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

 泰囧123156 2021-07-04

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

1、大小:

观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观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观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观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观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

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

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中医四言诀之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中医四言诀之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中医四言诀之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中医四言诀之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中医四言决之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年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迟。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中医脉学四言决之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症痂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中医四言决之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珠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中医四言决之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脉学金口诀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

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浮统五脉要明勘

(濡、革、洪、微、散)

沉含四脉重方得

(伏、细、牢、弱)

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

浮脉

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

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

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

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

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

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

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

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

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

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

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

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

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

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

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

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

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

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

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

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

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

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

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

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

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

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

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

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伞。

长脉

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

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

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

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

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

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

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

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

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

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

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

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

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

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

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

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

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

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

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

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

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

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

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

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

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医中百误歌

医中之误有百端,漫说肘后尽金丹,

先将医误从头数,指点分明见一斑。

医家误,辨证难,三因分证似三山,

三山别出千条脉,病有根源仔细看。

医家误,脉不真,浮沉迟数不分清,

却到分清浑又变,胸中了了指难明。

医家误,失时宜,寒热温凉要相时,

时中消息团团转,惟在沉潜观化机。

医家误,不明经,十二经中好问因,

经中不辨循环理,管教阳证入三阴。

医家误,药不中,攻补寒温不对证,

实实虚虚误非轻,举手须知严且慎。

医家误,伐无过,药有专司且莫错,

引经报使本殊途,投剂差讹事辄复。

医家误,药不称,重病药轻轻反重,

轻重不均皆误人,此道微乎危亦甚。

医家误,药过剂,疗寒未已热又至,

疗热未已寒更生,劝君举笔须留意。

医家误,失标本,缓急得宜方是稳,

先病为本后为标,纤悉几微要中肯。

医家误,舍正路,治病不识求其属,

壮水益火究根源,太仆之言要诵读。

医家误,昧阴阳,阴阳极处没抓拿,

亢则害兮承乃制,灵兰秘旨最神良。

医家误,昧寒热,显然寒热易分别,

寒中有热热中寒,须得长沙真秘诀。

医家误,昧虚实,显然虚实何难治,

虚中有实实中虚,用药东垣有次第。

医家误,药姑息,症属外邪须克治,

痞满燥实病坚牢,茶果汤丸何所济。

医家误,药轻试,攻病不知顾元气,

病若怯时元气伤,似此何劳君算计。

医家误,不知几,脉动症变只几希,

病在未形先着力,明察秋毫乃得之。

医家误,鲜定见,见理真时莫改变,

恍似乘舟破浪涛,把舵良工却不眩。

医家误,强识病,并不识时莫强认,

谦躬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

医家误,在刀针,针有时宜并浅深,

百毒总应先艾灸,头面之上用神灯。

医家误,薄愚蒙,先王矜恤是孤穷,

病笃必施真救济,好生之念合苍穹。

医家误,不克己,见人开口便不喜,

岂知刍荛有一能,何况同人说道理。

医家误未已,病家误方兴,

与君还细数,请君为我听。

病家误,早失计,初始抱恙不介意,

人日虚兮病日增,总有良工也费气。

病家误,不直说,讳疾试医工与拙,

所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

病家误,性燥急,病有回机药须吃,

药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

病家误,不相势,病势沉沉急变计,

若在蹉跎时日深,恐怕回春无妙剂。

病家误,在服药,服药之中有窍妙,

或冷或热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

病家误,最善怒,气逆冲胸仍不悟,

岂知肝木克脾元,愿君养性须回护。

病家误,苦忧思,忧思抑郁欲何之,

常将不如己者比,知得雄来且守雌。

病家误,好多言,多言伤气最难痊,

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

病家误,染风寒,风寒散去又复还。

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盗贼更摧残。

病家误,不戒口,口腹伤人处处有,

食饮相宜中气和,鼓腹舍哺天地久。

病家误,不戒慎,闺房衽席不知命,

命有颠危可若何,愿将好色人为镜。

病家误,救绝气,救气闭口莫闭鼻,

若连鼻子一齐扪,譬如入井复下石。

两者有误误未歇,有恐旁人误重迭,

还须屈指与君陈,好把旁人观一切。

傍人误,代惊惶,不知理路乱忙忙,

用药之时偏做主,平时可是学岐黄。

傍人误,引邪路,妄把师巫当仙佛,

有病之家易着魔,到时昏迷永不误。

更有大误药中寻,与君细说好留神。

药中误,药补真,药材真致力方深,

有名无实何能效,徒使医家枉用心。

药中误,失炮制,炮制不工非善剂,

市中之药未蒸炒,劝君审度才堪试。

药中误,丑人参,或用粗枝或小参,

蒸过取汤兼灌锡,方中用下却无功。

药中误,称不均,贱药多兮贵药轻,

君臣佐使交相失,偾事由来最恼人。

仍有药中误,好向水中寻,劝君煎药务得人。

煎药误,水不洁,油汤入药必呕哕,

呕哕之时病转增,任是名医审不决。

煎药误,水频添,药炉沸起又加些,

气轻力减何能效,枉怪医家主见偏。

此系医中百种误,说与君家记得熟,

记得熟时病易瘳,与君共享大春秋。

中草药歌诀

肉质性清凉,有毛便退黄。

乳汁多含毒,锯叶破血凉。

方骨主疏散,扁骨主胃肠。

空心驱风好,有刺排脓疮。

披针叶凉血,心形叶性刚。

竹形叶利水,黄花解毒强。

辛臭可杀虫,芳香能止痛。

此是一般法,临症要审量。

附: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古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人的诊脉法虽然能知道病在那一脏、那一腑能治好病,但太深奥使人很难掌握;而只听病人的口述很多病确诊不了病根,按摩没有效果。

阎惠民先生在六十余年的按摩生涯中,根据病情脉搏的反应,创造了一套十二部简

易诊脉法,少走了许多弯路,治愈了许多针药治疗无效的疑难病。

(一) 诊左手寸脉如轻压只有寸脉顶指,说明有胸闷,如无胸闷感觉,有时长出一口气则胸部有舒服感则是胸闷,多因肝、胃有病。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必有脾虚,多有四肢无力,女性月经偏多。如轻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小肠有火,小便多数黄赤。

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但感冒发烧,全身有炎症也会出现三部脉顶指,可试血压鉴定。如轻摸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阳虚怕冷或高压低;如深压只寸脉顶指,多心火大,多有心烦、心悸,少数左肺有火、咽干;如摸不到,多数心脏弱,心脏或心血管有病。

深压只关脉顶指,说明胃有火,食欲正常。如深压摸不到,则是胃寒,食欲不佳,或有各种胃病。如深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左肾虚,多数有腿痛、无力等症状;如摸不到,则腿通气不畅。重压两膝眼痛不可触,如果按摩的双足有了凉感,说明气已通,再压两膝痛立止。如深压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低压低或是阴虚体弱;如深压三部脉都顶指,则低压偏高。

(二) 诊右手轻压只寸脉顶指,绝大多数有头晕、头痛以及咽喉痛或耳有病;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说明多数胆有火、口苦,如不苦,食无味也系轻度口苦;或者是有胆结石或胆囊炎,可做B超检查。如只尺脉顶指,多数是大肠有火,大便不成形,有结肠炎,少数便秘次数多;如摸不到,则为大肠寒,多数便秘或肠感冒。

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或有感冒发烧及全身有炎症。如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阳虚、怕冷或是高压低。如深压只寸脉顶手,说明多数右肺热,多有咽喉干渴。如深压只有关脉顶指,说明肝火盛,易怒,易发脾气。如只有右手尺脉顶手,不是腰痛(检查多数血沉快或有肾炎如抗连O高则是风湿腰痛)。

