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临证 | 贾海忠教授讲《伤寒论》中的脉法

 松静空空 2019-02-24



贾海忠:伤寒论脉学应用 来自慈方中医馆 20:54


提要:2018年9月13日晚,东直门医院中医学术沙龙“铿锵中医行”如约举行,各位临床医家就《伤寒论》中的脉法进行探讨,慈方中医馆馆长贾海忠教授做了精彩发言,妙语连珠,发人深省。现摘要分享如下:




信经典   多临证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伤寒论》中的脉法。讲座中有人提出,中医很多概念不明确,在临床上容易困扰。贾海忠教授表示:其实中医的概念很确定,都在经典、临床医家著作里。哪里不确定呢?教材没写清楚,字是清楚了,事儿没写清楚,没连起来。并指出,中医最大的困难是光读书不临证,纸上谈兵。


       随后,贾海忠教授以《伤寒论·辨脉论》中的缓脉、紧脉、弦脉、动脉等为例进行分析。


“铿锵中医行”贾海忠教授发言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什么是缓脉?“阳脉”,首先是个阳脉;“浮大而濡”,浮脉、大脉,摸上去是柔软的脉,这是有定义的。这里的阳脉,不是阴阳的分类,指的是寸脉,浮大濡。“阴脉浮大而濡”,又说了“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你看人家讲得多清楚,就是说寸、关、尺都是浮大而濡,这是缓脉,这不就是正常脉吗?你能说这定义不准确吗?如果是我们没有好好读,那是我们的问题,绝不是中医的问题。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紧脉在《伤寒论》中也讲得很清楚,首先,什么是“索”?“索”就是绳索。“索”不是现在那一根,它是几根拧在一起的,几个细绳拧在一起,越拧越什么?对了,那就叫“紧”,你不拧就是松的。我们小时候帮父母拧床单,把水挤出去,对不对?拧毛巾总拧过吧?那就叫“转索”,不转它是松的,转了就是紧的。所以说,“紧”就是这样的感觉。

      那什么是弦脉?“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浮而紧才叫弦,即是浮脉、又是紧脉,这就是弦脉。弦就是浮加紧,那就直接说浮紧呗,可以,但是为啥说“弦”?因为写文章是需要精炼的,一个“弦”字够了,不需要用“浮紧”两个字。这就是你要知道它的准确内涵。另外,“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当你转绳索的时候,一开始只是紧,但是要紧到能把劲儿发出去,那就是更紧,就是弦脉了。所以,这句描述得极其准确。为什么理解不了它?因为不知道什么是”索“,没有转过,也没有见过古代的”弦“是什么样。所以说,要读懂古人,你必须得有文化。没有文化,老说古人说错了,就容易出这种错误。

      包括书上讲的动脉,咱们中医诊断也讲动脉。什么是“动”?你看这里边讲“阴阳”,就是寸脉和尺脉。“阴阳相抟,名曰动”,什么叫阴阳相抟?那个抟字在古代有的时候就当时写成搏,有的写成抟,这两个字,因为很相似,抄的时候容易抄错。抟,变短的意思;搏,也是紧抱着的意思。搏斗就是一定是抱着打才是搏斗,离开了那就不是了。所以说动脉一定是往中间缩短的,尺脉和寸脉往中间缩短,往关聚集,这叫阴阳相抟谓之动。你看他在后面描述了,“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它就短到关脉了,这就是动脉。所以古人描述得极其准确,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

医圣张仲景


     为什么说我觉得辨脉(法)和平脉(法)是张仲景的东西。因为他后边所有的定义都在这里,包括刚才咱们说的紧脉、动脉、缓脉,里面全有啊!你怎么能说不是他的呢?就如现在你会直接讲临床各科,不讲基础理论吗?张仲景不知道这么写?张仲景也可能这么写,对不对?再一个,关键是这东西有用没用,太有用了!一定得读。

       另外,还刚才提到说《内经》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怎么说这个?刚才说到了中工、上工、下工,其实能做个下工已经不简单了,下工是切而知之谓之巧。说实在的,现在大家连下工都达不到。是不是这样?那么上工就是神圣的工,问而知之。我觉得现在直接就是中工,低还低不到巧,高还高不到神,这就处于尴尬的状态,现在中医真的是这么一个状态。

       为什么又特别强调脉?张仲景每一篇的题目都有脉症并治?他为啥强调脉是必须要学习的?其实我们只要学了《内经》就应该知道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是主血脉的。你想想,脉和“主”连在一起的,所有事情都要影响到“主”,“主”也要影响到所有脏腑。你说它能不在脉上有体现吗?从理论上来讲,非常严密。

