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脉辨证法——徐汝奇恩师第二天中医课程的笔记(上篇)

 相逢是首歌19 2019-03-27

2018716日(上篇)

  首先感谢徐汝奇恩师,今天的讲解内容为脉经,具体内容如下:

  我们重点要讲述脉经的内容,脉经中包含了:灵枢,素问,难经,还有伤寒金匮中的内容,是这些内容的总结。 

  我自己体会为何我们要学脉经的内容?其实脉经在诊病中要用到的核心内容,在第一天的课程中已经讲过了,所以老师也一直说第一天的课程非常重要。 

  那么第二天还讲脉经,老师是为了让我们在将来的进一步深造中打下基础。 

因为脉经里面很多术语,理念和提法与伤寒论是一致的,读懂脉经有助于理解伤寒论。 

  因为怕我们自己看不懂脉经。所以老师不辞辛劳地把脉经的主要内容串讲一遍,这样在日后的学习中,我们看脉经不困难,理解伤寒论才能不断深入。

  换言之,脉经这一课学不懂,不影响后面跟着老师学伤寒论,但是影响未来自己深造。 

  所以昨天第一课学习要注重理解,今天第二课学习要注重概念。 

  王叔和的历史地位: 

  脉经是王叔和写的,仲景祖师爷口述伤寒论,王叔和记录,因此他是解读伤寒论第一人。要想深刻地理解伤寒论,必须好好读脉经。 

  但是脉法比较难学,脉经序言中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但是,老师教的脉法还是比较简单的,特别是再结合红外热成像,开方基本不会出错。 

  脉形指下秘诀第一 

  学习脉经,我们首先要讲述脉的形状,这是秘诀: 

  二十四脉对应二十四气象(四季中每个季节六种脉),学会这些脉法足够了,不用再学别的脉法。 

  学会的标准是:要背会。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手下) 

  解析:轻轻按压有力,使劲按没有力。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曰手下无,两旁有) 

  解析:如葱管 

  洪脉,极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解析:像洪水一样,冲下来。 

  滑脉,往来前却(后退)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 

  解析:有滑腻的感觉 

  数脉,去来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进之名) 

  解析:有发烧,炎症的中毒反应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为弦) 

  解析:轻轻按没有,使劲按绷着 

  紧脉,数如切绳状。(一曰如转索之无常) 

  解析:绞绳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动。一曰按之不足,举之无有。一曰关上沉不出,名曰伏) 

  解析:伏脉是非常实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千金翼》以革为牢)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解析:有弹性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尽)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曰细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一曰按之乃得,举之无有) 

  解析:如蜘蛛丝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快于迟。(一曰浮大而软,阴浮与阳同等) 

  解析:呼吸三到五次,凭感觉。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一曰举之不足,按之尽牢。一曰按之尽牢,举之无有)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按之来缓,时一止者,名结阳;初来动止,更来小数,不能自还,举之则动,名结阴) 

  解析:和促脉相比,都有停,但是促脉快。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伤寒论》云: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 

  解析:心衰之脉,心痛。 

  浮与芤相类(与洪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千金翼》云:牢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软与迟相类) 

  如何学习上述二十四脉

  老师说:只要学会伤寒论上的阴阳十种脉就可以了,不用把脉相搞得太复杂。 

  我见过老师用的脉有:浮脉,芤脉,洪脉,滑脉,促脉(常见于寸脉),弦脉,紧脉,沉脉,细脉,弱脉,涩脉,缓脉,动脉,总计不足十五种脉。 

  在二十四脉中,代脉可能需要特别关注一下,因为是会死人的脉。代脉在百度上的解释为: 

  代脉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即止有定数,如每跳五次停一次;或每跳三次停一次,甚至有每跳二次停一次的。 

  总结一下就是良久方来,止有定数。

  为何老师的脉法中常写细弦或者稍弦脉

  老师写的细弦或者稍弦,是指这个脉中正常的那部分脉相。比如老师写左关细弦且滑,那么病相就是滑,而不是细弦,因为细弦是正常的。为什么这么说

  伤寒论 平脉法中有一段文字: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 

  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这点话的意思是:脉相濡弱这种情况适合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加起来就是十一个系统,五加六嘛!故称作十一头。 

  五脏六腑的脉相都反应在寸口三部脉上,这说明左右手的寸关尺都不能是紧绷绷的脉,都应该是有濡弱相的脉,也就是柔缓的脉,这种脉就叫做细弦脉或稍弦脉。细主濡弱,而弦主心脏跳动产生的波动。 

  当然,如果老师写弦紧,弦滑之类的脉就是非正常脉。 

  平脉早晏法第二 

  把脉的时间: 

  早晨没吃饭之前最好。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关键语句: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 

