来了,并愿意为之投入,我们为什么又要对其口诛笔伐呢?

其次,于孩子成长而言,陪读也是必要的。异地就学意味着孩子们要面临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即便是成年人,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完全适应也需要很长时间。而对孩子来说,需要的时间则更长、花费的精力会更多,独立能力差的孩子甚至可能在新环境下生活都成问题。有家长陪读,一可以在生活上照顾孩子,二可以教给孩子相关知识,并提供帮助。更为重要的是,陪读可以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从而更快、更轻松地适应、融入新环境。

孩子的健康成长,“读”固然重要,但“陪”更不可缺失。那种把孩子扔到异地上学后就不管不问,任其自由生长却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做法,实际上是不重视孩子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家长的严重缺位、失职。但是,当下,为什么很多人反对陪读呢?我认为,原因还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是对陪读群体界定过窄。除辍学者的不“读”不“陪”和留守儿童的只“读”不“陪”外,跟随父母在本地上学、跟随父母异地上学、父母跟随孩子异地求职或“全陪”的行为都是陪读。换言之,只要家有学生,且家长在陪,就是陪读家庭。如此,我们又有多少家庭没有陪读呢?因此,讨论问题,我们不能人为设限,专门去讨论某一特定人群的问题,不能聚焦问题并放大化。

其次是对陪读中出现的问题归因错误。很多陪读唱衰者把陪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陪读本身,甚至直接把“陪”作为罪魁祸首。不可否认,陪读过程中确实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否都是家长陪出来的呢?或者说是陪读才独有的问题呢?比如说,压力过大、对立情绪严重、独立性差等,显然不是只有陪读者所独有。如果家长陪而得法,这些问题也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站在更广义的陪读界定上,我们会发现,所谓的陪读问题本质上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陪读得法,家庭教育自然得当。所以,于孩子成长而言,陪读是必要的。(作者赵世庭,湖北省南漳县胡营小学教师,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陪读更要“培独”

家长陪读,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孩子自控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有的是因为孩子交往能力欠缺,很难融入新的集体;有的则是因为学习能力较弱,不能在第一时间适应新学段的学习……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根本症结却惊人相似,那就是孩子的独立能力普遍不强。

造成孩子独立能力不强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四二一”式家庭养育模式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四二一”模式中,三个家庭、六个家长的爱都集装到了一个奶瓶里,让一个孩子喝下去,这势必会造成消化不良,出现问题不可避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了孩子司空见惯的状态,独立能力从小没得到培养和锻炼,到了该独立的年龄,自然也就无法真正独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每个做父母的都爱孩子,都想为他们做长远打算。但是,家长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哪个父母能够陪伴孩子一辈子,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孩子必将“单飞”。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是给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最大的财富。为此,每个家长都要早做准备。

在思想层面,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让孩子相信自己绝对有能力适应繁忙而紧张的高中生活。其次,家长应和孩子统一思想,让孩子清醒地认识到,家长陪读只是暂时的,不久的将来,他必须重新回到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去。

在操作层面上,家长不可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揽,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家长尽可能不要插手。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刚开始,家长可以对孩子安排不科学的地方进行指导调整;一段时间后,则务必让孩子自己做主。家长还应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让孩子形成帮家长做有益事情是自己应尽的责任的意识。

当然,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务必要打破自己护子的心理藩篱,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尽量不要越俎代庖;凡是孩子可以做主的安排,家长至多做个参谋;凡是孩子能够解决的问题,家长无需横加干涉。即使孩子需要帮助,家长也应尽可能做到适可而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陪读到“培独”的华丽转身,最终实现“陪是为了不陪”的完美升华。(作者邓梁,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教师,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