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帝神农氏开创长江文明的丰功伟绩

 与春天同行 2021-07-02
作者 炎帝的故事|2020-3-4 16:24:43
虽然,有关炎帝神农氏的历史记载少而不详,在我国正史中,亦未给炎帝立纪或传,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中,只是有所提及,但是,我们仍可从散见于经、史、子、集里的关于炎帝神农氏的零星记载中,看到炎帝神农氏开创长江文明的丰功伟绩。
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史料,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记载炎帝神农氏所处的时代《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麇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从这段记载看,炎帝神农氏时代处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然而,《商君书·画策》篇却说:“神农之世,公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吕氏春秋·爱类》更说:“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一曰“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一曰“身亲耕,妻亲织”,妻既有夫,儿岂不知其父耶?晋代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就把这层关系解开了,他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纳奔水氏女,曰听袄,生帝临魁”。在这里,夫妻、父子关系明明白白的了。
家庭的出现标志着母系氏族社会的解体,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生,标志着原始公社解体,私有制的产生。而这种旧的社会关系的解体和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不是一声令下一刀切一斩齐的,而是有早有迟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也就是说,在炎帝神农时代,有的地方还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有的则已跨入父系氏族社会的门槛。因此,我们说炎帝神农时代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初创的时代。那么,史料中的关于炎帝神农时期的两种社会状态的记载就不是矛盾的,而正是互为补充的了。考古资料告诉我们,那个时代大约距今5000年至6000年左右,正好与中华文明史的初创时代相吻合。因而,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文明初创时代的伟大人物是毋庸置疑的。
二是记载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地域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有圣德,继无怀氏后,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宋代罗泌撰《路史》载:炎帝神农氏“都于陈盖宇于沙,是为长沙,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罗苹在为罗泌这段史料作注时写道:“考神农之都,宜在南方,故颛帝之都在北,益以知太昊之在东,少昊之在西。为信第世远纪略,传者乱,不得其定。”
关于炎帝神农氏的生地,史料存有两说,一是湖北随州,即“生于烈山”说;一是陕西宝鸡,即“长于姜水”说。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地除某种纪念意义而外,于一生事业又有多大作用和影响呢?炎帝在位100余年,岂可囿于某一个地方么?何况当时人们尚处于由渔猎走向农耕的时代,何况炎帝神农氏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呢?真正重要的是他开创事业、成就事业的地方,汉代刘安撰的《淮南子·主术训》中说,炎帝神农氏“其地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东至旸谷(今山东西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莫不听从。”范围达大半个中国。当然,这主要应该看作炎帝神农氏的影响所在,但是,也大体可以看作是炎帝神农氏部落及其部落联盟的活动地域。
然而,炎帝神农氏和他的氏族是“住在南方”的,是“盖宇于沙,是为长沙”的,他本人最后归宿是“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的!茶陵茶陵,是因炎帝神农氏在这里种茶及安葬在这里而得名的。茶陵县汉属长沙,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所谓“茶乡之尾”即酃县(199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酃县改名为炎陵县)。
关于炎帝神农氏葬地,史料记载只酃县一说。所谓宝鸡“天台山”一说,仅有民间传说而已,史料并无记载。酃县炎帝陵葬的是哪一位炎帝呢?炎帝神农氏并称始自战国时代的《世本》,汉代宋仲子为《世本》作注时写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有的说炎帝传了八代,有的说是17世。这点,皇甫谧在他的《帝王世纪》中说得十分明白:“《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住在南方。…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自陈营都于鲁曲阜。……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纳奔水氏女,曰听沃,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这就是说,葬在酃县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而后他的七代子孙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奋斗。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炎帝神农氏开拓中华农耕文明的主要活动地域是长江流域,换言之,是他开创了长江文明。
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史籍的第三个部分是记载他所开创的长江文明的主要内容,或者说炎帝神农氏的丰功伟绩。
《周易·系辞下》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盍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盍取诸噬嗑。”
《商君书·画策》载:“神农之世,公耕而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