  分析:脉是动脉血管,动脉血来自于心脏。尺离心脏近,寸离心脏远。 

血液从心脏流过来,冲击到手腕处形成漩涡,这个漩涡就是寸脉。如果寸脉有力,说明心脏供血力量大,患者阳气足,反之则阳气衰。这就叫做阳生于尺动于寸。 

  漩涡反冲回来的血到达尺部,这叫阴生于寸动于尺。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这段中的内容在715日的笔记中记录了,需要注意的只有关格这段话。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故曰覆溢。是真脏之脉也,人不病自死。 

  这段话揭示了伤寒论中减字的含义,如在辨脉法中被人读不懂的这段话: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分析:减就是不及的意思,故革脉就是微弦脉,就是又寒又虚。弦是阴脉不是阳脉,要特别注意。 

  寸上叫溢,也叫外关内格,可见外关内格包括寸上,也包括关上。阴气盛把阳气往外赶了。也就是阴气太盛了。 

  为何寸脉九分浮?尺脉一寸沉呢?这是因为阳在外,阴在内,阳卫阴守。 

  内关外格是阳气占了阴气的位置,相当于盖在阴气上面不走了。也就是阳气太盛了。 

  阳气太盛,阴气太盛,都会导致脉非常有力,没有弹性,这叫做真脏之脉,都是死脉。会见到肿瘤,尿毒症,颅内压高,小便癃闭,脑梗,高血压危像等病。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小儿四、五岁者,脉自快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肥人脉沉,瘦人脉浮。) 

  分析:男人左边的脉大好,女人右边的脉大好。小孩呼吸比较快。两岁以下小孩,一指定三关,只看虚实阴阳就可以了,不必分辨三脉。 

  持脉轻重法 

  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菽者,小豆。言脉轻如三小豆之重。吕氏作大豆。皮毛之间者,肺气所行,故言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心主血脉,次于肺,如六豆之重)。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肾主骨,其脉沉至骨)。故曰轻重也。 

  分析:这段是说把脉不能往下按,几乎就是放上去。微微下沉,取脉中位就可以了。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千金》云:三阴三阳,谁先谁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一作鸠)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一作少阳),在大仓左右三寸。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分析:这个内容在上一课中已经讲过了,要注意的就是右尺这里的说法是少阴与太阳,而还有一种说法是少阳三焦和厥阴心包,估计两种说法都可以,反正就是水火共济的命门。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脉何以知脏腑之病也?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即有热,迟即生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别知脏腑之病也。(腑者阳,故其脉数;脏者阴,故其脉迟。阳行迟,病则数;阴行疾,病则迟)脉来浮大者,此为肺脉也;脉来沉滑如石,肾脉也;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脉来疾去迟,心脉也。脉来当见而不见为病。病有深浅,但当知如何受邪。 

  分析:只要知道凡是阳脉就是有热,凡是阴脉就是有寒,这一点就可以了。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千金翼》云:迟缓而长者,脾也)。是阴阳之脉也。 

  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阳脉见寸口,浮而实大,今轻手浮之更损减而小,故言阳虚;重手按之反更实大而沉,故言阴实。) 

  经言: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然:经言如此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涩者阴也,短者阴也。所以言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以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之逆顺也。 

  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是为三阴三阳也。阳病见阴脉者,反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则吐血,阴微则下利;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阳微则发汗,阴微则自下;阳数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挠不得眠也。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根据此阴阳以察病也。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臂不能举。 

  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其人苦两胫重,少腹引腰痛。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有,此为阳干阴,其人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 

夫风伤阳,寒伤阴。阳病顺阴,阴病逆阳。阳病易治,阴病难治。在肠胃之间,以药和之;若在经脉之间,针灸病已。 

  分析:这段最难学,要注意七个问题: 

  第一:五脏脉分别什么样? 

  在上一课中,已经讲到了:木脉弦急,火脉浮大散,土脉缓大,金脉浮涩短,水脉沉濡滑。 

  和这里对比一下,心脉浮大散,肺脉浮涩短,一模一样。 

  肝脉牢而长,之前是弦急。牢而长就是濡弱且弦,应该是牢而长更准确。 

  肾脉按之软,举指来实者。就是沉濡滑,因为其中实就是滑。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千金翼》云:迟缓而长者,脾也)。就是缓大脉,还额外补充了取中位这样一个位置信息。 

  可见,脉经中对五脏脉的描述和伤寒论中文字略有不同,实质相同。 

  第二:什么叫做阳盛阴虚和阴盛阳虚? 

  请注意,浮之损小,沉之实大的含义不是指寸脉大尺脉小,而是指就一个脉而言,比如就左寸脉而言,轻取微弱,沉取有力,这就是阴盛阳虚,而反过来轻取有力而沉取无力,那就是寸脉小尺阳盛阴虚。 

  显然,如果轻取和重按脉的力量几乎一样,就是缓大脉,就是阴阳都不虚,就是濡弱脉,就是老师说的哪怕都细弱,也能活120岁的脉。 

  第三: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是什么意思? 