       所以说,应该是好好切脉的,这就是中医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切脉。强调切脉实际上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一个体现。你不看脉,就像你不看长江黄河的水位一样,中国到底缺水不缺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你一看这个水位不够就知道缺雨了,今年下的雨少。还用去测量吗?就还用去量量哪下了没下么?不需要的,摸脉就知道了。所以说脉的重要性,实际上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它是受整体的影响,这就是诊脉的意义。

       诊脉怎么诊?张仲景头两篇,讲得非常好,第一篇是辨脉,辨脉是什么?辨脉就是定义,定义每一个脉是什么样子的,这就是《辨脉法》,大家仔细看内容就知道了。刚才刘宁老师已经给大家把这个都给讲过了,你看他里边先辨阴阳,阴脉阳脉是啥样的,他先告诉你,对吧?然后他再给你讲浮、沉、迟、数、结、促、动、缓,对不对?一个一个在给定义,全是这样的。所以说,辨脉法就是给脉定义的,并且告诉你这些脉见于什么病。

       那么平脉篇,其实刚才大家又在这讲“平”有多种解释,其实平脉的本意,人家书里讲得非常清楚,根本就不需要去找其他任何的佐证。我给大家念一念就知道了。

       开头就是“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后边才是平脉的内容了,真正为什么要平。“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你看,他说啥?我们的呼吸会影响脉的。我呼吸急促了,脉都变了;呼吸缓了,它就变了。你能不衡量一下,跟正常的去对比下吗?这个对比就是平,跟正常的去做对比。你不能说他这一会儿呼吸快了,一会儿慢了,你就说他病了,不行的。

       再往后看,“随时动作,效象形容”,就是你随时一个运动、一个活动,脉都会发生变化的。你要跟正常脉象做对比。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一年四季正常脉都是不一样的,你诊脉的时候你不考虑季节行吗?   

 贾海忠教授的众弟子跟诊临证


      “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他就说这个脉,你就同时在这看看,一会就一个变动,病人一会在你这脉这么快?紧张。你就不能在这个时候就给人家定,你还要给参照他的实际情况来衡量他这个脉,是不是平脉。

       “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人的高低不一样啊。“上下乖错,或存或亡”,你还得根据胖瘦大小来看看这个脉正常不正常吧?再往后,“病辄改易,进退低,你看这个病在变化,脉也在变化,你不能不去比较吧?再往后,“心迷意惑,动失纪纲”,“心迷”,心理迷乱,意识混乱,精神不正常的人是不是影响脉相? 

     “愿为具陈,令得分明”,这就是告诉你,前边光那个还不行,还要考虑这么多因素,所以说专门有一篇叫《平脉法》,这就是它的书名,讲的太具体了!

       为什么很多人非要去攻击,说这个不是张仲景的东西。没必要,只要对我们有益就行。这是有关脉象变异,需要“平”才能知道,这个平实际上就是掌握了一个脉象的共同规律以后,就要掌握呼吸、运动、四季、精神以及疾病对脉象的影响,这就是平脉篇讲的内容,大家可以仔细去看。


      光讲完这个还不能看病啊,怎么办?后边就是太阳病各篇开始了,一直到《金匮要略》的各篇,就要讲每一个病的具体特征了。那么刚才涉及到说张仲景的脉学,讲了寸脉、寸口脉、趺阳脉,这是他摸得最多的,再一个就是少阴脉,其实在《伤寒论》头两篇主要是这三个脉。他还告诉你摸脉的时候要用多大的力量,“三菽六菽重”,其实就是浮、中、沉取脉。

      所以说,张仲景《伤寒论》的头三篇真的要认真读,再读后边的时候,你就觉得有纲有目了。因为只有到”目“的时候才能具体和病人对接上;只在你有”纲“的时候,你才能统领所有的病你不能光学目不抓纲,对吧?毛主席那时候文革时要什么?要抓纲治国,你得抓纲领,纲举才能目张。学伤寒也得这么学。

       而且,古人写书才不晋升,也不要名,写个东西还得假借别人的名。《黄帝内经》,这根本就不写自己的名,那你说他里面写假东西干啥?除了名是假的,东西全是真的(众人笑)这种书的可信度是极高的,所以我们就不用去怀疑了,好好去学,要去看经典著作、看临床医家写的书,然后在临床中去验证。这也是贾海忠教授一直在读经典、一直在做临床中的体会,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所以,青年中医师一定要坚定信心:信经典,好好学,多临证。


校对:都亚军、贾岱琳、刘彦臣。


好看请点击下方好看按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