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4脉至与否:至而和者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岐伯在论述完三阴三阳之脉至以后,又紧接着论述了脉至与否与致病与否的关系问题。

先附录原文如下:

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六气六步主时,脉象与之因应,气脉相应,各有和合,和合则为平,不和合则病。

附六气六步主时与脉象因应对照图如下: 

一、至而和则平

气象当至而至,而脉象和合之,则为平脉。

三阴三阳之脉至因应六气之气至,脉象因应气象,无太过不及之偏,如若符验,谓之“和”。脉象与气象和合则为平人之平脉。本篇大论前文岐伯曾讲过:“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和于阴阳之脉谓之“平脉”。《素问·平人气象论》岐伯讲:“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夏胃微钩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即是此谓。

脉象和合于阴阳之气则得平脉,不和合则得病脉乃至死脉,这有如下各种情况。

二、至而甚则病

气象当至而至,但却至而太甚,则得病甚之脉乃至死脉之象。

气胜至,脉象亦应之,气甚则脉亦甚。脉象虽因应气象,但在联动机制下,气象和脉象皆失其中和之象,气象胜甚,脉象亦亢胜,故得病脉乃至死脉之象。如《素问·平人气象论》岐伯讲:“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竿与肝,虽音同意异,但皆是木性之象,故可取类比象之。

三肝脉皆为弦脉,平肝之脉“如揭长竿末梢”,和合于厥阴之气,故谓之平肝脉。但厥阴气胜太过,则肝脉虽仍是弦脉之象,但却已呈硬弦之象,由竿稍之软弱演变成竿身之硬滑,“如循长竿”,故谓之病肝脉。倘若厥气气胜过而太甚,则肝脉虽仍是弦脉之象,但却已呈僵弦之象,由竿稍、竿身之软弱、硬滑演变成竿根之僵硬,“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此肝脉之象已大失肝木曲直之性,故谓之死肝脉。其它五气之象过甚与脉象之因应,仿乎此。

三、至而反者病

气象当至而至,而脉象相反者,亦为病脉。如厥阴风气至本应见春弦之脉,今却反见阳明秋涩之脉;少阳、太阳之至本应见大脉,今却反见小脉,脉象之阴阳大小相反之脉见,故病脉见。《素问·玉机真脏论》岐伯讲:“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脉逆四时之气故为病。

四、至而不至者病

六气主时,时气已至而脉不至,则脉病不及之象。前“至”为时气至,后“不至”为脉象应至而不至,“病”为脉象呈不及之象,气不足之谓。气太过者病于外,气不足者病于中。如《素问·玉机真脏论》岐伯讲:“春脉者……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五、未至而至者病。

六气主时,时气未至而脉象先至,则脉病太过之象。前“未至”为时气时至,后“至”为脉象先至。时气未至而脉象先至,脉象不应于阴阳,故亦呈病脉之象。

综合以上各种情况,对六气自身来说,如《素问·六微旨大论》岐伯所说:“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但对于气与脉之间的因应关系来讲,则如岐伯于《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讲:“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所谓“气脉其应”,脉应气则为顺,顺则脉平;脉不应气则为逆,逆则脉变生,脉变则为脉病。

六、阴阳易者危。

六气有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者为三阴,少阳、阳明、太阳者为三阳。六脉亦有三阴三阳,脉之沉者、短、涩者为三阴,脉之浮、滑、长者为三阳。六脉顺应六气为顺,六脉不应六气为逆,逆莫大于阴阳易位。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阳气至而见阴脉、秋冬阴气至而见阳脉,或者,阴证见阳脉、阳证见阴脉,颠倒阴阳或逆转乾坤者,自然病危难治,如《素问·玉机真脏论》岐伯讲:“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三阴主时得阳脉,时阴而脉阳,或者,三阳主时得阴脉,时阳而脉阴,阴阳错乱易位而甚者则其病难治,难治则病危。如张仲景《伤寒论·脉法解》讲:“凡脉大、浮、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李时珍《频湖脉学》亦讲:“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

岐伯对黄帝“脉至何如”的应答完毕。明日黄帝又要再发新问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