  这里其实是用举例的方法讲讲的是阴阳可以无限分割,比如脉沉而滑就是一阴(沉)一阳(滑)。那么如果是脉微而浮呢?其实也是一阴(微)一阳(浮)。 

  老师就是这样诊脉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2018-7-7 脉左寸稍滑略弦,关稍弦略滑,尺细稍滑;右寸浮弦稍滑,关细滑,尺细。舌尖红苔薄白。下肢皮肤白斑。诉:左腿内侧白癜风,月经基本正常。 

  左寸一阳(滑)一阴(弦),左关阳(滑,稍弦不考虑),左尺一阴(细)一阳(滑);右寸二阳(浮,滑)一阴(弦) 

  第四:这里讲的阳脉和阴脉与伤寒论中的有区别么? 

  基本没有,伤寒论中五个阳脉,五个阴脉。这里六个阳脉六个阴脉。多长为阳,短为阴。 

  第五:六种阳脉有什么区别?六种阴脉有什么区别? 

  这一点非常重要,需要记忆。这里也是以举例,而非穷尽的方式讲了一些例子。 

  例如: 

  阳数(寸脉数):吐血,口生疮(阳盛) 

  阳浮大而疾(寸脉浮大数):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三阳一阴,注意,这个阴本不存在,但是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所以这个阴是时一来也,就是偶尔来一下,相当于促脉)。 

  阳沉细(寸脉沉细):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臂不能举(二阴一阳,这个阳也是时一来也,相当于结脉)。 

  阳弦(寸脉弦):头痛(阳虚) 

  阳微(寸脉微):发汗,不能呼(阳虚) 

  阴微(尺脉微):下利,自下,不能吸(阴虚) 

  阴弦(尺脉弦):腹痛(阴虚) 

  阴沉细(尺脉沉细):病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二阴一阳,这个阳也是时一来也,相当于结脉)。 

  阴数加微(尺脉数微):恶寒而烦挠不得眠(一阳一阴)。 

  阴滑而浮大(尺脉滑而浮大):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三阳一阴,这个阴也是时一来也,相当于促脉)。 

  内关外格(关上或寸上):阴附阳则狂(阴盛); 

  外关内格(关下或尺下):阳附阴则癫(阳盛)。 

  阳厥(厥指四肢冷,循环不好):只有尺脉,没有寸脉(阴盛) 

  阴呕(吐指呕吐,阳只集中的头部,颅内高压):只有寸脉,没有尺脉(阳盛)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也叫做阴干阳,老师说不是关上真的没有,而是两关和寸都很弱,这一点和阳厥有区别),苦两胫重,少腹引腰痛(重就是有浮肿,用肾着汤,)。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有(也叫做阳干阴,同样注意和阴呕区别),其人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这种病容易阳痿,用葛根汤起阴气)。 

  阴阳俱微:不能呼吸,胸中短气 

  总结:第五个问题看似复杂,要背诵的内容很多,其实有很强的规律性。 

  大体上就是阳盛头痛,吐血,烦热。阳虚:头痛,汗出。阴盛:腹痛,大小便难。阴虚:腹痛,腿痛,大小便下利。 

  第六:阳虚和阴虚是怎么产生的?阳盛和阴盛又是怎么产生的

  风伤阳卫(背是阳,胸头是阳,所以伤风头背痛)导致阳虚,寒伤阴卫导致阴虚(腹是阴,胃腹是阴,所以伤阴腹腿痛)。阳虚又导致阴盛,阴虚又导致阳盛。 

  阳病阴治,阴病阳治。 

  第七:为何阳病易治,阴病难治? 

  因为阳病病位浅,解表就可以了,用药一吐,一发汗就好了,治疗时间短。 

而阴病病位深,要先让阳气升起来,所以治疗时间长。 

  并且如果病在肠道之间,用方药,如果是在经络之间,针灸放血即可。 

  第七:什么叫做阳病见阴脉者,反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 

  分析:首先明确阳病肯定见阳脉,阴病肯定见阴脉,否则就没有办法平脉辨证了。 

  这里的意思是说,在治病过程中,患者本来是阴病阴脉,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出现阳脉了,其实这时候也可以认为患者是见了阳病了,这就说明治疗方向正确。 

  老师举了两个例子:第一,给肿瘤病人治病,开始他没有口苦,后来有了,这是阴尽阳出,见少阳了。第二:关节炎病人必须要发高烧出汗,病才能好,这也是阴病见阳了。 

  老师说这叫做阳出阴传,阴尽阳出。那么是从哪里传的呢?是从厥阴传的。足厥阴肝经经过淋巴结,就是通过淋巴结传的。 

  因此,对于癌症患者,癌症淋巴转移的,在表,清少阳火;在里,用乌梅丸。 

  听老师这样讲,我认为,厥阴不是最阴,而是阴阳夹杂,阴阳互传互转的一种状态。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