如不腰痛,就是背部有压迫感,胃有病。如深压寸脉摸不到,多数肺弱或肺有病。如关脉摸不到,多数肝有病。如只尺脉摸不到,则是腰通气不好,如掐压后溪双足有凉感腰痛立止。如三部脉深压都摸不到,多低压低或身体虚弱。如三部脉深压都顶指,则低压偏高。脉70次左右为特别正常,但快不超90次,慢不低于60次都属正常范围,超过则为不正常。

注:l、如深压只双手尺脉顶指,则为气血双亏。古人讲气血双亏不能补,一见补药立即影响食欲。如深压只双手尺脉摸不到,则为底脉断,不治,卧床病人多数近日可死。如十二部脉都摸不到随时可死(无脉症例外)。如按摩调不过来,请快速送医院,以免出现危险,慎之慎之。如果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煤气中毒猝死,如体温正常,用心脑肺复苏法90%可抢救活,如体温已降速送医院,随时有危险。

2、老有少脉者死,如老年人十二部脉重压还跳动顶指,说明其生命不久矣。如能调过来可继续治疗,可延长生命时间:如调不过来就让人家另请高明。

3、三跳一停一年必死,两跳一停随时可死,慎之慎之。所以要特别注意,对重病人看着很危险,只要脉搏正常、有力,体温也正常,看着有危险实际危险很小;如果脉搏无力、体温又不正常,看着没危险实际危险很大。如果在按摩中出现休克,四肢抽动,速向中指方向重补内关十八下,重拨合谷,迅速强掐十指根十指甲根两旁,迅速强掐十趾根和趾甲根及趾甲根两旁,最后掐人中,立即可以抢救过来。千万不要先掐人中,如果是心脏引起的,如油灯没油猛一加油仅剩下的灯头反被浸灭就没救了。但有的人脉太弱摸不准和不全面,所以还需以诊痛法、诊气法进一步诊断,才能使诊断达到与CT、B超、透视、化验95%的准确率。如六十岁以下不管男女,长过长的眉毛超过多数眉毛二倍以上必患重病,可让病人每月拔两根,拔完为止。连根拔,不要用剪刀剪,有利于治疗效果。如在未病时提前拔掉,多数可避免重病的发生。

血压,高压看低压,高压240mmHG是红灯:而低压120mmHG是红灯。所以,低压120mmHG随时可以出危险。如按摩降不下来,请病人速到医院。低压看高压,高压低于50mmHG则有危险,请注意。如压差低于20mmHG是肾脏所致,治肾为主;压差大一倍是心脏所致,以治心脏为主。如一手寸、关脉顶指,尺脉摸不着;一手尺、关脉顶手,寸脉摸不着,俗名叫“十五个桶打水七上八下”,病人最痛苦。只有手足调通才能治好。摸两手只有关脉顶指,寸、尺脉摸不着,俗名叫枣核脉,实际是气结胸,针、药很难治,按摩以治足为主,上下兼治。发焦肺主皮毛,毛发在药中叫血竭,说明血已不能润发,以治生血为主,不及时治疗将危及生命。耳焦耳主肾,多因房事过度,多患肝病而死。左右双手关、尺脉都顶指,饮食明显减少。

一提到诊脉的基本手法,估计很多人都会说,这还不简单吗?三根手指搭在患者的桡动脉搏动处。真的就是这样吗?的确,西医把脉就是这样的。所以很多没有学医的人,都会说自己可以给自己把脉,其实,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与中医所说的诊脉相差十万八千里。中医里所说的诊脉,就一个基本手法都十分讲究,并不是把三根手指往手的桡动脉上方一放就可以的,那么,中医诊脉的基本手法究竟是怎样的呢?

说到中医的诊脉手法,估计看过一些古装剧的人们或许会对中医诊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影视剧中的诊脉手法未必都是正确的。对于诊脉手法,李时珍早在《濒湖脉学》中就明确指出,“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意思是在刚开始给对方诊脉的时候,要让对方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很自然地平摆手臂,然后要一眼找到“关脉”所在的位置,然后轻松布指,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手法。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

但别看这么一个简单的流程,其实很有讲究,但是很多人却做错了?这是为何?这是因为关于脉诊基本手法的这6个部分,也就是堪称诊脉基本手法的六脉神剑,他们没有掌握。

1.体位要得当

诊脉的基本流程里为什么要讲体位?因为你给患者诊脉,患者要给手给你吧,这个给你手的过程,就涉及到体位了,所以体位是很重要的,也是诊脉手法的第一步。古代宫廷中给贵妃娘娘诊脉,很多贵妃娘娘都是躺在凤榻上,旁人不能接近,诊脉者可能连手都碰不到,这就是古代悬丝诊脉的由来。悬丝诊脉不是一个传说,而是真的,只不过这个技术早已失传,因为这个需要非常高超的诊脉技术。但对于现代来说,诊脉依然要重视体位,无论患者是躺着还是坐着,手抬起来的位置,一定要与心脏保持差不多的水平线,另外,患者接受诊脉的时候,腋窝不能有被压着,不然会影响对脉象的判断。

2.三指平而弯

在很多中医诊断学教材里都是写的要三指平齐,其实民间老中医诊脉从来不是用的三至平齐,而是用的三至平而弯,为什么呢?由于桡骨茎突的生理弯曲,以及人体三根手指的长度不一样,所以诊脉时,手指不需要平齐,而应该是略弯的,如果非要平齐,往往会导致把脉不准确。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

三指要平,是因为诊脉的地方的皮肤并没有凹凸,所以手指要与皮肤保持同一水平。平而弯曲,在于桡骨茎突的生理弯曲以及人体三根手指在弯曲时要适应桡骨茎突的生理弯曲,所以会有适当的大一字弯。

3.中指先定关

在开始诊脉的时候,要搞清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这个十分重要,如何定寸关尺呢?其实很简单,先确定关脉的位置,然后寸部和尺部就好办了。关脉的位置在哪里?很简单,在桡骨茎突那个位置附近,“关部”的前方为“寸部”,属阳,“关部”的后方为“尺部”,属阴。把“关部”认准后,然后以中指先下于关部,其次以食指布于寸部,再次以环指(又称无名指)布于尺部。

4.指距要适当

由于人体的各不相同,所以高矮胖瘦各种都存在,那么,在诊脉的时候,布指的疏密自然也是不一样的。身高的人,下指宜疏,身体矮的人下指宜密。在诊脉的时候,体型肥胖的,布指除了疏密之外,还要重视力度,胖瘦不同,浮中沉的位置也不同,这个需要在临床中试炼,才能真正体会其中奥秘。

5.指目按脉床

虽然说三根手指诊脉,但是真正感知受诊者脉搏跳动的部位,其实仅仅手指的指目部分,所谓指目就是指尖与指腹之间的一个特殊部位,因形似人目而得名,这个部位是手指上感觉神经末梢最丰富的部位,对脉搏跳动的敏感捕捉度最强,所以指目按在脉床上,才能真正捕捉到脉诊所表达的信息。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

6.运指适手感

指目按脉其实就已经真正进入了诊脉的过程了,不过这个还没完,还有一步就是运指适手感,为什么呢?我们需要上下、左右、浮沉等各个位置移动手指,试一下手感,确保在手感最佳的情况下诊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捕捉到最准确的脉诊信息。

人们常说,高手在民间,此话不假,尤其对于诊脉来说,民间老中医的脉诊技术的确是很高明的,如果要想好好学习脉诊,还得去民间,寻找老中医,向他们请教脉诊的技巧和法门,才能真正意义上传承中医脉诊的精髓。虽然现代已经有所谓的脉诊仪,有着人工智能的技术,但要知道,人工智能虽然很前卫,但在关键时刻,却依然代替不了必要的人工,所以,脉诊这门技术依然还是要传承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